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月15日上午9:30,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拔锚起航,缓缓驶离青岛中苑码头,开始执行2009年度中国近海海洋科学考察开放共享航次(春季)任务。  相似文献   

2.
《百科知识》2013,(22):2-F0002
<正>一只法国探险队驾驶一艘科学考察船,用36个月的时间对全球海洋进行了探测,发现了150万种海洋新生物,许多尚未被命名。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些。桡足类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类非常小的甲壳类动物,是海洋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相似文献   

3.
历经163天.航程2万海里。11月6日,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搭载我国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抵达位于珠江口的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标志着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学考察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大洋航段调查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4.
科技情报站     
<正>"海洋地质十号"完成远洋科考首秀2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完成中巴印度洋联合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是"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调查科考航次。"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为我国自主建造的全新一代高精度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信息》2013,(22):11-11
远航163天,征程两万多海里,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胜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学考察.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大洋航段等任务.于今天清晨凯旋。  相似文献   

6.
<正>2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完成中巴印度洋联合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是"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调查科考航次。"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是我国自主建造的全新一代高精度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自2017年12月26日入列以来,累计海上作业262天,稳定航行  相似文献   

7.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开展深远海考察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其海洋环境立体探测范围涵盖全球 99.2% 的海域, 船舶建造工艺水平和科学考察能力位居海洋强国新建和在建考察船前列。“科学”号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 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建造, 于 2012 年建成, 母港青岛, 由中科院海洋所以 “专业运行、开放共享”的模式运行。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I0001-I0002
<正>[导读]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于6日完成补给和接新队员上船的任务,离开阿根廷的乌斯怀亚重返南极,8日凌晨左右抵达南极半岛海域的作业站位,连夜展开了多种海洋科学考察作业。"雪龙"号抵达南极半岛海域开展科考科考队员从海里收回重达200公斤的庞大设备CTD。新华社"雪龙"号2月9日电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于6日完成补给和接新队员上船的任务,离开阿根廷的乌斯怀亚重返南极,8日凌晨左右抵达南极半岛海域的作业站位,连夜展开了多种海洋科学考察作业。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艘綜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东方紅”号,最近建造成功。这艘考察船具有二千五百吨排水量,是供有关部門对海洋的水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水产資源等进行綜合調查及科学研究用的。  相似文献   

10.
冷疏影  张亮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12):1490-1498
“海洋科学考察船共享航次计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模式的新探索,实施11年取得明显实效。该计划有力保障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海上考察需求,搭建了海上调查和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培养锻炼了青年骨干,推动了海洋调查资料积累与共享,带动了海洋科学整体发展。面对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新趋势,国家战略需求对“海洋科考船共享航次计划”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亟待进一步提升该计划的战略定位,优化和创新其管理机制,加大资助规模。  相似文献   

11.
《百科知识》2013,(21):F0002-F0002
<正>一只法国探险队驾驶一艘科学考察船,用36个月的时间对全球海洋进行了探测,发现了150万种海洋新生物,许多尚未被命名。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些。在南太平洋发现的微小水母。这种蠕虫被认为是生物"活化石",它保存了许多古生物的特征,尤其是"眼点"。生物眼睛进化的证据或许就隐藏在其中。在地中海发现的一种虾类新物种这两种透明的甲壳类动物在除极地外的世界大洋中都有发现,它们虽然很小,但看起来很恐怖  相似文献   

12.
图说科技     
《发明与革新》2013,(12):3-3
11月6日,科学考察船"海洋六号"顺利完成29航次科考任务。整个航程历时163天,航行2万多海里。据悉,这次航行科考队首次对位于西太平洋我国结壳勘探矿区,即采薇海山示范区进行多手段详细勘察,为结壳资源评价和下一步工程勘探提供详细资料。另外,本航次还对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进行试验性应用及应用性海试。  相似文献   

13.
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李保华在参与中法海上科学考察期间,利用远洋科考船提供的全球独有的海上取样尖端设备、地球物理观测系统以及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等先进“武器”,在大海中寻觅到体长不足1毫米的单细胞浮游生物“有孔虫”,而具有这种化石的沉积物样品,则可以“记录”海洋数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前的环境信息,是地球沧海桑田变迁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开展的综合调查已于当地时间8月11日结束。据悉,这次历时8天的科学考察将作业区拓展到北冰洋大西洋扇区的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共完成2个断面16个站位的多学科综合科考任务,首次在水文大气、地质地球物理、海洋大气化学、  相似文献   

15.
1995年5月6日10时55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抵达地球北极点,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地球顶巅迎风飘扬。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向北极点发起的科学进军,沿途进行了冰雪、海洋、大气、环境和遥感应用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考察,为科学研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最先进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近日圆满完成西太平洋科学考察航次,顺利返回青岛奥帆基地码头。在该科考航次中,我国首次在大洋成功大规模布放深海潜标阵列。中科院院士胡敦欣介绍说,"科学"号科考船这次在太平洋西边界流关键海域成功布放了17套、回收了3套深海潜标,包括6100米潜标一套,收放潜标总长度达  相似文献   

17.
章成逸 《资源科学》1991,13(3):10-13
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大陆海岸线长达1.84万km。内陆江河每年以约1.8亿m~3的径流量,携带20多亿t泥沙以及大量腐殖质和各种营养成分入海,在海洋动力的作用下沉积、淤涨,发育而成面积宽广的沿海滩涂。据科学考察,我国沿海滩涂面积约11万km~2(不含潮下带),居住人口1600多万人。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发达,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中国》2006,(9):7
一个美国科学考察小组宣布。他们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种距今3.75亿年的远古鱼类化石。它填补了学界追寻多时的达尔文进化论缺口:一些鱼类离开海洋.靠着四肢步上陆地。科考人员把这一在冰冻岩石中发现的新物种定名为“提克塔利克”。在发现地加拿大努福特地区的古老方言中。“提克塔利克”的意思就是“在浅水中看到一条巨大的鱼”。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 ,有两个议题。一是纪念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 50周年 ,二是纪念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 1 0周年。这两件事是密不可分的。这次会议的目的 ,是在总结青藏高原 50年科学考察研究的基础上 ,展望 2 1世纪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的发展趋势、方向与重点 ;在总结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1 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的发展策略。总之 ,目的在于团结大家 ,共同推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已经走过了 50年的发展历程。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教育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70年代是海洋地理大发现的年代,以赫斯的“海底扩张理论”和勒皮雄的“板块构造理论”为代表,崭新的地球观由此形成。然而,在这轰轰烈烈的海洋地理大发现中,却看不到中国学者的身影。1980年之后,中国的远洋科学考察团才开始出现在世界大洋上,其中最“抢眼”的要属“大洋一号”远洋调查船了。2006年1月22日,“大洋一号”结束了为期297天,行程44230海里,横跨三大洋的环球航行。而2007年伊始,它又将开始新的旅程。让我们走近“大洋一号”,沿着这艘远洋科学考察船曾经走过的航迹,寻找深海探宝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