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个性化知识是学生在学习教材公共知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明晰个性化知识形成的途径和条件,理清个性化知识形成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认识个性化知识形成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个性化知识的形成,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增殖。  相似文献   

2.
刘向萍 《职教通讯》2012,(36):62-64
与传统教学系统相比,新的教学生态系统在知识传输过程中应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五年制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将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学生形成高效并且个性化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有效的概念教学有利于数学的教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作为概念教学的开门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概念的应用过程中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熟练掌握所学知识,那么在教师可以将"举三反一"的方法应用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更有效地为学生引入概念,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智力。  相似文献   

4.
个性化知识是以独特知识经验为基础、体现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存在个性差异的知识.它一般是在与知识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在加工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知识能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知识的增殖和创新发现;能发展创新能力和健全人格,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人口素质及其国际竞争能力,是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得到我们的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知识是以独特知识经验为基础、体现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存在个性差异的知识。它一般是在与知识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在加工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知识能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知识的增殖和创新发现;能发展创新能力和健全人格,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人口素质及其国际竞争能力,是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得到我们的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潘成彪 《文教资料》2011,(13):194-196
从地方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出发,教学评价中引入过程性评价可有效弥补终结性评价的诸多不足,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过程性评价具有促进自主性教学管理、提高学业评价的科学性、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等功能,有效推行过程性评价需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简高效、评价与教学相融合、注重方法改进与程序优化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算法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得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要注重汇报前的准备、汇报时的引导和汇报后的择优。  相似文献   

8.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对学生的口语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口语,提高其口语水平与能力。  相似文献   

9.
刘静 《辽宁教育》2009,(1):70-70
一、构建探索性学习的进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学生自己个性化的知识。因此,这种过程不是教材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简单的“复印”过程.而是知识的生成和生长过程。如何有效地引发知识的生成、促进知识的生长呢?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探索性学习”的渐进过程,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0.
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向学生提供及时的并具个性化特征的反馈,为调整和改进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形成性评价的形式灵活多样,容易获得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课堂观察、课堂提问、学习档案)谈在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如何运用形成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西方人性论认为,人若是过分注重对于公共精神的归属和对文化的生成与开放,就不能形成自己独立完善的人格,更遑论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了;而若是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并自主定制自己,使自己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独立自我,则极可能陷入无家可归的绝对孤独并普遍遭遇荒诞。人的这种自我生成与公共归属的悖反特性表明,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内在统一的过程,人的自我生成与社会归属作为人发展的两个侧面,是相反相成、不可两离的。人对社会的开放与生成说到底就是对实践的开放与生成,因为社会实践是人特殊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2.
经验性语文知识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认识话语、文章和语文实践活动的产物。与理论性语文知识相比,更具主观性和个体性。经验性语文知识中有感性知识,也有理性知识;有缄默知识,也有显性知识。  相似文献   

13.
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双语教学是高校在非外语学科的教学中部分或全部采用外语进行教学,让学生以外语为媒介学习前沿性和国际性的学科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综合使用外语的能力。双语教学课程的编制和实施过程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双语教学课程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主要由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四个阶段构成。  相似文献   

14.
师徒互动是指师与徒之间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动作技能教学中,学习动机、知识技能与理论、讲解与示范等都是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师徒互动的结果作用于师或徒,使师或徒的认知或情感发生变化,进而使徒的动作技能形成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徒的动作技能的形成。因此,师徒双方都应该熟练把握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有意识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感,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5.
论知识的个性化意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对象物,更是由符号、逻辑和意义组成的复合体。知识教学不应该仅仅关注知识的假定性意义,而更应该关注知识的个性化意义。传统哲学意义上的知识观由于过于重视知识的假定性意义,而造成了知识个性化意义的缺失。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实现知识的个性化意义:多维目标,丰富教学价值;创设情境,实现有效关联;加强体验,促进意义建构;深化理解,实现意义增值;差异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ere is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identity formation must become an important focus in educa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21st century, when modes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accessibility to different types of knowledge are rapidly increasing and diversifying, academic learning cannot be divorced from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values, goals, social roles, and worldviews. The articles in this special issue present a diverse collection of research on students’ identity formation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Yet, despite the diversity in perspectives, educational contexts, samples, and research and analytic methods, all of the articles highlight the role of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in identity formation processes. We begin this introduction with a brief review of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identity formation in education. We follow with synopses of each of the articles in this special issue.  相似文献   

17.
学生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性知识是一切知识之源,学生在自己隐性知识的基础上,默会的理解、吸收、深化显性知识同时达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如何生成、获得的,如何实现知识类型的转化,以及该如何创造条件便于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的阅读与阅读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阅读依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分享知识呼唤主动阅读,优化知识结构的素质型、岗位性读书是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是主动性的阅读行为,要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以营造具有个性化的知识大厦。  相似文献   

19.
肖改艳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6):60-63,66
本文对汉字构形理论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利用构形学理论分析小篆构形模式,进一步证明了汉字构形理论在文字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雷电的危害性、雷电的形成和雷击的种类,校园人员装备防雷常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