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台秤,感知日常生活中以千克为重量单位的意义) 师:大家观察一下白糖的包装袋,一袋白糖是多少克? 生:一袋白糖的重量是500克。 师:请同学们拿一袋白糖,掂一掂,感觉一下有多重? 再拿一袋白糖,与原来的一袋合在一起,掂一掂, 一共有多重? 把这两袋白糖全部放在台秤的托盘里,观察一下, 台秤指针指在什么位置? 生:台秤的指针指在“1”上。 师:这两袋白糖的重量是1千克,“千克”是我们新 认识的重量单位。大家想一想:1千克等于多少克? 生:1千克是两个500克,也就是1000克,所以1 千克=1…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地球的内部》后,针对其中一个教学片段的处理,听课教师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师:在你们的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生1:可以用手掂盒子的重量,然后根据重量再猜盒子里可能装了什么。生2:我们可以在盒子上钻一个小孔,看看盒子里有什么。生3:可以摇一摇,听盒子里发出的声音,从声音上来判断盒子里有什么。生4:我想可以用鼻子闻一闻,也许可以从气味中判断。师:你们的建议非常好!现在老师就让你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实验。(学生动手操作。…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简单的组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3的内容,我们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着重考虑三点:学生认知点在哪里?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点在哪里?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了解和分析,采用了“猜测—验证”的方式。首先让学生猜测4个队一共要踢多少场球,把探究的重点放在理解每两个队踢一场和验证自己猜测的结果上。在基础知识目标落实以后,力求在数学思维能力上有所拓展:一是让学生利用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初步理解用…  相似文献   

4.
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可以采取下面的三个教学步骤 :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出示复习题 :(1)120÷30的商是多少?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 ,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2)引导猜测 ,提出问题。学生完成上述练习后 ,教师将除法算式不变规律 ,而改写为分数后 ,分数是否也有不变的性质呢?你的猜测是什么?实验验证猜测。学生观察上面的分数后 ,容易提出“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的猜测 ,教师要求用折纸的办法验证这个结论。学生用3张大小相同运用…  相似文献   

5.
一、导入 师:(出示一个乒乓球)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个乒乓球。 师:(出示一个大皮球)这又是什么? 生:这是个皮球。 师:(将两个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大,一个小。 生:皮球大些,乒乓球小些;大球重,小球轻。 生:浮在水面上就轻。 生:光看大小不行。 生:两个球都能浮在水上。 师:用手掂一掂,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0~21页。教学目标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知道用“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2.让学生经历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3.通过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4.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自带两种水果。2.教师准备:两个大小明显的盒子(小盒子里装有实物),每组一架小天平、一个空墨水瓶、一个装有墨水的墨水瓶、一支钢笔、一瓶矿泉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体验第一层次:看…  相似文献   

7.
一、引导学生口述探究计划例一:《比较水的多少》教学片段师:(出示三杯水)三个杯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装的水量不一样。你们猜一下: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比较三个杯子装的水的多少?(讨论5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生:我的办法是另外找来一个大一点的杯子,把这三个杯子里的水分别倒进这个大一点的杯子里,并做好记号。这样,就可以比较三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了。  相似文献   

8.
舒孝清 《科学课》2009,(6):12-13
一、引导学生口述探究计划例一:《比较水的多少》教学片段师:(出示三杯水)三个杯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装的水量不一样。你们猜一下: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比较三个杯子装的水的多少?(讨论5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生:我的办法是另外找来一个大一点的杯子,把这三个杯子里的水分别倒进这个大一点的杯子里,并做好记号。这样,就可以比较三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了。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克和千克师:请同学们拿起你的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放在手里掂一掂,有什么感觉?生:很轻。师:请同学们再把文具盒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生:好像比书重一些。师:请同学们一手拿书,一手拿文具盒再仔细感觉一下,有什么发现?生:书轻一些,文具盒重一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背景 “升和毫升”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抽象.在课标思想和多年教学经验的指导下,为了将“升和毫升”装在学生的脑中,努力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表象,课前让他们到超市、家里多渠道收集容量以升、毫升为单位的物品;教师也有意识地准备各种不同的容器,还亲手制作出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课上则组织丰富的体验活动:量出1升的水看一看,闭着眼睛想一想1升水有多少,然后掂一掂有多重;在教学毫升的时候,把1毫升的水装在孩子小小的手心里,让他们和1毫升零距离接触,并猜测可能会有多少滴,再用滴管来验证.  相似文献   

11.
在市科学公开教学《地球的内部》中,针对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听课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教学片段】师:在教学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生:好!(非常兴奋)师:在你们的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生1:可以用手掂盒子的重量,然后根据重量再猜盒子里可能装了什么。生2:我们可以在盒子上钻一个小孔,看看盒子里有什么。生3:可以摇一摇,从盒子里发出的声音上来判断盒子里有什么。生4:我想用鼻子去闻一闻,也许可…  相似文献   

