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母老虎”是我班同学给我起的外号,因为在同学们眼里,我是个发起火来金刚也敢撞一头、青天也敢捅个窟窿、吃不得半点亏的女孩。  相似文献   

2.
王倩 《语文新圃》2010,(6):36-37
成语“溜须拍马”,其义为阿谀奉承、谄媚,世人皆知。但是这个意思的来源,各种辞书多不作交代。“拍马”,有云乃源于蒙古族恭维人的习俗:手上抚拍对方的马,口中夸奖“好马好马”。本文单说“溜须”。或云“溜须”源于《续资治通鉴》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1左手定则的巧用 1)用以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安培力是F—BILsinθ,B和J确定了一个平面,并且在平面内二者的夹角是θ,安培力F则垂直于它们所确定的平面,所以垂直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相似文献   

4.
函数图象的对称性与周期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反映这一性质的条件等式或表达式很相似,若不认真审题,仔细对比,则可能“张冠李戴”.本文给出相关的一般性结论及区别的一般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阐述了以学定教的概念,然后分析了以学定教模式在实际实施中的常见误区,最后提出了辩证实施。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有一个《猴子下山》的故事。小猴子下山,看到地里的玉米长得饱满诱人,便掰了几个玉米;后来看到地里水灵灵的大西瓜,便扔了玉米,抱了一个大西瓜;再往后,又看到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便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结果,兔子没追着,猴子什么也没得到。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故事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特别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怎样才能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呢?我在作文“写真”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8.
纽约市以北的四十英里处,有一座名叫“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公园。公园内除了不宽却平整的柏油路外,泥土全部被飘落的树叶或整洁的草坪所覆盖。也许是由于雨过天晴的缘故,那躲不开的绿色,遮不住的蓝天,挥不去的清新空气,正是我等此行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颤抖”中“颤”读音为chan,“颤栗”中“颤”读音为zhan.但“颤抖”与“颤栗”中“颤”的含义都有“发抖”的意思,所以很难在意义上区别读音,这也给学生在把握读音上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时习”教科书注释为“时常地复习”,句子可以翻译为:“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笔者认为教材对“习”字解释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不太确切,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  相似文献   

11.
晶晶和莹莹初来我们家,是作为奖品被引进的。它们是一对鹦鹉,米黄色的身体,小巧的嘴巴,灵动的跳跃,清脆的叫声,确实惹人怜爱,难怪女儿新宇在花鸟市场一见到这种鸟就驻足不前了。她小心翼翼地问我们:“如果我期中考试进入前三名,可以挑一对鹦鹉作为奖品吗?”  相似文献   

12.
“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原为哲学上的术语,现借用来说明英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英语中有些词可以“一分为二”地写成两个词.也可以“合二为一”地写成一个词。它们貌似神非。在读音上相同或相似,但在用法上有异,在词义上有别,给人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不少学生混淆不清.常叫苦不迭。现归纳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第四节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有学生问我,这里的“想像”和在其它的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想象”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如果是,哪一个更准确;如果不是,哪一个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低年级英语教学,如果以兴趣开路,以灵活的教学方法贯穿课堂,会让枯燥的语言教学换上美妙、迷人的外衣,将学生引上英语学习的坦途。  相似文献   

15.
李秀花 《成才之路》2012,(20):82-83
场景一:一名歌手笑容满呵地从幕后走出来,先热情洋溢地和观众打招呼,台下是掌声雷动;歌手动情地、全身心地演绎着歌曲,并不时地走到观众席中和观众握手、沟通,观众也积极地投入到了演唱中去,整个现场形成了一个互动、热情、火暴的场面。一场演唱会下来。歌手演唱的歌曲很快就成了街头巷尾的流行歌曲了.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同.算法学习中“惑”并不是坏事,“惑”正是思考的动力,“惑”正是未来“获”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有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作业错得特别多,无论我怎么强调都无济于事,一天,学生在完成《小池塘》一课作业时,错得更是五花八门,不是拼音错,就是生字错,有的甚至写三个漏一个。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有效教学成了当前课改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近几年来,在各级的教育培训、教学研讨,或教学评比活动中,总能听到“有效教学”这一话题,但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基层小学,高耗低效的课还是大量存在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目标意识不强,忽视教学策略的选择运用,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真正做到心中有“标”,手中有“法”,目中有“人”。  相似文献   

19.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著名散文《种树郭橐驼传》脍炙人口。但是人们对其中“种树”的理解多不确切。一般读者、教师、注释者甚至名家(如“百家讲坛”主讲人)都有意无意地把“种树”理解为今天所说的“种树”即种植树木。其实这是误解。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无为"隐退,才能获得学生的"有为"展示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把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一起看看一位老师教学"认识钟面"的两次教学活动。【第一次教学活动】师:现在你们可以随便玩自己带来的钟表,你能发现里面有哪些数学知识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