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91年7月至1992年5月,我分3次到长江三峡进行了徒步采访。这是我到《人民中国》工作以来,继80年代初骑自行车采访京杭大运河后第二次进行这种带有点刺激性的旅行式采访。我不是一名旅行家,作为从事外宣工作的摄影记者,利用骑车、徒步等形式无外乎是为了采访到新、奇、特、深的稿子。  相似文献   

2.
在安理会工作的15个理事国外交官都按各自国家的文官制度经常轮换, 但大家一回生、两回熟,很快就犹如兄弟姐妹一般,无话不谈。我在安理会工作期间,始终保持我国外交官的“先进性”,注意与其他理事国的各级官兵“打成一片”。通过接触与观察,我发现各国外交官在衣食住行方面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魏敏 《对外大传播》2009,(5):27-27,30
2月2日晚,我在电视机前一直收看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实况演讲,此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为温总理的精辟分析和真情所感动,为决策层决定现场直播这场演讲感到振奋,因为中国主要国家领导人出访欧美西方国家,在外国公众面前演讲,过去很少现场直播。另一方面,又有些担心,担心总理的演讲会遭到干扰和破坏。根据我从事外交工作的经验,现场内外一定是不平静的,各种敌对势力一定会千方百计利用此次机会,干扰和破坏中国领导人的活动。我也深知负责接待总理代表团的驻英使馆的外交官们正在全力以赴,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到这一期,《见证美国国会》系列连载就要和读者说再见了。我于1998年3月起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从事了近三年的对美国国会的工作。每当我跟美国人谈到自己的工作,他们总是脱口而出,你是“说客”。我说,我不是说客,我是外交官。对方常常会说,一回事儿。我不想争辩,因为在美国人看来,与国会打交道的人就是说客,无论他是美国人,还是外国人。就像10年前,中国人说到开车的,一般都会联想到司机一样。我后来才慢慢明白,“说客”在美国人眼里即使算不上褒义词,至少也不是贬义词,游说是一个挣钱挺多、地位颇高的行当,说客自然就是“高级白领”了。  相似文献   

5.
1997年6月19日早9时,离家去机场,与人民画报社曾湘敏、北京周报社皮大维会合,赴香港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采访。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来所参加的最重要的新闻采访活动之一。这次机会的确百年难遇。对中华民族任何一个记者来说,都具有极大的  相似文献   

6.
郭嘉 《文化交流》2012,(6):49-52
提到海飞,很少有人真正认识或是了解他。采访之前,我只知道他是热播剧《旗袍》《大西南剿匪记》等剧的编剧,同时身兼杂志主编等职务。我觉得作家好像骨子里都带有些许清高和傲气。但在见到海飞后,我的所有想象全被否定,他很随和,也很幽默。与他聊天,会被吸引着去仔细聆听,听他的过往,听他为写作付出的全部。  相似文献   

7.
1996年我由乌鲁术齐驱车一千多公里赶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塔里木垦区采访。当地的宣传干事小周告诉我采访的对象是棵树。没搞错?我心里嘀咕着,脸上也不免流露出疑惑的表情。小周赶紧说:"你不是要找绿化先进典型吗?那些树可全是典型。"第一棵树是普通的白杨树。它高大粗壮,我双臂环抱它都有些困难。只是它伤痕累累,树干中部五六米的地方有被火烧伤的痕迹,但其树冠仍然茂盛,充满生机。它伫立在由各种不同树种组成的防风林的最前端,显得苍劲威武,像个将军。他不是将军。长眠在这棵树下的是一位三五九旅的老兵,名叫赵喜顺。  相似文献   

8.
何文玉先生真是一位有心人。当他捧着一大摞书稿交给我时,我被他的勤奋和执着深深地打动了。他不是专业书画家,不是文艺记者,更不是专业的美术评论家,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和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给全国那么多的书画家及艺术家写出如此众多的评论作品,实在令人惊叹。可见他是一个有志向,有目标,事业心极强的人。他醋爱书画艺术,收藏有2000余幅字画。为了与书画家们交朋友,他开始尝试写美术评论。自1992年开始到现在,10年时间里,他写遍了全国32个省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书画家,成为“写遍全国第一人”。本书收录了他的130余篇美术评论。对全国各地的美术工作者,无论是书林画坛巨擘,还是籍籍无名的年轻人,何文玉都千方百计和他们接触,打探书画家所在之处,深入到他们的办公室、住所,采访他们,和他们倾心交谈,与他们交朋友。我曾经说过,一个人一辈子交的朋友越多,他生命之屋的窗户就越多,进来的阳光和新鲜空气就越多。何文玉正是这样,他敞开自己的心灵窗户,让更多的阳光雨露来滋润自己的心田,耳濡目染之下,使自己也成为一位美术界的鉴赏家、评论家、收藏家。他和漫画家华君武、方成、伺韦都有许多交往。在采访  相似文献   

9.
前年春节在回国飞机上,我的邻座是位黑人--西非某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一路上我们聊了许多中国问题.他给我两点深刻印象:一是他的素质大概不算高,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一身落魄商人的打扮,而是他不停地找空姐要酒却不喝,最后把六七瓶酒都装进旅行包里带下了飞机.另一个印象是他对我说,中国发展太快了,但是中国人还没有大国国民应有的素质.这是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由于我已经私下认定这位来自非洲战乱国家的外交官"素质不算高",所以连他这样的人都说中国人还不配做大国公民就给了我一些刺激.  相似文献   

