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报道不容易写,更不容易写好.对一个记者来说,报道"三农",必须经历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谓"厚积",可谓包罗万象,农林牧副渔,政经文教卫,都是软知识硬本钱,而在此之上的对"三农"的领悟,对"三农"的感情更是一个重要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杨雪 《新闻世界》2013,(10):60-61
“三衣”报道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带着对“三农”的深厚感情,本着对农民负责的态度,挖掘农村中的“亮点”,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带着感情与责任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三农”报道要当好党、政府和农民的决策参谋,“三农”新闻报道要为农民谋利益,“三农”报道要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三农”报道要心贴心为衣服务。  相似文献   

3.
当前,“三农”问题作为读者普遍关注的热点,成为各媒体改进宣传的一个突破口。笔者以为,贯彻“三贴近”原则,努力提高“三农”报道的质量,必须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转变观念,找准坐标,解决“三农”报道写什么的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许多媒体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报关注的重点,如何做好“三农”报道?大同日报社农村部记者坚持走向田间地头,坐在农家炕头,着眼“三农”大背景,本着“深入农民心、写好农家事”的要求,不断探索“三农”报道的采写规律。  相似文献   

5.
七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地处中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作为开封市本地主流媒体的《汴梁晚报》,在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同时,兼顾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报道,念好“三字经”,“跳”——跳出农业,放大“三农”报道;“巧”——运用技巧,写活“三农”报道;“新”——选好角度,“三农”报道出新。这样的“三农”报道城里人喜爱看,农村人觉得亲...  相似文献   

6.
周金泉 《新闻前哨》2023,(22):43-44
消息、独家新闻、深度报道可形象地称之为新闻报道的“三板斧”。本文就如何写好“三农”领域的消息、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分享实践体会,为新闻采编人员做好“三农”新闻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农”报道作为经济报道的一部分,近年来受到各新闻单位领导和记者的普遍重视。但在这方面有些报道见物不见人,没有注重写人、写人的活动、人的思想和人的精神,致使报道缺乏吸引人、打动人的“动情点”,因而播出后没有收到应有的社会效果。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三农”报道一定要见物又见人,抓到它的动情点,这样才能使报道收到良  相似文献   

8.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党报的经济报道难写。要么枯燥无味,“领导不喜欢、读者不爱看”;要么容易写成“一厂一店”,成了工作稿、宣传稿,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么“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让记者从怕写经济报道到爱写经济报道,让经济报道做到“领导喜欢、读者爱看,内行看得上,外行看得懂”?  相似文献   

9.
解贵民 《青年记者》2003,(11):33-33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研究“三农”的,显示了新一届领导人对“三农”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创新“三农”报道也就成为市地报搞好宣传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日照日报》的“三农”报道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创  相似文献   

10.
夏树 《新闻世界》2009,(9):10-12
“三农”报道既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吸引眼球,也不像重大事件报道那样引人注目。怎样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三农”报道生动活泼,既有深度和高度又有较强的可读性?笔者认为,要从提高新闻性、服务性、可读性和通俗性等几个方面入手,增强“三农”报道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相似文献   

11.
白琼 《新闻前哨》2010,(6):100-101
县级电视台是处在广播电视产业链末端,最贴近“三农”的媒体,其节目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也是最容易被农民接受,因此,县级电视台在宣传“三农”工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期以来,县级电视台受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问题的制约,“三农”宣传工作的开展并不尽人意。县级电视台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三农”报道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三农”报道是各级党报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三农”报道又是一个传统报道,要做新做强有一定的难度,而且随着报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受到挑战。如何做新做精做强“三农”报道,做出自己的亮点、特色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3.
会议报道应该是为扩大会议影响、推动会议目的服务的;如何写好会议报道,有时不取决于记者。但是记者仍有展示自己能力的创作空间,关键是要有创新意识和新闻敏感。在消息写作中,会议消息可能是最容易写的,也是最不容易写好的。为什么这么说?所谓最容易写,就是说通常的会议报道都是一个格式:某月某日,一个什么会议在某地召开,谁谁主持会议,某某领导到会发表重要讲话,他说  相似文献   

14.
“三农”报道是新闻媒体关注“三农”问题的主要表达方式。但是“三农”问题的复杂性特征,常常使新闻工作者感到诸多困惑。作为媒体报道的终端表现形式,文本制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三农”报道的社会效果。在整个制作流程中,“三农”报道思维的运用、受众对象的区分以及报道结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16.
杨伟 《新闻前哨》2005,(4):18-19
经济报道,往往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具有故事性,不容易写得引人人胜。经济新闻,怎样写得引人人胜?参加“聚焦中部话崛起”系列报道,我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一 在任何一个新闻传播过程中,都包含着“写(报道)什么”与“怎么写(报道)”的问题。“写什么”涉及报道题材.“怎么写”涉及表现方式。在对论题展开正式讨论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几个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界定。  相似文献   

18.
军事训练,作为部队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和广大指战员的主要实践活动,理应成为我们记者和通讯员关注的焦点和报道的重点。“焦点”也好,“重点”也罢,都得靠稿子说话。拿不出好稿子,指导不了面上工作,一切等于零。许多训练来稿之所以不能见诸报端,就我看来,恐怕与如下3个问题有关:一、写得太实。如果说政治教育的报道容易写得太“空”的话,我们的训练报道往往容易写得过“实”了,大多是就训练写训练,就演习写演习,陷到技术性的圈子里出不来。这可以说是多年来训练报道的一大通病。不少训练来稿,所以似“泥牛入海”,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吃了技术性…  相似文献   

19.
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点,作为地市级党报就要在“三贴近”中深化“三农”报道。近年来,地处甘肃庆阳老区的《陇东报》在新闻宣传上以“三贴近”为着力点,全力深化“三农”报道,以新的办报理念、新的新闻视角、新的报道方式改进“三农”报道,摆脱了以往在“三农”报道中就农业报道农业、就农村报道农村、就农民报道农民的报道面狭窄、  相似文献   

20.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最为紧迫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随着去、今两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各地方党报对“三农”问题的报道也越来越热起来。但是由于“三农”问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以致有不少不太熟悉农业、农村、农民实际情况的记者在有关“三农”问题的报道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报道误区。所以,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想采写出有质量的“三农”问题报道来,就应系统认真研究“三农”问题,努力成为对“三农”问题能够独立进行深入思考的专家,准确反映“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