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确是一个“童年质情节”极强的人。顾城在诗歌创作中固守在自己那片单纯、晶亮的童年经验里,偏执地拒绝着成熟。在他的诗歌世界里,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大睁着“黑眼睛”的、童真而又任性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李彦文 《邯郸师专学报》2003,13(2):18-20,22
顾城童年时即富有敏感的诗的才情,他用近乎透明的语言描画着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开始了自己纯真的独唱。“文革”使顾城被动地进入他的天籁世界,其独唱中掺入了再也抹不去的忧伤。“文革”后顾城曾加入时代的合唱,终因过于敏感和脆弱而无法与周围世界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这使得顾城更加自恋,更加沉迷于自己心造的幻象世界,这注定他再也走不出自己的独唱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顾城的诗歌,探讨顾城死亡意识产生的原因。顾城的死亡意识是由死亡本能与生俱来产生的,顾城的童年经历加深了他的死亡意识,最后顾城对中国古典文化还有道家禅宗的有意选择再加以解释,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死亡哲学。  相似文献   

4.
顾城童年时即富有敏感的诗的才情,他用近乎透明的语言描画着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开始了自己纯真的独唱."文革"使顾城被动地进入他的天籁世界,其独唱中掺入了再也抹不去的忧伤."文革"后顾城曾加入时代的合唱,终因过于敏感和脆弱而无法与周围世界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这使得顾城更加自恋,更加沉迷于自己心造的幻象世界,这注定他再也走不出自己的独唱了.  相似文献   

5.
顾城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童话色彩的诗作。而与其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相关联,“太阳”意象成为了诗人不同时期童话心境的诗意写照。顾城诗歌中的“太阳”意象富于独特的审美意蕴.它们在积极的意义上表现了诗人对希望、童贞、真理、爱和力量的追求,在消极的意义上则表达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对现实生活绝望等种种悲剧性体验。  相似文献   

6.
一提到顾城,人们便会想起他“童话诗人”的称号,这与他诗中构建的世界是大体一致的。舒婷曾写下《致童话诗人》,这更坚定了人们对这一称号的认同。顾城自己也说过:“当我打开安徒生童话,浅浅的脑海里就充满了光辉。我走向他,我渐渐透明,抛掉了身后的暗影。只有路,自由的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朦胧诗人顾城在新西兰制造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凶杀案。他凶残地用斧头夺去了妻子谢烨的生命后,又用绳索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顾城用了人类最野蛮的手段,将这个悲剧性的结果强加于他的妻子、他的家庭。 他们终于彻底分手了。谢烨被火化后安放在了新西兰奥克兰市殡仪馆内。而顾城的遗体被就近埋葬在激流岛上他们曾经居住过的小木屋后面的山上。这对年轻的夫妇曾经“好的像一个人似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在顾城早期诗歌或一部分成名作中,顾城对事物或对自我的感受都能化繁为简,很好地做到把握其本质特征,并赋予其鲜明的形式,极富意蕴和意趣。其早期的诗歌和一部分代表作的诗意就建筑在这种“形式感”上,因此他的代表诗歌通常都不长,本文主要浅析顾城早期诗歌的“形式感”,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自然景物的“形式感”解释;二、抽象概念的“形式感”分析;三、自我感受上的“形式感”表达。这三种类型的“形式感”构成了他一部分诗歌创作的诗意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9.
七彩童年     
一年一度的森林画展又要举行了,小动物们欢欢喜喜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动物大会。狮子大王大声地宣布“:这一次,我们画……“”画桃子,画香蕉。”小猴子迫不及待地说。“呵呵,我看还是画竹子好。”小熊猫也不紧不慢地提议。大家都纷纷议论起来。“安静,安静。”狮子大王提高了嗓门“,这一次我们画童年,一个星期以后,请大家带着作品来参赛吧!”话音刚落,小猴子又跳了起来“:画童年好,画童年好,大家都有童年。”一个星期里,森林里出奇地安静。小动物们都在家里画童年,连平时最顽皮的小猴子也在静静地思考:我该画点儿什么呢?他闭上眼睛,看到了…  相似文献   

10.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样一个事实:作为诗人的顾城在他生命最后时刻的表现是不那么光彩的,是远离诗歌的一种纯病态行为。所以,顾城的死不能算是他精神上的涅般木和殉诗,而只是一个杀人者带着幻灭和忏悔之情的自戕。既非“天才”的陨落,亦非“童话”的破灭。今天,当我再次提及这个  相似文献   

