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老舍的《想北平》一文,以"我的北平"这样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写出一种别样的乡思。之所以说是"别样",是因为这份乡思不是肤浅的、大众的思乡怀人恋土,而是饱含忧思的至情之语。但我们的学生由于远离了老舍当年的生活情境,产生了与文本的隔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读不懂文章的诸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老舍"想北平"时对北平细微之处记忆的理解,感受老舍对北平深挚的情感。能力目标:用短文或诗歌的形式,将自己所揣摩和感受到的老舍的内心描绘出来。【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受老舍对北平深挚的感情。(说明:老舍的这篇文章粗看之质朴平淡,细究之却饱蕴着深情。可是对于学生而言,却还只能味其"淡"、不能赏其"深",如何让这些对日常生活熟视无睹的心灵走进这返璞归真的文字世界,进  相似文献   

3.
赏析:人教版教材中选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我们在此选了先生另一篇散文《想北平》。老舍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被誉为“语言大师”的他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来描写他对北平的怀念,对青少年时期的追忆,于是就有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想北平》。这篇散文没有波澜壮阔的高潮、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一种如话家常的口吻,将故事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浓郁的眷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步入老舍先生的情感之旅、追思之旅。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  相似文献   

4.
文本是作者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而进行的书面表达,忽视交际语境,抓不准作者交际行为目的,就无法与作者形成有效对话,无法准确地理解、评价文本。老舍的《想北平》若仅从静态的文本分析入手,则不仅难以体会其情感之深沉和运思之精妙,还往往让人产生很多"不合情理的误解"。  相似文献   

5.
老舍的<想北平>中有这样一句:"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这么平平淡淡的一句话,正是我们不可忽略的赏析文章思想感情的好"抓手".首先,这句话表达了老舍对北平城中平民化生活的由衷喜爱与依恋.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中选入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这是一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思念故乡的优美散文。在初始备课时,我为解读文本所设计的思路是:想北平——为何想北平——想了北平的什么——怎样想北平,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思路的分析而达到全面解读文本、准确理解情感的目的。但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不少学生却对文中的一处比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用充满浓郁京味的语言、贴近生活的笔触表达了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这篇文章典型地体现出老舍散文京味隽永、细致入微、性喜自然的特点,特别是这种细微之处见真情,是真正值得学生去重点体会和感悟的。我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反复"磨课",不断思考与改进,最终生成以"情  相似文献   

8.
余芳 《语文知识》2014,(1):54-55
《想北平》是老舍散文的经典之作。该散文贵以情动人,真情正在细节涵泳之中,文中的细节设置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匠心所在。从文本的细节描写处人手,走近作家,挖掘老舍内心深处的心结,才能深层解读文章情感主旨。文章第四段描写北平之景,并没有选取故宫、颐和园、王府井等著名的景点,而特别提及城墙——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是为何?老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土城一带的京郊乡间,是老舍姥姥家和舒家祖坟所在地,作者心中的北平与纯粹的景观无关。  相似文献   

9.
差距     
听姚老师的那封来信中(此句有些别扭),我有一些触动。我从没有想过在上海以外的城市会如此的贫困,与我们有如此的差距,(此处是否以用感叹号为好。我们说话的时候是有语气的。同样的话语,由于表述的平缓或者生硬、轻松或者严肃,都会影响到语言表达的真正意义。但是一旦把这句话写成时,这种轻重缓急的语气就消失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借助于标点,运用好标点,以此来弥补文字不能有声音的缺陷。此处用感叹号,将大大加深小作者因突然发现这种差距而出现的感情波澜。)当我们在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过多时,在抱怨我们怎么那么苦时,我从没有想过这一切对…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中选入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这是一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思念故乡的优美散文。在初始备课时,我为解读文本所设计的思路是:想北平——为何想北平——想了北平的什么——怎样想北平,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  相似文献   

