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大山里,曾有一个叫小李村的小山村,当时村子里住着十几户人家。 就这么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曾是八路军游击队的堡垒村。因为小村坐落在大山深处,比较隐蔽,八路军游击队在战亨之后的短期休整和伤病员的治病疗伤,大多都在这个小李村。  相似文献   

2.
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过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家安在哪里,心便安在哪里了。——题记屯名早年间,因屯子南面的岭上有座石灰窑,屯名就被唤作小窑岭了。当地的话,一拽一拽的,窑与腰混淆,叫着叫着就发生了变异,腰就取代了窑。小腰给人的感觉很勾魂,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而岭上那座破败的窑呢,早被时间和荒草吞没了。小腰岭子屯原有十六户人家,后来就只剩下了八户。东一户,西一户,南一户,北一户,毫不规则,毫无逻辑地散落在山沟里。小腰岭子的土地真是厚道。种玉米种黄豆种茄子种豆角,种  相似文献   

3.
王琳 《生态文化》2001,(4):50-51
柴河上游有个村子叫马家店,村北过柴河有个小荒沟,沟里住一户人家。听母亲说,那是我母亲奶奶的娘家,论起来还是亲戚呢。吕家当家的长得膀大腰圆,富富态态,说话像敲钟,嗡嗡响直震耳朵根子。他在柴河两岸买些杂木檩子椽子,雇大马车拉到铁岭卖,赚些个小钱维持生计。大伙就管他叫吕木头,叫常了又省去“头”,叫吕木。  相似文献   

4.
党家村位于陕西韩城东北9公里的地方。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有一个叫党恕轩的青年人逃荒来到这里,成为此处的第一户人家。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党家有个姑娘嫁给了山西洪洞县的贾姓商人,党、贾  相似文献   

5.
30多年前,在四川与云南交界的大裂谷带发现了一个罕见的大铁矿。毛泽东主席听了汇报很高兴,问那个地方叫什么,回答说没有名字,只有7户人家和当地人称为“攀枝花”的一棵大树,毛泽东笑了:“那就叫攀枝花吧!”随着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建设大军的开赴建设,“攀枝花”3个字响遍了全中国,它成为60年代“大三线”艰苦创业的典范。在沟壑纵横的荒无人烟之地,拓荒者搭起帐篷,炸平山头,架桥修路,开始  相似文献   

6.
亲历北极村     
北极村原名漠河村,改叫北极村,是后来的事.从1877年(光绪三年)人们在老沟发现黄金以后,这里逐渐成为一个自然村.当时这里还没有以家庭形式出现的"人家",只有十几个单身汉在这里居住,且多是俄罗斯金匪与商人.1888g(光绪十四年)李金镛来漠河开办金矿以后,曾在这里设了一处通往老沟金矿局的驿站,并在这个驿站的基础上,建成了漠河村.1917年(民国六年)设二等县,委任赵春芳为代理县知事.  相似文献   

7.
1985年,由中国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张艺谋主演的电影《老井》,荣获国内外一系列大奖。影片讲述了太行山区一个贫穷的老井村为水奋斗的感人故事。故事的原型就在左权县拐儿镇石玉交村。石玉交村有80户人家,337人。过去这里严重缺水,吃水只能靠积雨雪水,把雨水雪水存进一个深1、2丈深的  相似文献   

8.
仙女应无恙梅里雪山13座主峰两侧有许多褶皱隆起的山峰和深切凹下的沟槽。著名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就是其中最大最深的沟槽。而雨崩隆曲河,则是贴近梅里雪山主峰的最近一道沟槽,跨越这道“沟槽”,就可以沿着冰川直接攀登茫茫自雪的顶峰了。在雨崩隆曲河上游,有2平方公里的一小块平地,盖有10多幢木板房,住着16户藏族人家,与河对岸山坡上的17户藏族人家遥相呼应,形成160多人的雨崩村。村姑嘎古拉姆说:“全村有450  相似文献   

9.
在青海省平安县有一个叫红崖村的小山村。不仅在中国人眼里,就是在许多外国人看来,那里都是一个神秘的地方。红崖村之所以神秘,是因为达赖出生在这里。红崖村距青海省会西宁市仅40多公里。连接两地的公路有一大段是盘山路,故驱车行使要花大约  相似文献   

10.
马儿菜     
正马儿菜是个很奇异的物种。它似菜非菜、似草非草、似花非花;也自然入不了名流典籍,文人雅士也很少为它留下笔墨痕迹。但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土的地方就有它。马儿菜,有的地方也叫马齿苋。我们老家一直都称它为马儿菜。马儿菜有粗壮而软软的枝,肉乎乎的叶片晶莹剔透。一株可以长出十几二十几个分枝,每一枝都有一个生长点,紧紧地贴着土地以根为圆心向四面八方生长伸展。它随地而安,地方小就长碗口大小,地  相似文献   

