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儿童音乐》2007,(9):48-49
1825年10月25日,小斯特劳斯出生了,他的名字同他父亲完全一样,因此人们称他父亲为老斯特劳斯,称他为小斯特劳斯。两位斯特劳斯都是维也纳的著名圆舞曲作家,所以人们又称小斯特劳斯为"圆舞曲之王",而称他父亲为"圆舞曲之父"。  相似文献   

2.
为父亲唱歌     
Bob Perks  刘克 《高中生》2012,(31):20-21
我碰巧在一家卖贺卡的小店里挑选生日贺卡,这时一个男人和我攀谈起来。"今年父亲节你打算给父亲送点什么?"他问我。"我父亲1998年就去世了。"我说。他显然有些尴尬,连忙说:"噢,抱歉。我本不想问这个的。"他没有犹豫,继续说:"只是对我来说,给父亲选礼物总是很难。  相似文献   

3.
子由 《家长》2014,(11):24-26
正这位成功的网络天才和商界精英身后,父亲是一直帮助李彦宏的"贵人"。父亲的循循善诱,让他从小立志要上北京大学;崇拜父亲饱读诗书,渴望置身书海的他选择了北大图书情报专业;大学里,他发现自己更喜欢计算机专业,对自己所学渐失学习兴趣时,父亲的"冰棍疗法"拯救了日后的网络天才;当他成功时,父亲再一次对他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原则。他就是李彦宏。  相似文献   

4.
"刺猬"是他的外号.在经历了家庭变故后,他变得孤单、无奈、愤懑、冷漠.懂事起,父亲就一直在杭州工作,直到他读初三父亲才调回老家.粗暴的父亲使他敬而远之,而从小无微不至关心他成长的母亲却在他读高一时病故.他接受不了母亲离他而去的噩耗,更接受不了因父亲的不负责任而延误母亲的病情.几个月后,父亲又闪电般地再婚.怎一个"恨"字了得!他恨父亲,他恨这个家庭,他走向了叛逆之路.初中三年都是班长的他,开始了抽烟、酗酒、谈恋爱、打架斗殴……他桀骜不驯,当犯大错时,他的口头禅就是"不要你管"!老师不能管他,同学更是怕他.  相似文献   

5.
学费     
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相似文献   

6.
他的笔法犀利刚健,而写作本书时,用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话说,是"用刚毅之笔写出温柔之爱"。这本怀念父亲的感性之作,获得了2013年台北书展大奖。作者的父亲不苟言笑,四分之一的人生在战火中流离,每一天都被死神从背后追赶。这些往事,却从未成为父子交谈的话题。父亲和儿子之间,淡淡的、冷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缩影。作者的儿子出生后,他也随着儿子叫父亲"爷爷"。他在本书自序中说:"我在我儿子身上偶尔不经意看到我父亲的身影时,常常会心中一惊:那不是隔代遗传;他是爷爷,却宛如父亲,是我在眷村十八年跟  相似文献   

7.
《青年教师》2008,(1):30
从小培养责任感教育典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相似文献   

8.
丹尼斯·吴于1981年8月29日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他的父亲曾经是驻韩美国军人,母亲是韩国人。他还曾跟随父亲在日本和德国生活过。现在他的家在"可口可乐的故乡"美国亚特兰大。融合了西方性感与东方典雅气质  相似文献   

9.
金昊 《高中生》2012,(16):49
他的降生,令父亲很失望。家里已经有了6个儿子,一心盼个女儿的父亲,最终未能如愿。父亲是个读书人,尊崇孔孟之道,崇尚"仁义礼智信"。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长到17岁。那一年,他瞒着父亲,报名参了军。等父亲得到消息时,他已经登上远赴部队的列车。在他的人生中,违背父亲意愿的"不孝之举",仅此一回。  相似文献   

