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人为媒”是国际传播领域的创新理论之一。“以人为媒”以社会关系网络、平台化思维与用户生产内容为理论基础。从受众层面来看,国际传播要从受众思维向“传受一体化”思维转型,推动海外受众的再创造、再传播与互动交流;从传播角度来看,引入“人格化传播”模式,打造个人化传播主体,构建个性化人设,创新生活化内容,借助社会化传播,实现国际传播的传播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2.
以发布中国主题内容的“网红”群体为研究对象,构建“网红”内容传播力指数评估模型,摸排境外网络平台“网红”传播内容生态,发现当前内容框架由生活体验、观念探讨、视频节目和推荐好物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经评估与境外受众收视需求相适配。对比分析2019年和2020年数据可知,“网红”传播模式凭借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数字文化的经济业态、强调受众反馈的内容生产流程,激发民间文化传播活力,推动国际传播方法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和交往。党际交往具有亦官亦民、亦实亦虚的特点,通过党际交往渠道开展党的对外信息传播,既可深入做各国政治精英和政策制定者的工作,又可通过工作对象影响更广泛的受众;既可在政策理念层面开展交流,也可就务实合作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4.
对外传播的效果评估是一个综合、复杂、动态的过程。这种评估主要是由对对外传播媒介生产过程的控制、对受众结果调查与统计、对反馈结果的使用与报道思路、稿件质量的调整等部分组成。在对外传播媒介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者的责任监测主要根据内部流程性评价和外部专业性评价的结果展开。  相似文献   

5.
旅游城市的形象传播是一项综合的工程,任何一种单一的传播方式都不能保证预定的传播效果。旅游城市形象传播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任何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都不利于优质形象的累积。面对复杂的受众构成、分散的传播信息、多样的传播媒介,旅游城市形象传播应采取整合传播的方式,形成受众与旅游城市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谢稚  孙茜 《对外大传播》2013,(12):35-37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间接传播和直接传播决定文化差异对受众接受度的影响。文化差异和受众接受度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文化干扰的强度。本文通过对中英合作拍摄的《美丽中国》(BBC版和CCTV版)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如何减少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差异,提高受众接受度,增强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中文电视对外传播的目标受众主要是第一代华人移民,还没有从整体上特别关注第二代受众。从长远计,我国电视对外传播应该在目标和策略上都重视对华裔第二代的传播。例如,美国华人移民人数在2000年的时候将近300万人(包括45万混血儿),其中,  相似文献   

8.
为做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对外报道工作,把握海外受众和海外舆论的关注点与疑惑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2010年底至2011年初,通过开展网络调查、听众答疑等互动方式,广泛征集境外受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关注议题,以确定报道思路和报道重点,通过报道积极凹应国际社会、境外受众、国际舆沦对中国共产党的关切和疑虑,拉近报道与受众的距离,通过活跃的互动传播,切实提高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9.
对外传播,是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重要领域。作为从心理学、社会学、新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派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的对外传播学可谓发展迅猛。今年4月份召开的《中央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李长春同志提出外宣工作要“坚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习惯”(以下简称“三贴近)。因此,对于如何精心打造对外传播期刊,让受众乐于接受、乐于阅读,从而真正体现新形势下对外传播的有效性,更是成为外宣期刊中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如何有效影响受众是重点更是难点。不管我们将传播途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等设计得如何完美,在实践中有时却往往因为国外的种种客观因素而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传统的宣传理论的影响,我国的对外传播对国外公众普遍关注的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小事少有报道,这让对外传播的受众难以亲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2.
中央电视台在2010年的工作部署中特别强调:外语国际频道要按照国际传播规律进行节目设置,要改进播报语态和风格,让节目更加贴近国外受众的收视习惯,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全面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所谓"传媒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所具有的能够赢得受众信任与信赖的各种专业品质和能力的总和。它是受众在接触新闻媒体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形成的对媒体信誉度和影响力的一种判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纸媒提出挑战。网络的快捷和更新以及同受众的互动,都是纸媒不能相比的。纸媒正受到网络的冲击,并且一浪高过一浪。目前,由于受众的传统阅读习惯和网络编采队伍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原因,传统纸媒暂时仍有一定的优势,但危机感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满足受众对新华网新闻信息的需求,落实好中央主管部门对新闻媒体“三贴近”的有关要求,处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新华网更加重视服务品质,积极开展受众调查分析,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增强新华网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力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认为,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是达到传播效果的基础。值此中国和印度建交60周年之际,了解印度人对我国的真实看法,对于我们做好和改进对印度的传播工作,很有必要。上世纪90年代,笔者曾在印度工作过两年,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受众研究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对外传播中更为重要。出版在国内、读者在国外,除了时空本身的相隔,还有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别,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兴趣点、关注点的不同,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而要争取到这些读者,必须提供给他们符合他们阅读习惯且感兴趣的报道。因此,加强对受众的研究,充分考虑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伦理、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国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心理和需求,  相似文献   

18.
在对外传播中,共情能促进政治异质群体间的理解和沟通。长期以来,对外传播实践中存在内容流于拼凑、工具传统单向、平台噪音过多等不足,这不利于中国对外传播主体与海外受众之间共情的产生与传播。人工智能依托于算力、数据和算法等基础条件,为解决以上不足提供了契机。但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对外传播机构应深度审视智能技术与共情传播的适用性与匹配度,努力通过“以情动情”来实现范式创新。具体而言,在人工智能时代,对外传播要善用算法推荐系统以加强受众的情绪卷入度,借力人机交互传播提升受众的情绪加工效果,更要通过沉浸性内容抵抗平台的高噪音感染。总的来说,在共情传播中,传播者的情感投入程度越高,就越能与受众建立起情感上的连接,并以此增强其情绪体验,最终达到情感共鸣、相互认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楼旭东 《文化学刊》2013,(3):162-168
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出现,电视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日益成熟,成为继电视之后,另一个广泛影响受众的传播媒介。电视与网络提供给人们大量的信息,需要人们有选择性地进行捕捉和筛选,并且须充分而正确地了解和使用媒体。本文结合沃尔顿最新的著作,对信息文化生活展开讨论,并通过对电视和网络两种媒介的分析,阐述了现今媒介文化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以使更充分地理解沃尔顿的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20.
当前,媒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对外传播的内容方式、渠道平台、受众需求与传播效果等都面临新的冲击与挑战。新的形势下,我国媒体亟待采取新的理念与路径,切实提高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在提升软实力已成为共识的大格局下,制订一个稳健的对外传播媒体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讲好中国故事。要从对外传播媒体本土化战略的制订路径、整体定位、媒体具体经营思路和步骤、跨文化语境下的对外传播媒体需改进环节以及总体效果评估等方面来思考。突出本土化策略,进一步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体现对受众的贴近性,从而赢得受众的认可支持;拓展多元化渠道,尽可能建立不同主体、不同属性、不同形态的传播渠道,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对外传播格局,进一步扩大与海外受众的接触面,增强辐射力与影响力,更好地适应与满足海外受众多元化的选择与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