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契机。随着中国网络媒介的发展、网民数量的激增和网络舆论空间的生成,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开始兴起并成长起来。当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感,与现实政治过程的互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国家的主导作用明显。从发展前景看,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独立性会增强,并会不断走向理性和成熟,同时,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会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发展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注入新的活力。网络媒介具有匿名性、平等性、自主性、参与性、即时性等特点,使网络公共领域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3.
公共领域理论强调三个核心因素:公众,普遍利益上形成的公众舆论,讨论的理性、批判性和平等性。网络作为新兴媒介打破了第一媒介时代散播式的传播方式,其信息的易获取性以及网络空间匿名性、去中心性等特点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奠定了有利条件.网络空间出现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出现了“独特”融合、网络空间的舆论兼具批判性和消费性、网络和权力机构的关系发生微妙转变,网络空间孕育着公共领域的又一次转型。  相似文献   

4.
大众媒介或者换言之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of communication)是指在信息传播的途径上专业从事信息收集、信息复制以及传播信息的机构,通常情况下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有近几年兴起的网络社交媒体。大众传媒可以说是人们获得新闻消息的工具,同时也可以理解成为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场所。对于大众传媒通常会有一种先天的印象,就是把它理解成为公共领域的代表,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定义——市民可以自由的表达意见,以形成民意和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从大众媒介的特征来看,确实具有公共领域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与西方社会重建公共领域所遭遇的权力渗透和经济挤压不同,中国媒介公共领域的形成缺乏的是制度性空间。但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双重互动导致的媒介排斥所引发的媒介合法性危机,也在促使媒介在可能的空间里靠近公共领域的精神。其中,面向中产阶级,引领社会责任,也许是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网络推手是存在于网络空间的重要现象,它参与了公共领域的重构,由此也引发出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借鉴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等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以文献实证和辩证分析为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了网络推手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和重构,试图为网络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本文认为研究网络推手对网络公共领域的重构,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新模式,可以加快网络公共领域的监管,维护网络公共领域中人们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7.
网络公共空间继承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理性与批判精神,以零壁垒、无边界、广覆盖、去中心、大众化的特质创新了人际的交往行为和交往秩序,引领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网络技术的变革实现了公共领域的权力转移,一种扁平化的虚拟组织结构为公民参与和行动博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和交往平台。在以公共议题为导向的网络公共领域,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走向可能的常规化和实用化。从本体论、客体论、话语论、功能论角度来看,主体博弈的充分性、身份介入的对等性、交流沟通的论辩性、社会问题的公共性建构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博弈框架和实践逻辑。同时,网络技术的更新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公共领域的边界和疆域。  相似文献   

8.
网络公共领域: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在国家和社会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由公共领域、社会组织和现代公民为主体所构成的法制社会。理想的社会结构为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者相互独立、平等、协作。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面临着许多障碍。本文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在自由、平等、开放、批判基础上的网络公共领域,才是理想公共领域和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功能,进而分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公共领域理论为参照,立足于大众媒介作为公共领域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一基点,分析了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在快速发展时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其中文章提出了大众传媒判功能退化以及大众媒介作为社会公器被使用时出现的异化等较具新意的观点,同时归纳和指出了相关原因.  相似文献   

10.
把微博作为切入点,借鉴话语权、社会角色、意见领袖等社会学理论阐释了网络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融合的趋势——公共领域私人化与私人领域公共化。并且立足现实,分析了公私领域融合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是建立在面对面交流的共同活动中,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大众文化成为跨越时间和空间、阶级和阶层、性别和年龄的共享文化。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取消的只是具有有限空间的公共领域,而建立的则是更为广大和开放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2.
公共新闻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发展壮大,从美国扩展到西方各国。它强调公众参与,试图借由新闻媒介解决公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最终促进民主发展。然而,公共新闻并非一场颠覆性的改革,仍然是对媒介社会责任观念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究,是媒介社会责任观念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作出的调整和发展,是这一时期人们对媒介履行社会责任的更高期待和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3.
网络媒体的勃兴让日渐武微的公共领域理论又重回大众视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和激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网络为公共领域的重建提供了契机,是中国建构公共领域的曙光.不能否认的是,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在结构上对大众主导的公共领域具有优越性,但是媒体只是构建公共领域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能决定公共领域发展的进程,网络媒体更不是公共领域的"救世主".中国建构公共领域面临着政治权力的介入、商业利益的挤压、公众民主监督意识不高等问题,因此互联网是一个未完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公共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形态——网络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网络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建设和对网民群体的价值观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公共领域健康发展,在网络公共空间形成文明、和谐、积极、理性的价值生态。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公共领域的批判功能日渐衰减,网络媒体公共领域的批判功能却急速回归,且日渐趋于理性。在目前网络公共领域模式受限的情况下,整合理性意见,构建意见社群,有利于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公共领域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席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103-105
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理论一直为各国研究者所青睐和深思。随着我国社会民主的发展和进步,构建"公共领域"越来越体现出一种问题的当下性。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媒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形态;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不可或缺的载体;公共领域为大众传媒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网络时评对构建我国公共领域有现实依据,网络时评为公共领域的建构培育主体、提供载体,并促进对公共议题共识的形成。总之,网络时评对构建我国公共领域有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作为市民社会的产物和表达个体意见的重要载体,西方公共领域通过对讨论内容、交往实践和讨论原则的规制,从三个方面发挥着伦理功能:政治事务的意见表达提升人们的民主意识;公共领域的交往实践校正人们的交往偏差;公共领域的讨论规则滋养人们的道德宽容精神。  相似文献   

18.
基于物联网、高速宽带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智慧城市中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以网络为公共空间和互动平台,以网民为主体,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网络舆论已经影响到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研究信息分享(弱关系)和情感分享(强关系)基础上网络公共领域的内在动力机制,提出了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过程: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网络互动、一般性信念(网络共意)、触发因素、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并提出引导网络公共领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释了司法工作者网络媒介素养内涵,从历史文化积淀、网络媒体特性和社会经济发展三方面分析司法工作者媒介素养产生的背景,提出司法工作者应树立网络舆情意识、培养网络媒介素养、促进网络舆论与司法良性互动的媒介培养途径,在保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同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引导,提升司法公共形象,推动司法公信.  相似文献   

20.
公共领域的虚拟转型及其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使虚拟公共领域超越了中国现实公共领域的发展困境。虚拟公共领域不仅具有平等、开放、低廉的特征和批判的精神,还以其独特的虚拟性及高技术性,实现了对现实公共领域本质的超越。但我国虚拟公共领域的发育仍然有待于政府、社会及民众三方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