11.
<正>老舍《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历经岁月沉淀,魅力依旧。笔者认为老舍先生不仅是将北平当做一座城来描写,更是当做一个家来思念,甚至是当做自己的母亲来深爱。一、一座平和的城北平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一块圣地,它作为首都,历经数朝,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国际交流中心,是可以和欧洲的"四大历史都城"比肩的历史文化名城,但作者却并未高山仰止地仰望,而是带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地平视。在课文的4、5两段中,作者为了凸显北平这座城市的特色,将它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  相似文献   

12.
家在上海     
真巧,这次的课外现代文讲的是老舍,让我感受了初读《想北平》时的心情。原本我总觉得,我与文人老舍相距甚远。读了《想北平》后,我才发现那种含蓄深沉的语言让作者对北平的爱得到了升华,也在读者的心中有了更  相似文献   

13.
正杜老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是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我在引导学生朗读《香港,璀璨的明珠》的最后一自然段"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时,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这句话中的句号改为感叹号不是更好?"当时我一愣,想了想说:"老师也认为换成感叹号更好,我们就用换成感叹号后的感情再读读这句话。"孩子们再次朗读时  相似文献   

14.
《想北平》是老舍散文的经典之作。本文的情感分析不能仅停留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层面。散文贵在以情动人,真情正在细节涵泳之中,文中的细节设置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匠心所在。从文本的细节描写处入手,走近作家,挖掘老舍内心深处的心结,才能深层解读文章情感主旨。  相似文献   

15.
<正>《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意味深长的散文(文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在这篇散文里,老舍以他特有的质朴平实的语言,抒发了对北平深沉的感情,那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挚爱和眷念。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凝聚成两种情结——乡土情结和市民情结。先来说说文中所凝聚的·乡·土·情·结。老舍在他生命的67年中,有42年生活在北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北平滋养了老舍,老舍也以自己的笔墨来回报北平的养育之  相似文献   

16.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如脂砚斋批注《红梦楼》,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等,其中很多批注切中肯綮,见解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评点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文本研习的一种方式。《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首篇散文,是老舍旅居青岛时抒写对家乡北平的真挚思念之情的一篇小品文。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借助对话栏运用评点的方式深刻领悟“家园之思”这一独特的人文内涵。记得我第一次上《想北平》时,还是按…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断魂枪》以武侠小说的形式但却以现代性的眼光来观照中国的市民精神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当我们解读这一文本时,能够感觉到《断魂枪》折射出来的文化意蕴与老舍的文化选择竟奇迹般的偶合,这竟是老舍在建国后的文学创作、艺术生命的谶语式再现。  相似文献   

18.
可以说,"穷北京满族人"这六个字解说并涵盖了老舍生命与文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文本内容;亦点示出老舍在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舍出生于满族穷骑兵之家;他亲身体会过"穷"的真滋味.自始至终,老舍都非常清醒地自我认定为"穷人",自觉地把自己划归到"穷人"堆里.满族的确有着值得荣耀的历史;但,也有"头朝下"的一面.这是一种特殊的无奈、不平与优越的挣扎."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决定了老舍文本的几个太不同:感情投向,素材选取,人物塑造,思索焦点等.可以说,老舍文学中,写得最美,最感人的形象是那些"头朝下"的"穷人".  相似文献   

19.
老舍的北平     
<正>家乡,一个带着丝丝缱绻温存的词汇,我们爱它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感受拂晓日暮,历经春夏秋冬,它有不足,但始终是扎根的地方。叶,怎能不爱它的根呢?我们终归,在心里爱着它,这份爱,无法言说,就像老舍在《想北平》中写的那样:"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改下,学科教学素养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期待语文教学精心探究情境创设,设计多样化的"学的活动",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提供情境,进而为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条件。试以老舍《想北平》一文的"学的活动"设计为例,阐述散文教学"情境创设"的秘密。一、创设"微情境",以文本评价推进整体感知《想北平》教学的起点,我摈弃了惯常的作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