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政协河南省委员会、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研究会主办,河南省政协办公厅、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政协河南省洛阳市委员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第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2006年汉民族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6年4月25日———28日在中国洛阳召开。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巴西等国家的专家学者400多人出席了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郭东坡、副主任张道诚,国务院台办主任助理张铭清,中国侨…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轨,迎来窗口期。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8年夏季进行的民调显示,近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积极评价的数量在稳步增长。目前17%的日本民众对中国抱有好感,创下6年来的新高。2018年10月,日本民间团体"言论NPO"与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联合进行的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好"或"相对较好"的比例较上一年度上升了10.7%,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即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总和)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展示的整体面貌,以及国际社会对其综合实力、核心价值观和整体面貌的感受和评价。传统的国家形象研究有两种途径,一是对媒体上特别是主流报纸上有关中国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二是针对民众进行调查,来了解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评价。自2006年推特(Twitter)诞生以来,自媒体或称社  相似文献   

4.
2010年6月9日,以“想象澳大利亚”为主题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正式开幕。自启动半年来,澳大利亚已经在中国举办多项活动,较为成功地向中国人民展示了澳大利亚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刚刚起步,国际舆论的反应也处于初步阶段。作为中国的近邻,澳大利亚是一个中等强国,对中国的经济、战略意义都十分重要。“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澳大利亚媒体一直在进行持续报道。分析澳大利亚主流报纸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构建的中国形象,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国对澳传播的重点,客观上也提供了对外增信释疑、扩大与相关方良性互动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正>2012年12月11日,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察哈尔学会、华通明略三家机构共同研发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举行发布会。该调查报告的主题是海外民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及了解渠道,对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国民形象以及中国品牌形象的看法。调查范围覆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中国七个国家的2359位受访者。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1月至12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与华通明略(Mill Ward Brown)、Lightspeed GMI合作开展了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与2013年相比,此次调查新增日本和澳大利亚,调查范围覆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和中国;调查问题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并结合2014年的世情、国情,增加了对中国主办大型国际活动的评价等,更加详实、立体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2014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澳大利亚的宽松的移民政策,赴澳华人日益增多,而澳大利亚政府开明的多元文化政策,更使中国文化的传播受到官方的认可和支持。这为中国选题图书在澳的发行提供了潜在的和有利可图的市场。利益推动竞争,这一领域的竞争正日趋激烈。对澳大利亚的外文图书市场,西方出版发行界早已长驱直入,凭着灵敏的商业嗅觉和现代的出版发行手段,占有了相当的市场份额,以往以“正宗”自居的中国外文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10,(2):65-65
2010年至2011年,由中国与澳大利亚双方政府举办的“澳大利亚文化年”活动将在中国举行,届时将举行各种文艺演出及展览等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月7日,"知晓一个真实的中国——中澳媒体研讨会"在安徽召开。研讨会由澳大利亚华夏传媒集团主办,旨在重点研讨中国软实力在海外延伸、中国媒体走出去策略以及海外华文媒体与中国媒体深入合作的最佳途径等议题。本文摘编自澳大利亚企业形象文化交流传播公司(CIC)主席兼常务董事东尼·凯伊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的自然状况、政策实施、社会实践、制度特征以及国民的精神面貌等要素状况在国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反映。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原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从2012年开始连续发布《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2至2015年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虽然在稳步提升,但除了文化形象和经济形象较为正面以外,其他方面则多为中性或负面;在受访国家民众中,发达国家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整体评价低于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虽然重视对外宣传,近年也增加了投入,调整了策略,但总体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报道》网络版自2001年开办以来,在全体记者、编辑、翻译的共同努力下,越办越好,受到全世界各国世界语者的欢迎。澳大利亚世协主席珍·毕晓普来信说:“我代表澳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藏自治区一直是西方社会涉华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他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偏重于宗教自由、民族压迫以及所谓人权等角度。受限于西方民众对西藏地区情况的信息源以及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的偏见,大部分西方民众不能对该地区实际情况形成正确认知,从而强化了其对中国民族政策和中国政府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在目前国内媒体在西藏形象对外传播中国际话语权较为弱势的背景下,通过影视作品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的藏区社会,成为西藏对外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主要调查发现1.中国国家形象国际民众认可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并且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大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中国最受国际民众认可的属性,具有62%的国际认可度。其次是"大国",58%认可中国是经济崛起的大国,47%认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国际民众认为中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大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新阶段,为准确、全面了解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的最新看法,2018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国内知名调查公司零点有数科技集团合作,在沿线17个主要国家开展了中国观调查。调查议题包括对中国整体形象的认可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传媒等具体领域的评价。调查结果呈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形象认知的立体图景。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2月25日的冬天,一个叫钱云长的老人惨死卡车下的血腥照片出现在网络上,当即被疯狂转发。这张照片为今年一整年中国的不安与暴力划上悲伤的句号,其背后的故事以及事件的演变几近是人们理解当前中国政治的写实:从备受争议的土地拆迁、上访打压,公民调查,都深深的体现了人民对政府的巨大不信任。首先,强制征地并给与最低的补助造成了当地村民的悲愤与不满,以及外界民众的普遍愤忾,2004年,浙江省为了兴建电厂,强制征用寨桥村土地,损害民众利益。  相似文献   

18.
<正>美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6月发布的《均势报告》显示,仅38%的美国民众对中国持正面评价,全部被统计的39个国家对中国持正面评价的中位数为55%,这一统计数据直观显示了当前中国在美国民众眼中的消极印象,由于一系列原因,中国的发展道路、理念、制度、文化等常被美国媒体和民众误解、误读。那么,影响美国民众看待中国的因素有哪些?一、美对华偏见的原因分析(一)历史在塑造当今世界秩序方面,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  相似文献   

19.
2008年6月初,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在亚洲协会澳亚中心演讲中提议,在2020年前建立一个类似欧盟那样的亚太共同体,以协调本地区经济,安全。政治等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双边关系在1895—1939年期间大致可以以一战为界限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澳、加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对立到短暂合作继而再转向对立的过程。虽然造成双方对立的具体原因纷繁复杂,但英帝国是造成澳加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