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在新的社会实践条件下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在我国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并被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再次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全部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南。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深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坚定"四个自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用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实践无止境,党的理论创新无终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了伟大的理论创新,我们必须根据中央2005年16号文件的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是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历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实践的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创新与实践的伟大成果。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则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完成“十五”计划,实现第三步宏伟战略目标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保证和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是一个具有伟大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的大智慧.要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诸多阶段。百年奋斗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思想武器,艰苦奋斗、持续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阶段,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夯实执政基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谋福利;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旗帜,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正在做着的事情为中心,大胆吸收人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
在2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中, 列宁主义和邓小平理论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历史作用。它们都是在2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处于大低潮时期为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要理论; 都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 是2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都使社会主义价值得以充分展现, 指导社会主义走出低谷, 蓬勃发展。列宁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历史地位告诉我们: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勇于和善于根据新的社会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 才能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指引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0.
李静 《华章》2012,(28)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正确把握好几个基本观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理论创新的前提;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处处闪耀着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光辉。它用新的思维、新的办法来思考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理论创新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一国两制"构想是对矛盾同一性理论的正确运用和重大发展;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对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战略思想的新发展;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灵活运用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几点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和严肃的工作,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做长期的和深入的艰苦努力.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是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表现形式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重点:一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重点放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理论创新问题、包括哲学创新问题的研究上,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深入研究一些理论战线上普遍关注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的跟进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原典"、"原理"和"原创"三者之间的关系.原典,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寓所和原始出处;原理,是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概括,是在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的解释性成果;而原创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源泉.从诠释学的视角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三原"问题,有助于正确处理"特殊和普遍""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他们从不教条、不僵化,总是根据历史条件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从而才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伟大科学成果的诞生。因此,可以发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是党的理论旗帜具有的根本属性。在当今中国,我们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在于对自己所处时代重大基本问题的科学发现与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世纪成功实现了两次理论主题转变,并实现了理论上的新突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对于当代的理论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理论品质。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基于此,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8.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深厚根基和不竭源泉。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面临诸多新形式、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需要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面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变革,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应该突出和把握“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代问题”、“回到现实世界,回到人本身”等基本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作出的新的科学概括。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在马克思主义三大领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方面,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而且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当前,从"现实的个人"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的个人"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者的共同要求。"现实的个人"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正确处理理论说服力与实践说服力、灌输渗透与接受创新、大众整体与个体差异间的关系。"现实的个人"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主要在于尊重个人,树立个人主体意识,实现传统路径的个人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