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7月14日,吉林省党委新闻发言人高级研修班在清华大学成功结业。短短的5天培训,学员们感慨多多,收获多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衡阳市在探索建立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方面,加强培训、完善机制,使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2011年2月21日至23日,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办了大规模的“全国首届党委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中央领导亲临培训班会见学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此举,引发了包括各方媒体在内的全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7,(6):6-7
《经济日报》教育培训中心范慰慈我从2004年开始从事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工作,在网上检索相关发言人的信息时,《对外大传播》进入我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自2008年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设立以来,中国军方新闻发言人在"5·12"汶川地震、索马里护航、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等多个场合,以新闻发布会、吹风、答记者问等多种方式,向各国媒体和公众传播信息、发布意见、作出解释,树立了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随着中国军方新闻发言人的亮相和军事新闻发布活动的增多,我国的国防新闻和军队动态越来越多地产生了积极的媒介效果。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23日~27日,第100届“广交会”如火如荼,10月31日开幕的珠海“航展”也紧锣密鼓地在筹备之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选择了相对平静的中山市,举办了广东省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广东的新闻官们齐集于此,练就内功,广东省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和各地级市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助理,主管新闻发布工作的各地级市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共约200人,参加了迄今为止广东省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一次新闻发言人培训。《对外大传播》作为特邀媒体,对这次历时一周的培训班进行了全程采访,切实感受到广东新闻官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小平同志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那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我仍在新闻司司长的任上,正在考虑设立新闻发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发言人制度的契机。外交部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那是(1982年)3月26日,地点在当时外交部主楼门厅处。当时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我周围。当时担任翻译的是现任外长李肇星。”——摘自钱其琛《外交十记》从老外交部长钱其琛第一次出任中国新闻发言人的那天起,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已走过了2…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11月5日,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召开,80多位新闻发言人、相关专家学者和媒体人齐聚浦东,就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建设、作用功能、职业要求、工作经验等议题进行研讨。这是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三十多年来的第一次,意义重大。以这一事件为契机,对当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总结和探讨,非常必要。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进入了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新时期,如何看待发言人制度取得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对外大传播》改版,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的指示,开办了《新闻发言人》栏目,密切追踪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进程,以推进中国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如今只要在网上搜索“新闻发言人”,就能看到本刊发表的《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谈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国新闻发言人新年发出第一声春雷》《三部委新闻发言人畅谈新闻发布》《新闻发言人的追求——快、准、稳》《美国新闻发言人:“半杯水”的两种表达》《地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渐入佳境——广东省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纪实》等文章,这些文章被很多网站转载,本刊还收到了读者的大量反馈信息。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象征,是中国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的支持下,《对外大传播》时刻感知着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程。外国媒体对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会日益关注,其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更是吸引了路透社、法新社、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BBC、《澳大利亚人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许多外国媒体驻京记者更是场场不落地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这成为他们采写新闻的权威来源之一。通过2006年的58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与各国的理解越来越多,误解越来越少。向世界说明中国、倾听世界的声音、沟通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来推进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对话。2006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内座无虚席,中外媒体记者一百余人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举行的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担当发言人的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这是他自2005年8月上任后第二次在这里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推进,向中外记者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对外大传播》记者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感受了蔡武主任与中外记者近距离展开的答问和交流。记者们尤其是境外记者提问踊跃,会场气氛如同2005年年终蔡武主任履新后第一次亮相新闻发布会时一样热烈和活跃。在用了8分钟左右的时间简要作了介绍后,他将一个多小时留给记者提问。散会后他还在台下与上前围住的记者们继续交流了10分钟,他说:“能够有更多机会和媒体更直接地沟通,也是我的愿望,我一直在推动。”记者们都笑了。  相似文献   

10.
2007年6月,本文作者参加了以色列“莫沙夫”项目“针对社会变化的媒体战略”培训。该培训共有来自非西方和非阿拉伯的亚、非、东欧16国27名资深媒体人士参加。期间参观了以色列外交部,并与以色列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一位中国媒体人,感受作为世界焦点的以色列,他们新闻发言人如何面对媒体,如何看待媒体,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2月29日10时,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副主任王国庆介绍 2005年中国政府三个层次新闻发布工作和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进展情况,并答记者问。同时,国新办再次对外公布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及新闻发言工作机构电话。  相似文献   