10.
我正在贺卡店挑选生日贺卡,走过来一位小伙子和我说起了话。"今年你送给父亲什么礼物?"他问我。"我父亲在1998年就去世了。"我说。他显然很尴尬,说:"哦,对不起。我只是随便问问。"然后继续他的话,"因为我总是很发愁,不知道给我父亲买些什么好。不是他应有尽有,而是无论给他买什么,到头来都是放进抽屉,一次他都不用。我怕在他死后,发现所有给他的礼物都还扔在那儿,连包装也没打开过。""我很理解你的感受,"我回答,"以前每到父亲节,我们就带父亲到外面聚餐  相似文献   

11.
学费     
<正>世上经典的书,可以从小读到老,经典的书籍永远不会被时间淘汰,而感恩是有字或无字的永恒经典。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遍,  相似文献   

12.
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于是达尔文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了爱丁堡大学学医.但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医学院后,他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1828年将他送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尊贵的牧师".  相似文献   

13.
高牧原 《教书育人》2012,(11):64-65
一、十字路口的选择1984年对马占前来说是那么难忘:这一年他高考落榜,这一年他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上大学本是他梦寐以求的,可是他没有那个"命"。落榜后父亲不让他复读,七口之家的生活负担已经让父亲——这个薪金微薄的小学教师喘不过气来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大学  相似文献   

14.
一贴创可贴     
国庆长假期间,父亲回来了。我叹了一口气:看样子,我得把"国庆"疯玩的计划书烧掉了。父亲一年最多回家两次,可即便这样,我一天之内跟他交流的话也绝不会超过十句。说真的,我有些怕父亲,他打我时可敢真打。我知道,父亲一直看我不爽,他看不惯我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样子。  相似文献   

15.
文特沃斯1972年6月2日出生在英国。在他的黑人父亲完成在英国的学业之后,他们一家回到了纽约。文特沃斯在布鲁克林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做每一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不能半途而废"。高中毕业后,文特沃斯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1995年文特沃斯从普林斯顿大学英国文学专业毕业,从纽约去了洛杉矶,开始走向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16.
那天和几个同事小聚浅酌,因为父亲节的缘故,大家不知不觉就聊起了各自的父亲。有公司"第一潮男"之称的80后小陈,首先讲述了他和父亲的一段往事:读大一那年的寒假,他回家过年。没想到返校那天,父亲突然提出,要跟他一块走——去他读书的城市打工。他用诧异的目光打量着父亲,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伴读"这种时尚字眼和眼前这个满脸沟壑的中年男人联系起来。但7岁就失去母  相似文献   

17.
(一)从小培养责任感【教育典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  相似文献   

18.
最好的尊重     
<正>舒乙是研究现代作家的学者、老舍先生唯一的儿子。2012年7月2日,他来到央视国际频道做客《文明之旅》栏目,介绍他的父亲老舍先生不为人知的故事。舒乙先生对父亲的各种事情记忆犹新,讲得深入浅出、声情并茂,非常感人。但是,让主持人和观众不明白的是:他从节目开始到结束一直称他的父亲为"老舍先生",从来不说"我爸"或"我父亲"怎样怎样。这样的称呼总让人隐隐感觉舒乙好像对父亲不太尊重。主持人提出自己的疑问,舒乙先生回答说:"我研究现代作家,包括老舍  相似文献   

19.
第一天放学回家,他就向父母抱怨说,这里的同学一点也不真诚友好,又小气又抠门,问他们借点东西也不肯借,班上的同学好像都不喜欢他。末了,他又说,想转回到原来的学校读书。父亲听完了他的埋怨,没有说话。短暂地沉默了一会儿后,父亲对他说:"跟我来。"说着,父亲就将他带到了院子中间一口老式的手压井旁。"老爸,来这里做什么呀?"他疑惑不解地问父亲。"你帮爸爸打一桶水上来。"父亲说着,将一  相似文献   

20.
瓦匠     
从娶母亲的那天起,父亲就盼望着能有个胖儿子,可母亲的肚子不争气,一连生下了三个女儿。邻居们就和父亲打趣,唤母亲为"瓦窑",唤他为"瓦匠"。父亲每次都笑着敷衍过去,他相信母亲会给他生个儿子的。父亲虽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当母亲生下第三个女儿--我时,恰好赶上计划生育"大行动",父亲想有个儿子的希望彻底破灭了。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守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