11.
正他们曾经称一座800米高的悬崖为家,但最近,位于中国四川省的数百户"悬崖村"村民已被安置到一个城市住宅区。作为当地扶贫项目的一部分,大约84户人家搬进了新建的公寓。这是中国计划到2020年底消除贫困的全国性行动的一部分。2016年,阿土列尔村成为头条新闻,因为有照片拍到该村村民不得不抱着婴儿和村里需要的东西爬上危险的梯子攀爬悬崖回家。这条通往村庄的必经之路用藤蔓和木头做成,摇摇欲坠。  相似文献   

12.
山顶人家     
远看像川近看是山,是塞罕坝林区地形地貌的特点。不过,塞罕坝的“川”毕竟也有制高点,这制高点就是连绵起伏于群山之中的大山。群山如长龙,傲然矗立于山顶之上的几户人家就像骑在长龙脊背上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中期,我蜗居的林场只有十几户人家,它藏在大山褶皱里,清一色的板夹泥房歪歪斜斜地陈列在荒草地上;山里人不多,像拿升芝麻星星点点地撒在大山的角落里;贯穿在各家门前的小路长满了猪牙草,唯一通往山外、通向小镇的是一条弯弯曲曲、布满坑洼的茅草路。  相似文献   

14.
正每到清明前,可以让鱼市场沸腾起来的,那就是?鯃。知道跳鱼这个名字,是鲁迅小说《故乡》里少年闰土的描述:"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我们象山人管这种跳鱼叫弹胡,书上写"阑胡""弹涂鱼"。我们把黑不溜秋、活蹦乱跳的人也叫作弹胡,一如水浒里的诨号。我父亲的一位兄弟,人家就这么叫他,他先前以做豆腐为业,不过这样一来,人家更要说"弹胡豆腐汤"什么的了。  相似文献   

15.
青鸣的家在北方一个小镇上,上世纪80年代初,他父亲在镇子上开了第一家澡堂。以后,同学都叫青鸣澡堂老板家的儿子。家里的澡堂地方不大,可是因为是惟一的一家,生意很兴隆。只是从澡堂开业那天,父亲就做了一个规定:镇上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来洗澡,全部免费。镇上60岁以上的人并不少,这样一来,每天几乎都会有十几个老人来洗免费的澡,这样澡堂每天就白白地少收入几十块钱。  相似文献   

16.
家家闻机杼     
杰德秀镇就坐落在通向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的公路边上,从这里到拉萨不到100公里。镇里的600多户人家,除了从事农牧业生产外,几乎家家都织氆氇,真算得上是家家机杼声。杰德秀镇因此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氆氇之乡”。所以,走在小镇的街道上,如果可以看到人,他们的手里一定是拿着一个捻线的纺棰。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捻线都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八虎力乡有一个贫困的村庄,但是它的名字很好听,叫做纪元村。全村百来户人家,700多人,由于土地不够肥沃,气候不怎么好,所以一直没有摘掉贫困的帽子。村民们的生活还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村子里的小学校早己破败不堪了,遇到风雨天,孩子们只好躲到帐篷里上课。  相似文献   

18.
三间房精神     
我下乡的三间房生产队是全公社最贫穷的小山村.听公社干部讲,如果上海知青不来插队,上级正考虑撤队,合并给翻身屯.嫩漠公路从村中穿过,是新街基与外界联系的陆路必经之地,因而地理位置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9.
水凳     
水凳一词,顾名思义乃水中之凳也。水中何以有凳,读来颇费思量。然而,在我的故乡的确就有水凳这一物件。我的家乡地处水乡泽国,水绕村,村抱水。大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之势。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环村绕庄的河流给乡邻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千百年来这些河流默默地从门前流过,静静地守卫着这一方沃土。它们用微波向人们诉说历史的沧桑,它们温顺而深沉,从不知怒为何物。即便是逢至水患之年,它们依然会以其博大的心胸还乡邻们以安宁。在一条条温顺河流的两岸,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水凳呈一字形排开。水凳的开头就如向下平躺着的阿拉伯数字中的“7”,与普通板凳相比它少两条腿,仅有的两条腿常年委身于水底,而另一端则架在岸边的石阶上。水凳之间相隔往往不过二十米;且两岸呈一一相对状。水凳分布如此规则,并非偶然,这都缘自于人们的需要。一般来说相邻的七八户人家合用一张水凳,依此类推,接着相邻的七八户人家再置办一张水凳。至于两两相对,这完全是出于乡邻们便于交流的需要。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河边可是我们的好去处。至今眼前依然能展现出那一幅幅恬淡、静谧的画面。画中的河流宛然小村中的一面面明镜。蓝天白云定格在其间,两岸的树木在水中投下的倒影...  相似文献   

20.
魏大师原本只是一个写点小文章的"小魏",后来他嫌"小魏"这称呼显得太没架子了,于是起一个笔名叫"老魏",感觉身份似乎因此而尊贵了许多。没想再看人家写文章的一个个早已经自称"某老"了,这"老某"碰上"某老"其档次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有一青年才俊献策曰:我看魏老师只需改一个字包管身份档次就都上去了,叫魏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