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在网络时代,各种错误思想文化通过网络大肆传播,猛烈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网络传播的新特点,使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巨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通过大力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思想文化"产品"和服务;与时俱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全员育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供给主体格局等,切实做好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品德意志,从而形成一定的品德行为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隐性知识的来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受教育者的无意识思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结果是人的文化心理层的改变。根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析,我们认为它具有导向———同化功能、激励———完善功能和发展———规范功能。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趋势对农村成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农村教育和农村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发挥农村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和农村文化的教育功能,使二者整合、协调并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成为农村教育和文化发展重心之所在。本文以对西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背景的分析为基点,探讨了西北农村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教育与文化的功能、目标、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西北农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团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方式,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学生社团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拓展之外还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了大学生社团建设对于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以大学生社团建设为依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氛围和文化活动来体现。通过建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超前性、自主性、适应性和活泼性的和谐校园文化,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浪潮中,西方社会的消费文化已经进入到我国,并开始对大学生产生日益严重的影响。消费文化凭借其感性和时尚的魅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积极应对消费文化的负面影响,通过教育理念、内容、方式的创新,化解挑战,在新形势下继续完成好高等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支柱,主要功能是提升学习者的思想文化意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客观、正确的传导。目前,社会信息化的实现和互联网优势,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坚实助力,但缺乏监督的大量信息对于接收者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对学习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为其未来发展奠定文化思维保障。本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客观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8.
农村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势严峻,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三观"教育、政策教育、思维方式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  相似文献   

9.
教育功能是一直受到人们重视的一个问题。它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二是对人的发展的功能。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育通过培养人去促进社会的发展,又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两个功能以社会功能为主。在社会功能里,又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一直十分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书中说:“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列宁论国民教育》第387页)”毛泽东同志在1953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强调指出,青年学生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是现代化建设,所以,教育要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这就是当前中国教育的最大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0.
教育目的就是将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融合表达。教育目标不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而是针对教育功能亟需加强的因素的选择。教育目标的选择使原本没有价值的诸种可能的教育功能具有了主体需求的价值性。社会母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它们的运行现状与教育现状共同构成了教育目标选择的现实背景。社会、学生、知识是教育目标选择的内在要素。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理论来源于实践 ,“依法治国”思想最终来源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 ,对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贡献。我们从他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以及国家稳定的思想论述中都可以发现“依法治国”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决不意味着取代“依法治国”,不意味着要回到传统德治模式中去 ,而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和法治一起发挥功能 ,治理好国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所强调的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两者殊途同归 ,其终极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 ,需德法合治  相似文献   

13.
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作用的发挥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诸条件,其中政府理念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文章在梳理法治的基础上,追溯了不同时期的政府理念,提出在法治社会中应进行“善治”的政府理念。  相似文献   

14.
党的执政形象是党员和人民群众以及国外公众对共产党本身、党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执政党的认识和态度。优化执政党形象又受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观念因素、党风因素等的制约。优化执政党形象任重而道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优化提供了目标取向和客观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太平天国文化与教育改革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太平天国在其长达14年之久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猛烈的冲击,而且在化和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太平天国化与教育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方面,太平天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映广大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其化与教育改革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更体现了进步的平等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的化与教育改革又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并带有很大的落后性和盲目性。  相似文献   

16.
纲常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原则 ,它的实质是道德、伦理、政治的一体化。纲常产生于中国传统宗法等级社会的历史基础之上 ,它和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是相适应的 ,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序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应与维护传统政治的纲常也得到了历代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并在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教举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使中国传统政治呈现出浓厚的宗法伦理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16 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家和教育(学)家提出了作为驱民术的教之术、指向有别的哲学教育学、立之高等学术的实践教育学、以实验求功利的科学教育学等创造性命题。这些命题,围绕着教育与统治、教育与财富、教育与文化、教育与人性四个轴心,以多种方式自主辩护和相互关联,形成了复杂多变、隐而不彰的教育学图景,建立了兼具i实践反思和知识导向功能的教育学文化场域,显示了教育学发展及其知识增长外源因素和内源因素之间的冲突-创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提出的巴黎公社原则,不仅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巴黎公社革命实践进行历史总结,还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内涵,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立足实际,科学领会这一原则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规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执政的经济理念、执政的政治理念、执政的文化理念、执政的社会理念等四个重要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及其实践要求进行了具体阐述和分析论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理念,是我党永葆时代先进性和高度纯洁性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中西方对休闲的认知及态度存在很多分歧;而经济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使二者具有相互融合的地方。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中的审美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伦理文化及时间价值观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中西方休闲观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