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朝的北方民族文学和汉民族文学双峰并峙,交相辉映,共同构成12世纪初到13世纪前半期中国北方文学的奇观。在金文学多元共构、异轨同奔的格局中,北方民族文学深化、丰富了其时代内涵,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一个亟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在当时的北方民族文学中,女真、渤海二族文学是光耀夺目的双星;契丹文学呈弱势;奚族文学则几乎等于零;北方民族后裔文学则成为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反映了金文学的最高水平。这些现象说明,凡主体性和个性特征越突出、鲜明并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善于吸纳、学习异质文化之长的民族,其文学发展就越充分。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3.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4.
以女真民族为统治核心的金朝,无论就社会结构还是文化心理结构而言,都不乏迥异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历代王朝的鲜明特征。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大系统中一个处于较高层次和自觉意识极强的子系统,必然会与这个大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如民俗、民族心理、宗教等协同运动,体现出这个大系统独特的功能。同时,文学,由于受到民  相似文献   

5.
金代民族政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王朝是一个以女真族为主体、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多民族联合政权。其民族政策有三个基本思想,一是确立和巩固以女真为主体的多民族联合政权,二是确保统治民族的利益.三是积极学习中原文化,提高民族自树能力。金代民族政策除具有阶级社会所共有的民族压迫特点外,还具有更强的民族特点,那就是统治民族女真族积极学习先进的汉文化,这个倾向是进步的。金代民族政策对令天我国"中华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起了重大的历史推动作用,金代民族多元一体是元代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先河。  相似文献   

6.
女真文学上承先秦时肃慎、两汉三国时挹娄、南北朝时勿吉、隋唐时文学之余绪,下启清代满文学之先河,以其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丰富着中国文学,并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女真文学多年来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其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风俗习惯,以及民族情感与需要。和汉民族对它的影响等因素,结合具体文学作品,简单分析其文化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文学。然而,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编撰均是以汉民族文学为本位书写,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基本特质,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编撰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编撰中,要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编撰理念出发,并不断深化教材内容;适当突出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平衡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之间的关系;重视发掘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特性,弱化“汉民族中心主义”的文学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学术资料的整理与搜集。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9.
地理环境是民族融合的自然基础,处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滦河流域,以其独特的锁钥地位和经济兼容性,成为古代历史上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缩影;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以神话认同为标志而形成的一体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内聚力的思想基础;经济依存是民族融合的根本动力,由于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互补关系,使长城成为中原与草原民族牢不可破的历史装订线;政治统一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从元上都到清代的避暑山庄,标志着中国农耕与游牧两大民族体系的空前统一及其巩固。避暑山庄不但是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与巩固的历史见证,而且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及其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民族文化融合始终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是重要背景和基本动力之一。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戏曲,其形成与发展也与民族融合这一要素息息相关。纵观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文化融合的运行轨迹正好和戏曲发展的流程相伴始终。民族文化融合时起时伏,时  相似文献   

11.
国际国籍法的新发展与中国国籍法的渐进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籍是自然人隶属于一个国家的法律资格与身份,是连结国内法与国际法的纽带。近年来,在全球化的驱动下,国际社会逐渐对双重国籍采取宽容的态度,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修改完善国籍法,核心是承认或接受双重国籍,开始松动拥有国籍即享有公民权原则,以追求和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我国施行了近30年的《国籍法》存在许多与国际形势、国家利益不协调的地方,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改革的可行方案是有步骤地渐进推进务实灵活的双重国籍政策,将一定的注意力投向拥有国籍与享有公民权相脱离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尊重和保护国籍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探讨遗传性状与种族差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统一发表 ,在老师的配合下根据吴汝康等人的“人体测量法”对河北汉、蒙、满三民族共 74 6人的 8对遗传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 :计算出每对性状的出现率和基因频率 ,分析三民族之间的差异 ,并且与我国其它民族进行了比较。结论 :不同种族遗传性状有明显不同 ,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种群形成了不同的基因库。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肺活量指标也不断下降。它不单纯是个人健康问题,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进步的战略性问题。通过对2010年海南黎族与汉族学生的肺活量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及对1985-2010年海南黎族与汉族男女生肺活量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黎族与汉族青少年肺活量指标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异同,分析造成该种结果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迁徙路线和民族称谓、习俗信仰等方面看,武陵地区的巴虫延、苗族、客家与粤东虫延、畲、瑶和客家有着多重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问题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问题是当代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民族问题处理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解决民族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发展和构建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宪法保障机制来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民族史的研究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开端。事实上,辛亥革命时期学人已经开始了民族史的讲充,它的理论源头是梁启超等提出的“史界革命”,以及随之开启的对“新史学”的探索。这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天下-王朝”体系向现代“民族-国家”模式转型在史学上的反映。“新史学”的叙事主体是“民族”,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新史学”实践更多地是指向“汉民族”,从而引发了汉民族史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宏观建构为特征的,包括汉民族的史前部分、汉民族的起源与构成、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汉民族的兴衰发展等,从而构建了汉民族完整的进化发堤的史迹,藉此为现实民族建国服务。与此相应,其他民族的民族史也基本以“新史学”的思维而零星展开。  相似文献   

17.
西藏的门巴、珞巴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门巴、珞巴族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门巴、珞巴族教育仍是我国教育发展程度最低的两个民族.随着我国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门巴、珞巴族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门巴、珞巴族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晚清国籍法之由来及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华侨国籍问题的产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中外交涉最终导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的出台。晚清国籍法的颁布 ,是清政府侨务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 ,对我国法制史及外交史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其法律效果极其有限 ,并导致了华侨双重国籍这一历史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犹太民族和库尔德民族在建立民族国家问题上,有其共同的追求,但却有不同的结果.宗教、民族运动组织、世界大国的态度与作用等因素是中东地区两大古老民族"祖国之梦"的成败之因.  相似文献   

20.
彝族是复合型民族,彝族的族源是多元的。在地缘政治上,彝族的形成和古蜀国、楚国、滇国、夜郎、南诏均有关系;在具体族源上,彝族的形成比较明显地与羌、濮、昆、叟、劳浸、靡莫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