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自我导向作用是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之一,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自我差异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该文化心理的运作机制予以分析,在此分析基础上,进而揭示出在扬弃儒道"理想人格"模型的过程中,"文化自觉"原则所理应受到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儒家互补的文化特征"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形态——儒道互补人格。儒家在人生价值选择及情绪情感调节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儒道两家在人性论等方面的互补,导致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形成。儒道两家对"道"的看法及面临乱世时解决方式的不同,导致两者在人生观及心理行为层面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合二为一的有机整体性,它正是儒道互补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作为乾隆时期的一部颇有影响的小说,《绿野仙踪》有着复杂的思想意蕴,儒释道思想间充满了融合与碰撞。本文将结合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格局,立足清前、中期儒道文化发展的现状,解读其"儒道互补"的理想文化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认为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虽有相对立的成分,但从精神上来说,儒道两派并不是全然对立,而是道家做了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文章从审美的人生态度、人格理想、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李泽厚先生"儒道互补"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东晋时期士人中处优出劣和出处同归两种观念并行。受郭象玄学影响",守分任性"隐逸观渐流行。东晋士人想象中的隐者风范表明:士人所认同和欣赏的理想人格是儒道兼综的。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用他的"美学散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理想,而他对人格理想的思考不仅与其学术有关还与他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宗白华的一生是他所建构的人格理想的最好注解。宗白华思想中体现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空灵"与"充实"的张力以及对美的和谐的追求既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一部分,也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嵇康的人格堪称中国五千年文化所能孕育出的最美人格之一,无数后人对于嵇康的人格景仰不已,赞颂有加。嵇康的人格之所以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既是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融合,同时又超越了两家现实人格的不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并未在学术理论上为儒道融合或互补做出任何贡献,但其人格实践却为儒道人格中各自最美的方面做了最充分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嵇康的人格具有游心太玄与任性宇内两个突出的方面,是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融合,弥合了庄子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落差,更不存在阮籍式的人格冲突与心灵扭曲,表里澄澈,具有非同寻常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理想人格是先秦思想史中的基本问题。尽管儒道法墨等各家理论的出发点不同,并互相攻击问难,但都基于对治国途径的不断探索这一目的。而理想人格则集天道观、认识论、伦理学、教育学于一身,反映出先秦哲学中伦理的、社会的和人生的理想。本文只就儒道两家之理想人格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0.
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完善时期,作家的主体意识普遍地得到强化。许多作家开始自觉地进行理想人格的探索。从总体上说,明清小说作家对理想人格的探索还是因袭传统儒家理想人格,即使有些作家如吴敬梓等虽创造了“儒道合一”、“儒侠合一”型的理想人格,也仅仅是传统理想人格的修正,没有从根本上超载传统理想人格的范围。明清时期作家还有一些作家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创造了新型的理想人格。但是因为没有得到先进理论的指导,其结果依然是不完善的。  相似文献   

11.
中西对人及人格的定义和内涵理解的角度有所不同,西方呈现的是浮士德人格/阿波罗人格、东方呈现的是儒道互补人格,由此形成的是东西方不同的理想人格的分化,形成西方的罪感人格和东方的耻感人格的社会化方式。  相似文献   

12.
儒道文化长期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道文化的和谐美好的社会理想、多重维度的人文关怀、牺牲奉献的群本位意识三大契合点,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道文化的现代化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升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引领力和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被中国人民所认同、接受和信仰。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思想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  相似文献   

14.
美籍华裔学者许烺光提出的心理人类学将文化与族群人格关涉起来,为学界探讨族群的文化心理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拓展了"文化与人格学派"的研究视野。本文拟将心理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应用于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研究,其目的在于为新时期以德治国、文化强国寻找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葛洪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思想家。葛洪的代表作《抱朴子》中不仅有重要的宗教理论.同时也包含了许多美学思想。其中所蕴含的人格美学思想极为丰富,对于我们今天理想人格的建构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文章着重分析葛洪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虚静出世的审美心态,阐释其对儒道人格美学思想的融合和对魏晋人格美学思想的吸收。进而揭示葛洪人格美学思想的独特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道自然--陶渊明的玄学人格及其自然之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作为从玄学“山水诗人”阵营中脱离出来的“田园诗人”,其儒道释兼综的玄学人格对后世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现结合儒道释的自然观对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及审美趣味作分析,并体味其深谙于其中的自然之乐。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8.
黄丽  雷天怡 《丹东师专学报》2010,(4):119-121,130
关羽的登神入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羽是"忠义"英雄的集中代表,是孔子所提倡的忠、勇、义的化身和道德楷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孔子的《春秋》大义所表现出的"尊王攘夷"的历史观和礼乐伦理教化思想以及"内圣外王"道德修养,表现在文学上则是正统思想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关羽形象的登神入圣演变不仅是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是古代"士"的人格理想和人格追求的结果,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与融合的结果,更是儒学成为民间文化的主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以其特有的解构和思辨功夫沟通儒道,在儒家圣人中注人道家自然的因素,把儒家的仁义道德价值与道家的自然任情价值整合为一。构建出体道通无的理想人格,可性其情的人格范式,体现出任情止礼的人格价值,奠定了魏晋名士人格修养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0.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