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各媒体所采取的种种措施里,经营新闻往往都成为不约而同的首选之举。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晚报为抢新闻,才把截稿时间向后一推再推,电视新闻节目也在早间时段里实施多次整点滚动播出。这样做的结果,现在看来是非常见效的,许多原来在早晨只打开收音机的人,现在也开始打开电视,开始捧起报纸。 仅就电视来说,它对早间时段的经营目前还远远没到可以“击掌相庆”或“高枕无忧”的时候─—只是把观众吸引过来不行,关键是要能够长期留住。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但是我认为只要多做努力,还是可以办到的。 研究受众心理,满足观众收视…  相似文献   

2.
张婷婷 《青年记者》2012,(20):65-66
早间时段是广播传统的黄金时段 "黄金时段"对广播而言,是收视、收听率最集中、最高的时段.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极为丰富和珍贵.受众的接受心理有求新的特点,总是要求获得新变动、新情况、新事实、新问题,这是人类本能的求新心理的需要,也是受众根据外界变化调整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需要."一日之计在于晨",人们当然希望在新的一天开始之际获知当天的最新信息.  相似文献   

3.
苏玉 《新闻世界》2012,(6):68-69
早间新闻可以说是全天时段中,电视受众面对的最早最新的新闻类时段。正是因为早问新闻是伴随着人们对新一天的认知过程,准备过程开始的,因此,伴随性应作为一种理念在整个新闻节目中得以加强。本文对增强早间新闻“伴随性”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信息需求与日俱增。与之相适应,现代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开辟新的播出时段。电视早新闻便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同时,它也成为受众在晨间时段除日报、广播早新闻之外的又一种选择。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视早新闻可以溯源至20世纪中叶。以美国为例,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三大电视网先后开设了自己的早间新闻节目,即NBC的《今天》,CBS的《早晨》和ABC的《早安,美国》。这些节目逐渐培养起观众新的收视习惯,并成为各电视网的名牌节目。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内早间时段的电视节目竞争力较强的主要有电视剧类、电影类、新闻类等,相比较之下,国外早间电视节目品种甚多.包括新闻类、儿童类、电影类、音乐类节目。虽然在种类数量上不占优势但非常突出的是,早在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我国有1/4的电视受众更愿意选择新闻节目陪伴早晨时光,可见早间新闻的资源利用率是非常高的。  相似文献   

6.
电视发展进入到21世纪,更专业、更细化,竞争更激烈。广大观众对电视的要求也由你播什么我看什么,变为我想看什么你就必须有什么,而且要保质保量,这就要求节目制作部门在制作节目时必须要有观众意识。一档新闻节目如果前期策划、选题准确得当,拍摄细腻,声画一致,编辑干净漂亮,那么最后的配音把握、表达到位,就要由主持人在直播这一最后环节中传达给观众。一天中各个时段的新闻由于内容侧重点不同,主持人在播音时必需有所区别,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与不同的观众群,把握播出心理状态与表达方式。《早间新闻》:《早间新闻》的收视…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分为早间、午间和晚间三个播出时段,从这三个时段的收视时间、收视人群、收视状态和收视需求四个方面解读,分析三个时段的新闻播出内容及居民的需求特点,结合居民的生活为以后安排新闻内容提供支撑。材料早间新闻,如:《新闻30分》《财经新闻》;午间新闻,如:《今日说法》《新闻30分》;晚间新闻,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早间新闻被誉为居民生活的营养早餐;午间新闻又是人们中午休息时段可观赏的节目,被誉为居民生活的"午间快餐";尽管已经开通了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和午间电视新闻节目,但是相对需求来说还是不足的,居民这个时间段正处于上班时间,开机率较低,因此晚  相似文献   

8.
李茗 《报刊之友》2002,(4):29-30
电视还未普及时,许多人的一天是伴着电台早间时段的新闻广播开始的。那时每期节目的后半部分,总有一档叫做《报纸摘要》的,这也许就是我国现代传媒业发展之初的“媒体互动”——广播从报纸中汲取更多的新闻信息,以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2002,(4)
电视还未普及时,许多人的一天是伴着电台早间时段的新闻广播开始的。那时每期节目的后半部分,总有一档叫做《报纸摘要》的,这也许就是我国现代传媒业发展之初的“媒体互动”——广播从报纸中汲取更多的新闻信息,以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0.
徐楠在《非黄金时段的黄金价值》一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全天电视收视日趋扁平化,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率越来越低,电视媒体开始挖掘诸如傍晚、深夜等“次黄金时段”,以求支撑甚至拉动全天的平均收视,另外,以“市场份额”为主要内容的收视考核标准的实施,也使得非黄金时段的节目收视具备了更大的意义。在电视媒体挖掘了午间“新闻时段”、傍晚“欢聚时段”、22:00后“精英时段”这三个时段作为晚间黄金时段收视率下滑的弥补之后,“深夜+凌晨”势必成为各家电视台争夺收视份额的“蓝海”。  相似文献   