12.
外交部新发言人亮相“我叫姜瑜,是外交部新任发言人,我愿意在今后的工作中跟大家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中国外交部新任女发言人6月13日首次亮相时讲的第一句话。姜瑜在给记者提问机会时总是保持一丝优雅的微笑,她的首次亮相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是外交部上一位女性新闻发言人章启月卸任一年半之后,中国外交部历史上出现的第四位女性发言人。中国外交部自1983年建立发言人制度以来,至今共有23位发言人,其中包括姜瑜在内共有四位女性。用姜瑜自己的话讲,发言人其实是一个体制,也是一个机制,向外界介绍中国的外交政策,介绍中国对国际和地区…  相似文献   

13.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增进党务工作透明度的具体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7年9月,我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研讨班。该班以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授课、与美国政府、国会、军方及媒体的高层人士交流座谈等方式进行,以了解美国政治、媒体和公众的关系以及美国政府、国会和军方应对媒体及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为重点,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我受益匪浅。其中,感受颇深的是新闻发布的口径准备问题,这也是作为新闻发布时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必须做好的功课。  相似文献   

15.
三年前《对外大传播》改版,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的指示.开办了《新闻发言人》栏目,密切追踪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进程.以推进中国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如今只要在网上搜索“新闻发言人”。就能看到本刊发表的《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谈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国新闻发言人新年发出第一声春雷》《三部委新闻发言人畅谈新闻发布》《新闻发言人的追求——快、准、稳》《美国新闻发言人:“半杯水”的两种表达》《地方政府新闻发育人制度渐入佳境——广东省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纪实》等文章.这些文章被很多网站转载。本刊还收到了读者的大量反馈信息。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象征,是中国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周的支持下.《对外大传播》时刻感知着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程。外国媒体对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会日益关注.其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更是吸引了路透社、法新社、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BBC、《澳大利亚人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许多外国媒体驻京记者更是场场不落地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这成为他们采写新闻的权威来源之一。 通过2006年的58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与各国的理解越来越多.误解越来越少。向世界说明中国、倾听世界的声音、沟通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来推进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对话。 2006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内座无虚席.中外媒体记者一百余人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举行的最后一场新?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国家之一。安德鲁·杰克逊是最早聘用新闻发言人的美国总统,其后几任总统的新闻发言人部是以私人助理的身份出现,直到第二十五任总统麦金利上台,其新闻发言人开始从政府领取薪水,变身官方发言人。塔夫脱当选总统期间,每周定期安排两次记者招待会,使新闻发言人制度固定下来,并逐渐成为美国政府运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2005年4月23日下午,由美国国务院授权清华大学出版社在中国出版发行的《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备手册》中文版印行的庆祝招待会在北京建国饭店举行。这次招待会是由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主办的。到场的嘉宾有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新闻文化处参赞裴效贤先生、使馆新闻发言人裴士莲女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胡显章教授、国务院新闻办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初,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有关领导的提议下,本刊开办了《演讲录》栏目,刊发了多篇国内外优秀的演讲文章,以期为中国的新闻发言人提供更好的参考。在同年第七期,本刊编辑部对原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女士做了专访,并以“扫描,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为题做了一组文章,对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程作了较为全面的扫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2004年度第六十场发布会上,62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发言人的名单被公布。正在走向前台的新闻发言人这一群体愈加引人注目。本期我们将对部分“新闻发言人”聚焦。作为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工作方面一定有很多见解和感受,本刊记者请他们谈其所想,说其想说……?  相似文献   

19.
本刊《发言人》栏目开办三年来。一直在追踪并记录着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进程。采访了主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高端人士、中央部委和地方的新闻发言人。对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发言人也做了专访。另外,对于政府部门举行的重大新闻发布会,本刊也同样进行了深度地报道。 本文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兼全球新闻研究室主任。作为一位学者,他身体力行地在推进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2001年至今,他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球传播系列高级研讨班和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联合主讲。编著和译作有《新闻发言人全书(三卷本)》《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备手册》《运营媒体》和《媒体与权力》等。编者拿到这篇文章时,的确感受到专业的理论含量,更感受到了实践的热度——  相似文献   

20.
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说是从美国开始的,1857年,美国白宫开始有了拿政府俸禄的新闻发言人。《对外大传播》曾经刊登的《美国白宫新闻发布厅里的故事》把美国新闻发言人和政府之问的关系形容得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