11.
巴金创作的《憩园》是以文学的方式对那些曾经帮助、关心过作者自己的众多女性的一次纪念,正是在与她们的交往中巴金终于完成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其在"我控诉"的创作信条下多了一个"我同情"的创作宗旨,而"控诉"和"同情"这两种互为矛盾的情感交织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憩园》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令人费解的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12.
William Wordsworth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British "Lake poets" In his poems he aimed at simplicity and purity of the language,fighting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forms of the 18th century poetry.He transformed his observation of the landscape into the revelation of the beauty of nature in poetry,and thus expressed his nature philosophy.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briefly analyses the organization of his poem: "Ode: Intimation of Immortality" and mainly elaborates 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t’s na-ture-philosophy in four points:(a) Man is sensitive to all natural influences in childhood.(b) Nature has a moral and spiritual sig-nificance and helps the poet understand the mystery of human life.(c) Life is but a stage.(d) 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相似文献   

13.
论曹禺剧作中的父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剧作中的男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懦弱型”的儿子,一类则是“权威型”的父亲.作为对立面的父与子,强与弱的反差造成了父子之间的冲突缺少一种斗争的张力,因而曹禺剧作中的“父子冲突”始终未能真正形成.而曹禺的这种创作倾向是与他的个性气质、家庭环境、童年生活及民族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相关的.对曹禺而言,他的创作可能无法超越自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童年意绪是一种主要起源于苏童的童年体验,又被苏童投射于小说创作,并在小说中逐步稳定和发散开来的精神介质。他的创作从未停止关于童年的"修辞想象",是基于童年的"超验想象",将自己的童年体验移植到小说中,使小说形成氛围浓厚的童年意绪。而这一切,均是基于苏童的童年经历与童年意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走着一条不断寻求和探索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优秀遗产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幼儿教育先进的科学的成果逐步融合的道路。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基本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和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主要原则和方法有“蒙以养正”“早喻教”“严慈相济,教爱相辅”“顺其性情,激发兴趣”“量资循序,随其分限所及”“保教并重”。  相似文献   

16.
Scholar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have commented on the divided nature of childhood as a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a period of life to be valued in itself as well as a means to adulthood. In this essay, James Stillwaggon considers George Orwell's "Such, Such Were the Joys," a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his childhood education, as a site of conflicting views on childhood. On analyzing Orwell's own conflicted memories, Stillwaggon describes education as a process of suffering the loss of childhood and inquires into the adult subject's maintenance of such loss in memory. Drawing from Deborah Britzman and Jacques Lacan, Stillwaggon suggests that the adult subject's maintenance of a childhood state irrevocably lost is a melancholic identification against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s of the school.  相似文献   

17.
暴力、鲜血和死亡是余华小说常见的主题,原因是:童年的恐惧长久地伴随着余华,以及内倾的心理,这使他内心同现实一直保持了一种紧张关系;特殊的经验使余华习惯了鲜血和死亡,甚至于迷恋;直觉内倾型的心理特征。另外,余华的小说缺失高大的男性形象和具有“弑父”的倾向,原因是余华童年记忆中形成的不完美的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18.
霍尔顿的缺失与找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里的守望》中霍尔顿精神世界中的两位灵魂人物-兄弟艾里和童年女友琴的缺失寓示着霍尔顿的世界中理想的倾覆,精神的匮,纯真的湮灭及“听”的缺席,这构成了他无法维持理想的精神痛苦及个体存在的危机,而霍尔顿为了走出困境、找寻缺失的东西,确立自身的存在所进行的纽约之行最终彻底失败,这不仅是霍尔顿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清代郑板桥的“爱子之道”和家教思想表现在爱子而不娇溺,教子首在“做个好人”,从小抓紧爱心教育,顺应儿童“天机”自由发展以及重视家教与师教结合诸方面,对现代家庭教育可引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老年孙犁从1979年到1995年陆续发表了十本散文集。这些散文大多是回忆往事的散文,在这些回忆过去的作品中,他不断地坚持"作家应该说些真诚的话"的信念。通过对童年、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回忆,孙犁重视"真"。这"真"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含有对后代青年人的教训性。这就是老年孙犁创作的"教训性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