11.
白晶 《记者摇篮》2009,(5):92-92
电视法制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类型出现,迅速成为继新闻、娱乐节目之后的第三大电视节目门类。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电视台纷纷推出法制节目,导致同类节目竞争激烈,节目定位重复率高,导致许多法制节目遭遇收视瓶颈。面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首先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从文化层次、专业与否、收视心理对法制节目受众进行细分,分析每一类型的受众的具体收视需求,以不同类型受众的不同收视心理和收视需求为出发点,策划、制作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法制节目。  相似文献   

12.
王冬冬  张亚婷 《新闻大学》2012,(4):41-46,84
媒介融合时代,技术的发展为电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改变话语形态、创生新闻节目亚形态提供了可能。由于3G技术和微博的成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在报道中的融合也日益加深。早间新闻所在时段的特殊性和目标观众的收视特征决定了它获取和传播新闻的过程更需要通过媒介融合寻求突破,在与手机融合的过程中,专属于早间新闻的融入式新闻语态从原有的民生新闻语态中分离出来,并生成了新的新闻栏目亚形态。  相似文献   

13.
<正>早间新闻一般都是对昨天发生的或者刚发生的新闻进行报道,然而早间新闻的报道往往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大众新闻媒体行业的竞争加剧导致我国早间新闻竞争也非常激烈,因此如何将早间新闻做好也成为了竞争的关键。在早晨期间往往是电视节目最缺乏的时段,这也成为早间新闻报道的独特优势。然而无论怎样的优势都不能代替节目内容的竞争力,早间节目也应像其他节目一样,注重自身的服务性,将为百姓服务放在首位,时刻谨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正1987年元旦,广东省在内地电视台中率先开办了早晨新闻和早晨节目,这比央视1993年开办《东方时空》早了6年。早晨节目采用主持人在演播室直播为主的播出方式,突破了过去专题节目事先录制的模式,从而给受众以耳目一新之感。随着《东方时空》提出"让中国电视观众每天早晨一起来就想打开电视机,让中国人一睁开眼就迅速兴奋起来"的电视理念的备受推崇,其他地方台也相继开办早间新闻节目。作为首批"吃螃蟹"的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的早间新闻节目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百姓来说,早起是一种传统习惯。古训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之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电视收视率较高的节目只有“新闻联播”,那时每天早晨7点左右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很低,而今天,每天5:00—8:00的电视荧屏上已举目皆是服务性电视新闻节目。在西方,早间时段服务性新闻节目的“征战”早已拉开,A&;#183;H&;#183;B&;#183;elo公司的高级  相似文献   

16.
姜东波 《视听界》2001,(1):22-22
电视的节目编排常常是电视理论研究人员容易忽视的“盲区”,实际上电视节目编排并不是对一大堆节目的简单拼装和连接,它是电视编辑人员根据频道定位和节目内容,在认真分析受众情况,收视时段特点并结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电视节目的一项创新性活动,是提高频道美誉度和节目收视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区别于其他时段新闻节目竞争,早间新闻栏目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上,单纯靠信息量堆积、单纯追求海量信息已经不是新闻栏目发展的主流,解读、贴近、服务、娱乐,尤其要依靠主持人的魅力来谋求早间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才是潮流。想要拥有更多、更稳定的收视群,板块化,不失为早间新闻节目收视的提升之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受众对电视经济新闻的收视要求也不断提升,如何让电视经济新闻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是电视经济新闻工作者要探索的课题。电视经济新闻通过开展“走转改”活动,对新闻记者发现经济新闻事实、报道经济新闻以及创新经济新闻报道方式等都有了更好的指导,媒体记者的实践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当前,随着私家车普及,全国各地的交通广播迎来发展机遇,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各地交通频率早间黄金时段形成了多种节目风格,也产生了共性的疑问:早高峰时段受众到底需要什么?路况、新闻、音乐、娱乐等多元节目要素到底谁才是吸引受众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河北地区城市群体收听特点为基础,以在河北城市所有落地广播节目中连续6年收听率稳居第一位的《992早高峰》节目为例,探讨早间节目时段的受众收听需求和节目制播特色,在实践中回答“听众到底要什么”的选择题。  相似文献   

20.
曾学远 《视听界》2014,(4):80-83
电视媒体报道重大突发新闻,并非越快越有反响,从收视走势看,这些报道总是表现出滞后反应。导致这种延后效应的客观原因是报道题材的不可预料性和电视媒体以时间为维度的线性传播特点,这使得多数人无法第一时间收看到新闻,而需要在时间的河流里逐渐聚纳注意力;主观原因是受众判断新闻价值的过程和渴望进一步了解真相、释解疑惑、参与讨论、纾解情绪的心理需求。收视延后效应并不否认新闻时效性,相反,后面收视攀高恰是前面时新性报道步步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