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们的幸福和痛苦像黄河水一样。我们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地摇晃我们的生活,直到我们的生活变得一片浑浊,使所有的幸福都掺杂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们一生幸福的总量应该大于痛苦。我们时时感到痛苦,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我们用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2.
一支笔,刚画完前唐的雁落平沙,又滴淌着晚清的紫廖渔歌……一杆桅,刚降下暮春的轻烟残月,又升起了霜秋的白荻劲风……岁月在轮回,人生在飘逝,我们驾一叶扁舟于江渚之上,寻觅所谓的幸福。茫茫中华史,从未忘记幸福的存在。有过去、有现在、还有未来。刘邦是幸福的,因为他胜利了;武则天是幸福的,因为她执政了;杨国忠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权了。然而,项羽是痛苦的,因为他失去了;李氏宗族是痛苦的,因为它遭弃了;李白是痛苦的,因为朝野乱了,于是,时间在追问历史:“何为幸福?”我追着时间在后现代的荒原上呐喊:“幸福在于自己的心!”世界万象,无所不有…  相似文献   

3.
心态和人生     
郭无忌 《云南教育》2005,(14):47-47
教师同其他的人一样都有幸福与痛苦,而幸福和痛苦又与自己的心态有关。一个人只有保持稳定的良好心态,才会时时幸福;否则,只会生活在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4.
格言     
Amanshappinessismainlyself-created.Thereforepoetssay,“Everyonecanbethearchitectofhisownhappiness.”一个人的幸福主要是自己创造的。所以诗人们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幸福的建筑师。”“Manywhoseemtobestrugglingwithadversityarehappy;manyamidgreataffluence,areutterlymiserable.许多人与逆境抗争,他们是幸福的;也有许多人养尊处优,他们是绝对痛苦的。格言…  相似文献   

5.
<正>幸福的人从来不追问什么是幸福生活,因为,幸福总是在被追问的当下悄然离开,逃之天天。幸福的人也从来不为他人指示幸福的方向,因为幸福几乎是不可教的,有关幸福可教的部分至多只显示为如何去除人的痛苦。于是,如果有追问,"怎样成为幸福的教师",那么,这个问题就只有转换为"教师如何减少痛苦"。甚至不能问"教师如何避免痛苦"。因为,痛苦几乎无处不在,人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德育实践困境出发,发现幸福的缺位,以及幸福与德育的分离,是当今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思考幸福与德育的关系,笔者认为:德福一致——追寻幸福的过程即是德性养成的过程。基于六种类型的德福一致,回归实践,探索出超越德育困境的有效路径:基于幸福内容的德福一致——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基于战胜痛苦的德福一致——挫折灾难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女子水莲     
陈艳 《师道》2008,(2):6-7
“一个经历过痛苦的人,现在生活很幸福,回忆起从前的痛苦,会觉得此时更幸福。 一个人以前很幸福,现在却贫苦地活,倘若想起从前的幸福,只会徒增痛苦。”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     
《新读写》2012,(1):49-49
1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就是幸福。上海市华育中学 张馨怡 2 或许幸福是一根电话线,我在点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你看不见,但它紧紧连着你我,传递声音,传递爱。上海市白鹤中学 周忆婷 3 在我看来,得到幸福的方法有三:一要度着与痛苦绝交,二要学会积累幸福,三是把一件不好的事想得更糟。上海市上宝中学 张修齐 4 幸福是妈妈嘴边的微笑;幸福是爸爸眼里的自豪;幸福是爷爷啰嗦的叮咛;幸福是朋友干脆的信任……上海市田家炳中学 谢怡飞 5 给予也是幸福,给予别人帮助,会得到双份的幸福。上海市周浦育才学校 顾晓余  相似文献   

9.
幸福的密码     
幸福并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一种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体。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个状态,即使有经历痛苦的时刻,但他明白这些痛苦的真实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过后,依然指向幸福。  相似文献   

10.
1988年4月,霍华德·金森24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5200余张有效问卷。经过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幸福的三大原则是:意识正确,即人们对幸福的意识与幸福的客观本性相符;选择适当,即人们对幸福的选择与自己的才、力、命、德相一致;行动原则,即人们追求幸福的努力与修养自己的品德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生活实在的全部意义,是人实现其存在的终极目标。虽然对幸福的理解众说纷纭,然而幸福也有它自身的特点。教育中,学生幸福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教育者给予学生的关爱、公平的对待、理解、自由及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是实现学生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幸福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新时代教师职业和专业发展的核心成分,是当代学校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工作方式,是教师追求个人幸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是一种包含六要素的过程:自我诊断是基础、目标设定是前提、理论学习是条件、行动尝试是核心、理性反思是关键、创新实践求突变。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但审视现实,教师的职业压力日益增大,教师的职业倦怠也在悄然地蔓延,幸福似乎正在远离教师的职业生活。教育幸福是教师职业的幸福不同于其他职业幸福的特殊性。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影响教师的教书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石。培养和发展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有效缓解教师职业压力,减少教师身心健康问题,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温婷 《中国德育》2008,(2):17-19
幸福是个体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所获得的一种体验。人获得幸福体验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幸福教育可视为在知识上科学“求真”、在品德上积极“扬善”,两者完美统一,最终达到“唯美”境界的教育。只有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幸福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童年是人生旅程的第一站,它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某种底色。童年的悲惨与不幸往往会构成一个人对童年的缺失性体验,这种体验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讨论婚姻与爱情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发展是21世纪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实践创新的大趋势。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活动,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特殊的交往实践,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机智、教育观念以及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均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教师可以通过交往性实践和反思性实践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和《断背山》中的阿尔玛有相同的不幸遭遇,她们的丈夫都是同性恋者。布兰奇的性格敏感脆弱,面对不幸时她只是一味地逃避退缩,导致她最终的命运极其悲惨。而阿尔玛在遭到打击后却能坚强地承受,并且还勇敢地走出不幸婚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这都是她顽强坚韧的性格使然。通过分析布兰奇和阿尔玛不同的性格,揭示并阐述不同的性格会使人们对人生境遇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与《简爱》是中外文学史上的两部不朽巨著。两部作品刻画的女主人公形象——林黛玉与简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二人都是孤儿,都曾寄人篱下,都像折断了羽翼的小鸟一样,都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对世俗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文章主要就二人的身世遭遇、人格魅力、反抗精神和爱情结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教育的“幸福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自己的幸福追求。现代教育有自己的幸福观,从批判的角度看,其追求的是明天的幸福、外在的幸福、竞争的幸福。正是这种幸福追求,制造了现代人,尤其是受教育者的种种不幸,包括被毁的今天生活、利益追逐与沉溺于物质享受、被成功的暴政所控制等。因此,研究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不能总是从应然的角度论证教育所具有的幸福功能,还应从幸福哲学的角度审视实然的现代教育,发现其真实存在的幸福困境,为现代教育幸福功能的真正发挥提供另一方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