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自芳 《职业圈》2011,(4):143-144
1968年加勒特·哈丁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公用地悲剧》一文,提出一个著名论断“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从初创时期就确立了党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属性,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始终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立场,积极创办党报党刊,建立新闻舆论统一战线,等等。这些都为党在初创时期传播马列真理、动员人民群众、深入开展革命斗争发挥了重要思想引领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无论社会环境、舆论生态、传媒技术如何变化,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历史优良传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积极构建全党参与的大宣传格局,持续推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开创新局面,赢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使每一个人都可能随时随地成为舆论的制造者、传播者、信从者……自媒体的多元化、大众化、快捷化使大学生这一人数最多的"自媒体一族"在自媒体上每时每刻分享着各种各样的网络舆论,加剧了网络舆论的裂变,对高校网络舆论导向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探析自媒体给高校网络舆论导向带来的挑战性及应对措施,有益于高校更好地利用自媒体进一步发挥高校网络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宣传、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舆论场中,公信力是新闻传媒必须具备的硬通货。国内外宣媒体要提升稿件的海外落地率、转载率、拓展用户群、增加影响力,公信力既是基础也是助推器。鉴于中国的外宣媒体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和优化中国发展外部舆论环境的职能,而它所针对的西方受众认为新闻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已经走过了2005年,回首这一年,传媒镜头里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乘坐在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上的乘客一样,所有的媒体人也要紧紧抓住扶手,以尽力适应这飞一般的速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我们的传媒也面临新的境况,需要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多种形态的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如网络、手机短信、大屏幕等等,其前  相似文献   

6.
在"北方明珠"滨城大连,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20多年来,大连市几乎所有的旧房屋建筑拆除工作,都是他们一锹一镐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谭宏凯 《对外大传播》2009,(2):15-16,3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提高,话语权问题顺理成章地由先前相对单纯的学术范畴演变成更加宽泛的社会关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一如既往的弱势与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的严重不相称,更使话语权成为传媒从业者和管理者心中的痛。“西强我弱”是关于国际传播与舆论态势的一个广为认同的基本判断。究其原因,就是西方传媒在传播领域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传媒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价值观的世界影响力传媒艺术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数字新媒体艺术,以及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1在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在所有的传媒、艺术与文化领域,传媒艺术中的电影艺术、电视剧艺术、纪录片艺术、数字新媒体艺术是建构的主力,它们在国际传播中叙事的筹划是否合理,策略的设计是否得当,能力的打造是否切实.  相似文献   

9.
<正>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一直以来将海外华文媒体作为主要的服务和合作对象。在中国整体对外宣传版块中,中新社和其他重点媒体的分工不尽相同,承担着领军世界华文媒体、服务全球华人社会和影响国际主流舆论的作用,正在朝建设世界华文传媒资讯中心的目标迈进。在世界舆论变化中突显华文传播价值历史进入新世纪已经15个年头,中国在变,世界在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力量对比加速分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家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近年来,中国的影视传媒在政策支持、市场繁荣、产业链延伸等利好的促进下持续繁荣,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受众的流失以及满意度的降低、网络平台对广告市场的挤压等,要想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从当前影视传媒的传播实践分析出发,探究影视传媒在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1.
端锅的猴子     
几乎所有的人都做过这样的梦:等我中了五百万,我会怎么办?我和老婆是这样想的,除了交一百万的税外,实际到手的也就四百万。拿出一百万来,抚养双方的父母;再留一百万给孩子做教育基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步入复苏轨道,专家们倾向于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描述当前的国际及国内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一直是境外舆论关注的重点。在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之后,境外舆论开始更多地炒作中国投资环境恶化、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外媒体应该做好中国经济问题的解释说明工作,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3.
1968年加勒特·哈丁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公用地悲剧>一文,提出一个著名论断"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哈丁公用地的悲剧在于每一个都陷入了一个体系而不能自拔,这个体系迫使他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无限的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从而毁灭将成为大家不能逃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我们新闻媒体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这就要求媒体人员不但要能用语言沟通,更要会用沿线国家易理解、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因此,传媒院校作为培养国际化传播人才的摇篮,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三所传媒院校的部分教师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找出目前我国传媒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媒体获得了迅猛发展,中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媒大国”.但还并不是传媒强国。作为世界大国崛起的中国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世界级媒体,我们已经站在了这样一个门坎上。本刊将陆续介绍中国的一些优秀媒体,为我国早日出现世界级媒体和媒体集团.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16.
新型国际传播构成了一个泛众参与的数字舆论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物理边界,带来国际传播场域的革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沉浸传播和泛众传播改变了全球人的话语方式和行动逻辑,让信息传递和知识建构成为一场全民的狂欢,因此而形成的"网络虚拟社群"解构着物理时空中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并重新建构虚拟时空的人类共同体和网络政治文化话语。当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讲好中国故事时,有必要全面提升国民的国际传播素养。在当前语境和泛众传播视域下谈国际传播素养,更要基于国家信息安全的大背景,网安则国安。泛众传播的数字媒介时代,一个国家的网络议程设置能力和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是该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数字领导力的重要指标。当下的中国,要全面推广全民国际传播素养教育,并将其融入中国的大国国民教育中。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需做好顶层设计,人人参与,建构立体全面的对外舆论主体生态。  相似文献   

17.
1983—1990年间美国运用舆论战配合对日本的经济战略行动,致使日本在高压之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利于本国产业的贸易协定,从创造“战后经济奇迹”走向经济发展长期低迷。这一舆论战的策略主要包括:引导国际舆论抬升与日本国内产业经济困境不相符的乐观情绪;制造国家安全相关话题挤压对手舆论空间;放大对手国内治理社会问题以增加谈判筹码。在美国仍有部分政客抱持“冷战旧思维”的情况下,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也面临着与昔日日本相似、由美方主导的经济打压及舆论战危机。虽然危机发生的具体语境有所不同,但昔日美日摩擦为中国当下调整战略应对美国施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主要包括:审慎面对国际舆论中对中国市场过分乐观的讨论;消解美国在国家安全议题的合法性;重新定义国际热点话语内涵。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到2017年之间,笔者因为研究中国南海问题曾经在缅甸、越南、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多个东南亚、南亚国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因为会议交流得以和几乎所有的南海涉及国家的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其中我逐渐意识到一个有趣现象:无论是民间社会还是学者决策圈层,他们通常都对中国提出的话语、修辞、提法不太感兴  相似文献   

19.
正众所周知,法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历来以负面新闻居多。本文以法新社涉华报道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二:一是法新社是世界著名新闻社之一,素以反应迅速、报道全面准确而著称。多家法国著名报纸或门户网站也经常引用法新社的新闻。因此其新闻不仅在法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权威性。二是法新社以新闻报道为主,并不像《世界报》之类的舆论传媒那样在报道事件的同时,也发表评论性的见解。在法新社的章程中对此有明确规定:"法新社的使命在于随时提供关于全世界时事的准确的、公正  相似文献   

20.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文明类型中,关于史前文明起源的记载和传说里都有滔天洪水的印迹。人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我们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上一定有过一次席卷全球的大洪水,它牢牢地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深处烙下了一道恐惧的伤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