10.
正记得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期间,就读过著名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她采访基辛格、阿拉法特、布托等著名政治人物的报道,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92年我进入新华社对外部开始了我的记者生涯,对人物报道也情有独钟,当年的深刻影响开始显现,只是我关注更多的是文化名人。如今我从事对外报道已经24年了,至今已采访了近百位文化艺术及科技界名人,作品在海内外报章杂志发表,产生过较大反响,其中《访李政道博士》和《送别冰心》  相似文献   

11.
正我很少拜读像《运河的桨声》这样优美的散文集了。那浓浓的乡士气息,栩栩如生的鮮活人物,都活灵活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正如红孩老师自己所说,乡愁不是乡村,乡土也不是乡村,乡愁是我们永远的心灵高地。用心灵写出的文字,自然是字字珠玑,流淌在心底,让人不忍卒读,爱不释手。红孩老师的散文集特色鲜明,文笔清新,情节生动,难以忘怀:他的散文立意高远,犹如黄钟大吕,掷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的外面看美国时,它就像一个万花筒,色彩缤纷又让人眼花缭乱。 中国前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张宏喜的著作《相知纽约》,以自己的亲历,向读者展现了一名外交官视角中的中美关系和并非神秘的外交工作。 书中不仅有工作细节,更有很多动人的普通人的情感,在纽约纷繁芜杂的各种表象下,很多理性的脉络依稀可见。该书内容与本刊曾经连载,且被一路叫好的《美国白宫新闻发布厅里的故事》和《联合国见闻——揭开安理会的神秘面纱》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该书是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我当大使系列”丛书之一。现节选其中部分章节,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3.
周海婴先生说话的声音不是很高,在那间茶室里我向他讲述了自己走近鲁迅的几个心路历程。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我面对鲁迅先生的后人,和他一起去真实地追寻鲁迅先生身后七十年的历史河流中, 那些依旧持续的记忆。现在各地都纪念孔子2500年诞辰,到 200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70年,不知道我们能用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愿我们拥护、爱戴、崇仰中华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14.
从外国专家写稿的过程看,他们的采访内容与采访方法和中国记者不太一样。比如中国记者采访画家,很容易写画儿很漂亮,而外国人并不是这样的,他不直接说画儿漂亮不漂亮, 让读者自己评说,因为读者有自己的观点,他的着眼点是放在介绍画的特点。我要求部里的年轻人出去采访时, 也要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配合中国外文局的“书刊对外宣传业务大讨论”,我刊从本期起开辟[业务大讨论]专栏,在外文局全体业务人员中开展以“我应该为搞好书刊对外宣传做些什么?”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欢迎我局从事采访、编辑、翻译、设计、制版、印刷、发行工作的同志,结合本岗的实际,就如何做好书刊对外宣传工作踊跃为本刊投稿。征文时间从现在起到6月底结束。来稿请注明“业务大讨论征文”。征文来稿一经选登,稿酬从优。在征文活动截止后,所有来稿者都将收到我们的一份纪念品。  相似文献   

16.
鲍文清同志是一位老编辑、老记者,多年从事文艺报道。她的老同事们都知道,她是一位在这一领域中非常出色的编辑和记者,所采访和约稿的对象,几乎都是我国文艺界的名流,所谈也都与我国新时期的文艺复兴和繁荣有关。最近,她  相似文献   

17.
魏柳南(Lionel Vairon),法国汉学家、前资深东南亚和中东事务外交官,曾在柬埔寨、泰国和伊拉克等地担任外交官17年,并曾任法国国防部顾问,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两会”期间,我被社里派出采访全国政协大会。作为上会记者,为网络报道供稿20篇共19550字,为印刷版两会报道供稿5篇共19000字(会后又陆续发相关稿件近1万字),另提供图片22张。其中10篇稿件被中国网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转载。从1997年至今,我是第3次采访全国政协大会。每次上会都有这样的感觉:满眼都是采访对象,遍地都是令人兴奋的选题,但我们上会记者人数太少,精  相似文献   

19.
2007年7月,外文出版社委托加拿大作家李莎(Lisa Carduci)赴新疆采访。在新疆外宣办的大力支持下,李莎走遍了天山南北,采访了20多位有代表性的普通人,并直接用英、法文撰写。《这些新疆人》一书的英、法文版于2008年1月同时出版。近日,在外文出版社的协调下,我们共同举行了圆桌会议,以《这些新疆人》、《这些宁夏人》的出版,就图书出版过程中如何靠近受众对象,使用受众熟悉的语言、满足受众的需求等话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的事情,大则涉及世界未来走向,小则关乎各国自身利益,因此,各国政府都会根据各自不同国情和战略需要,对各种重大问题当仁不让,据理力争。由于各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外交官们拿的是本国政府发的薪水,因此,他们在联合国的所作所为,都设法与各自首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我发现,在联合国的各国代表一个个都“贼精”,脑袋瓜长得都“贼尖”,鼻子的嗅觉都“贼灵”、射出的眼神都“贼亮”。他们既是竭力维护国家利益,也是为了保住自己在纽约工作几年的“铁饭碗”。我就发现了如下的一些有趣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