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外大传播》2010,(2):65-65
2010年至2011年,由中国与澳大利亚双方政府举办的“澳大利亚文化年”活动将在中国举行,届时将举行各种文艺演出及展览等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2.
要闻月报     
《对外大传播》2011,(3):4-4
澳大利亚首届中国日暨中国文化年正式启动 2月10日,澳大利亚“首届中国日暨中国文化年”正式启动,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发来书面贺辞,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陈育民、澳大利亚偏远地区发展及地方政府兼艺术部部长克林出席启动仪式并分别致辞,  相似文献   

3.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不足600天的日子里,国际媒体越来越聚焦北京奥运。海外媒体如何看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他们在报道中国筹办奥运的过程中又采取了怎样的视角,他们如何理解2008年北京奥运,这些正是中国媒体非常想了解的。本刊现开办《奥运·媒体》栏目,通过编译海外媒体上一个月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相关报道,呈现他们所关注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报道的视角,以供外宣工作者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2010年1月7日,"知晓一个真实的中国——中澳媒体研讨会"在安徽召开。研讨会由澳大利亚华夏传媒集团主办,旨在重点研讨中国软实力在海外延伸、中国媒体走出去策略以及海外华文媒体与中国媒体深入合作的最佳途径等议题。本文摘编自澳大利亚企业形象文化交流传播公司(CIC)主席兼常务董事东尼·凯伊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5.
传播媒介对企业改革及对职工的观念、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同时,社会的发展变革对传媒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巨大的,二者之间呈现互动关系。企业媒体如何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践三个代表、建设企业文化中如何针对特有的受众开展有特色的宣传报道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对外大传播》2004,(10):64-64,F003
1999年和2000年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在互访的时候共同确定举办中法文化年。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举办了文化年获得巨大成功;2004年秋季至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的文化年正在进行当中。中法互办文化年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20年前,当时还是温州歌舞团编导的邢时苗结识了盖叫天的嫡孙张善麟,看到了盖叫天口述自传《粉墨春秋》,大为震撼,从此与盖派艺术结下深厚感情。20年后,已经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舞台导演的邢时苗,带着他一手执导的歌舞剧《粉墨春秋》,于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之际,在全球著名的悉尼歌剧院亮相,开创了中国歌舞剧的先河,也让当地的老外和华人们见识了中国梨园春秋和盖派艺术的传奇。  相似文献   

8.
陈超芳 《文化学刊》2023,(1):164-167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依赖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融媒体背景下,以抖音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高校学生日益成为优质内容的生产者、发布者、传播者。传统文化活动与抖音推出的二创刺激计划相结合在线下全面展开,以“社火”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局面。本文以融媒体时代,传统优秀文化提升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为课题,从传播素材多样性、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育人效果等三方面对融媒体时代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自信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包括教学内容的去中心化很容易加深历史虚无主义、教学形式的泛娱乐化很容易削弱国家民族情怀、教学效果受限于传播主体的能力反而增加了技术育人的难度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高校应当接纳融媒体为日常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泛娱乐化倾向矫正工作、高校应基于大数据量化技术做好与教学融媒体账户的对接工作等对策的角度,就提升传统优秀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功能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舜 《对外大传播》2006,(10):53-55
2003年10月至2005年7月举办的中法文化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是中法建交以来最大的文化活动,也是中国国际传播的大手笔。中国政府近年来与其他国家互办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年,有中美文化年、中希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印文化年、中韩文化年。这些文化年的举办,有效地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在国际上舆论弱势的状况。无疑,中国文化年的举办既符合我国传播现状,又符合我国对外传播的基本政策,是一种符合新闻规律、适应国际惯例的对外传播方式,拓展并创新了对外传播的领域,增强了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在海外掀起热潮,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中国社交媒体上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精通中文、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用户。一些博主凭借独特的身份定位、优质的内容发布、活跃的互动和较强的话题性成为吸引较多粉丝的"网红",也逐渐扮演起新时代跨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1,(2):184-184
李雪涛在《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有很多现象表面来看是中国与西方的问题,实则是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换言之,许多看似地域上的不同,实际是时间上的错位。因此。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顺利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形态,应当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2,(1):57-57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在《文化研究}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批判的和多元的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综合的方法,能够被应用于很多文化产品。它的综合视角包括了政治经济学、文本分析和受众研究,提供了批判的和政治的透视,使个体能够仔细剖析主流文化形式的信息、意义和影响。文化研究因而成为批判媒体教育学的一部分,它使个体能够反抗媒体操控,增强他们的自由和个性。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1,(2):106-106
杨莉、伍敏在《湘潮》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性所在,是中国人民自我认同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提升文化吸引力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构建文化尊严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构建正确尊严观的核心。面对现今中国社会文化尊严的缺失和错误尊严观,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最佳文化尊严和正确尊严观的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谈燕 《对外大传播》2010,(12):58-58
“澳大利亚馆的每一幅作品、每一段音像、每一处展示,都印刻着这个国家的多元性。访客们可以充分感受不同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在2010年6月8日举行的澳大利亚国家馆日活动中,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罗曼和利特菲尔德出版集团2018年4月出版该书由金·迈克(Michael Keane)、布莱恩·耶西斯(Brian Yecies)和特里·弗柳(Terry Flew)合作完成。金迈克是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中国媒体与文化研究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数字化转型、东亚文化与媒体政策、创意产业和文化出口战略,著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手册》《中国电视产业》等;布莱恩·耶西斯是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媒体与传播系  相似文献   

16.
企业文化年     
万江心  李静 《职业圈》2012,(1):62-64
由于关于企业文化的奠基之作都是在八十年代诞生的,从那时到如今,是企业文化在中国实践与发展的30年。这30年,是企业文化从一个逐步被企业认识。逐步被重视、逐步升温成“文化热”的30年。 2011年11月12日,“企业文化三十年:实践路径与方式——中外企业文化2011北京峰会”在企业文化理论诞生30年之际隆重召开。30多年来,我们的企业坚持改革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年     
由于关于企业文化的奠基之作都是在八十年代诞生的,从那时到如今,是企业文化在中国实践与发展的30年。这30年,是企业文化从一个逐步被企业认识。逐步被重视、逐步升温成“文化热”的30年。 2011年11月12日,“企业文化三十年:实践路径与方式——中外企业文化2011北京峰会”在企业文化理论诞生30年之际隆重召开。30多年来,我们的企业坚持改革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以南方雪灾拉开序幕的2008年可以称为媒体年,从西藏拉萨暴力事件、四川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奥运会、 "神七"升天,这些使中国媒体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报道中锻炼发展,可是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危机也使中国媒体在逐渐企业化的过程中面临考验,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使中国媒体警惕,融合突破是当今媒体在转型之际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10年澳洲民众对中国的基本评价 作为澳大利亚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澳中关系受到该国民众的普遍关注。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发布的2010年度“澳大利亚全球民众意见及外交政策”报告的中国相关部分,以及英国广播公司所作国际民调涉华部分显示,与以往相比,2010年澳民众看待中国心态愈发复杂:在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双边经贸关系积极评价增多的同时,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战略影响也日益感到忧虑。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0,(4):165-165
朱宗震在《观察与思考》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的内省文化正适合未来发展的要求,也适合未来世界的需要。中国必须摆脱西方发展模式的迷思。我们不是不承认西方文化的先进性,而是说,西方先进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