12.
千克的认识教学的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初步建立千克、克的概念。(1)学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重的大米、食盐和洗衣粉等物体,直观感知“千克”的重量;(2)出示天平秤,简介各部分名称,交代天平的用法后,教师将1千克重的食盐放在一个托盘里,另一个托盘里放1克、10克、50克砝码,天平不平衡,最后改放1千克砝码,天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坐成五组)师:老师课前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袋精盐,放在你们小组的桌子上,请每个同学都用手去掂一掂,感觉一下这袋精盐的重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每人都用手去掂精盐,感觉一袋精盐的重量。)师:谁能告诉大家这袋精盐的重量是多少?生:这袋精盐上标着净重1000克,我认为这袋精盐的重量是1000克。生:这袋精盐的重量是1000克。师:好。两名同学说得对,这袋精盐的重量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又叫1公斤(教师边说边板书:1千克=1000克)。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进一步了解1…  相似文献   

14.
找规律     
我们班的“数学大王”宁宁,正在表演手称扑克。“别人称东西用秤,我用手就可以了。”宁宁说完,出一副扑克牌:“你随便抽一叠,我只要用手掂一掂,就道它有多少张呢。”丁强急可耐地抢过扑克牌,从中随拿出一叠。大家悄悄数了数,41张,然后交给宁宁,催促道“快称称看有多少张!”“别  相似文献   

15.
(课前热身)师:老师从香港第一次来到这里,感到很紧张。临出门时我收到一张便条,上面写着“祝平安”。你们猜猜,这张便条放在哪里?(先后有学生猜测放在手提袋里、放在餐桌上,在电脑里发现。)师:你们说的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而我的家人往往会用特别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我的爱。这张纸条放在我家抽水马桶的盖上,(一片笑声)这就是我家人跟我沟通的方式。他们知道我很忙,纸条有时放在电饭锅里,有时贴在冰箱上,有时放在电视机上,有时放在床头上。你们平时是怎么跟家人沟通的?生:用语言来交流……【课前谈话,直奔主题,贴近生活,妙趣横生。纸条放在“抽…  相似文献   

16.
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称“学困生”;朗读有困难的学生,我称“读困生”。“读困生”的成因,从心理角度看,其心理历程与鲶鱼有相似之处。1912年,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一条鲶鱼放在一个大玻璃缸里,在缸的中间用一块玻璃隔开,隔开的另一部分放了食物。鲶鱼游来游去,看到食物便欢快地游过去,脑袋重重地撞在玻璃隔板上,一次,两次,三次……这样的几天后鲶鱼不再去争取那食物了,它在“仅仅属于自己”的那半个空间里活动,绝不越雷池一步。后来科学家抽掉了中间的隔板,而鲶鱼依然是仅仅在自己的那半块池里游动,绝对不…  相似文献   

17.
手称扑克     
我们班的“数学大王”王宁宁,正在表演手称扑克。“别人称东西用秤,我只用手就可以了。”宁宁说完,拿出一副扑克牌:“你随便抽出一叠,我只要用手掂一掂,就知道它有多少张呢。”丁强急不可耐地抢过扑克牌,从中随意拿出一叠。大家悄悄数了数,共41张,然后交给宁宁,催促道:“快称称  相似文献   

18.
我们班的“数学大王”宁宁,正在表演“手‘称’扑克的绝活。“别人称东西用秤,我用手就可以了。”宁宁说完,从兜里拿出一副扑克牌,然后接着说:“你们随便从中抽出一摞,我只要用手掂一掂,就知道有多少张。”话音刚落,丁强急不可耐地抢过扑克牌,从中随意拿出一摞。大家悄悄地数了数,共41张,然后交给宁宁,说:“快说说有多少张!”宁宁摆了摆手,说:“别忙!你们先把  相似文献   

19.
一、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一个好的问题能很快使学生卷入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去。在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研究,或没有研究的价值;或者发现不了问题,最后还是由教师生硬地提出自己预设好的问题。下面通过两个课例来分析原因。课例1:《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引出问题的过程。师:今天老师带来食盐和水,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现在老师往装有水的杯子里加入一小勺食盐会怎样?(教师用筷子进行搅拌。)生:食盐会溶解掉。师:老师再往杯子中加入第二勺食盐会怎样?(教师再用筷子进行搅拌。)生:食盐还是会溶…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中的每一个班级里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潜能生",这些"潜能生"有着更好的发展前途,只需要老师给予关注和引导,就可以使他们走上长进的道路。而老师应该懂得拯救这些"潜能生",要尊重和关爱他们,能够做到赏识和惩罚的双重举措。要真正地认识学生,也要使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还要使家长清楚地看清自己的孩子,用实际的方法来彻底激发"潜能生"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