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生三认     
海岸 《新闻世界》2008,(6):52-52
常在电视剧或一些老板办公室看见挂着一个“忍”字,我的一个朋友挂的“忍”字却比人家多个“言”字旁,“忍”就成了繁体的“认”——“認”。朋友说那是他父亲所题所赠。  相似文献   

2.
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他们常常叹息说:“写稿如登山,用稿象上天。编辑心好狠,红笔一勾(稿件)撂一边!”这句话,道出通讯员写稿难、上稿更难的苦衷,反映出一种“怨编辑”的心理状态。孰不知编辑也有难言之苦,他们天天面对一大堆来稿,颇为忧虑地说道:“好稿难见面,优稿更少见,天天登文山,能选几篇编?!”形象地语言,也道出了一种“编辑怨”的思想。“怨编辑”与“编辑怨”是久存新闻界而今又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如不认真对待,“怨编辑”者将会丧失信心,弃文戒笔;“编辑怨”者将会不认  相似文献   

3.
连续几天翻阅自然来稿,竟然没有选上几篇可用的。不是说自然来稿反映的人和事不能刊用,关键问题在于写作上的啰嚏,本来用简单的笔墨即可交待清楚,却非要来个长篇大论不可。按规定,消息一般不超过800字,通讯一般不超过2000字,在这个范围内,编辑编稿不费什么事。可是,有些作者一写消息就是二三千字,一写通讯就是五六千字,编辑编稿等于写稿,如果不是特殊的好稿,谁也不想揽下这等苦差事。因为大家都很忙,时间陪不起呀!俗话说:“好话啰嗦三遍,鸣狗都不稀罕”,可见人们对于啰嗦是多么厌烦呀!说话啰嗦,人家看了会皱眉头;写文…  相似文献   

4.
石翼 《军事记者》2001,(11):41-41
在新闻出版界反腐败的辞典里,“以稿谋私”这个词可谓家喻户晓,理当痛斥。可这四个字的矛头所指,似乎只是新闻出版界的从业人员,并不包括报刊的通讯员等,这就难以囊括“以稿谋私” 的各类现象了。譬如,由“以稿谋私” 派生出的“送稿谍私” 就是这样一个怪胎。 顾名思义,“送稿谋私”是专指非新闻出版单位的从业者即通讯员或书作者,借为编辑送稿之机谋求一己私利的行为。据读者反映,一些通讯员打着“请编辑吃饭”、“为编辑送礼” 的旗号,向被报道单位的领导大肆索要“活动经费”,他们或编造事实,谎说“无礼难登稿”,或杜撰或…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每个编辑都有一把板斧。此言固是不谬,但有的编辑竟以此为荣,每每审稿,动辄左砍右伐,一阵狂杀。我既是编辑,也是作者,也许是自己斧斤不力之故,对砍杀无度者常是深恶而痛绝之。特别是自己身受其害,令人叫苦不迭。我曾写过一篇论文,编辑大笔一挥,一删就是十几页,最后把两个不同的少数民族竟误为一个民族了。倒是省了不少版面,但发表了,又何益之有!我曾为某晚报撰写过一篇满族民俗的文章,为了适应“晚报体”,我已将八百多字压至不足七百字,可此稿落在一位刚刚上任的编辑手中,他竟“斧”为二百八十字。他说,他主张文章就是要大改!我给另一家晚报写过一篇一百五十多字的稿子,若在此公麾下,可得一字上报乎?我的稿子每有此类厄运者,不得已,只好恢复原貌,另行发表。“斧子”总是要有的,但问题不在斧子本身,而在运斤者为何人:其为鲁班乎,尔乃鲁莽乎?  相似文献   

6.
吴生华 《视听纵横》2005,(6):101-102
人们一般认为:播音员是没有“话语权”的,而主持人因为在话筒前实现了自主说话,因而实现了话语权的回归。而在传统的概念当中.又是没有主持人的。只有“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的划分,事实上.所谓的“无稿播音”就是脱稿主持。但这样的一个概念,倒为我们研究主持人的“话语权”提供了一条路径,从话语权来分析,“有稿播音”实际上是“说话权”和“把关权”分离的.编辑行使了话语内容的“把关权”.而播音员则承担了把字转变成口语的“说话权”.  相似文献   

7.
不动笔墨不看稿革命老人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有一回,学生们向他求教看书的经验,他回答了七个字:“不动笔墨不看书”。举一反三,我想到,看书与看稿,似有许多相近处。借用徐老看书的七字诀,编辑看稿,能否将“书”字更为“稿”字? 如果说,“不动笔墨不看稿”是被编辑生活的实践证明了的一  相似文献   

8.
我当报纸编辑多年,对附稿件来的信起初不重视,认为信上无非说一些“关照”、“扶助”之类的客套话。一次,一位老编辑对我说:“附稿信疏忽不得,它是编辑了解通讯员和作者写作动机的重要渠道,是对来稿的有益的补充和旁证,是发现新的新闻线索的一个来源。”他的话使我开始注意阅读附稿信。  相似文献   

9.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看黄晨新编的《报刊博览》版上有两句“诗”:“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回事,也不全是一回事。说它是一回事,是按照《辞海》的解释: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  相似文献   

11.
一、美术编辑与刊物的关系 当一份刊物的稿,经过字编辑的精挑细选,审稿、定稿,移交到美术编辑手中时,作为一个美术编辑,他的任务就是以美术自身的特长来弥补字符号表达的不足,尽量做到与字编辑配合密切,根据字编辑的意图和稿的内容来决定版面的划分,插图的大小,栏图、尾花的位置,题目的装饰处理等等。划分版面是决定一张报纸或一份杂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所谓“无备”,是指编辑案头需要而缺的稿;所谓“不意”,是指作者们都没有想到写的题材。为了写出编辑所需而案头却无的“抢手货”,我采取了以下四条措施:一是研究报社印发的《编通往来》、《编采通讯》或《××报通讯》等资料,摸编辑“胃口”,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稿件。二是利用走访亲友和外出旅游等机会,挤出时间“跑”报刊编辑部,直接请教编辑,征求意见,交流观点。三是购置了《全国报刊便览》、《全国报刊地址和邮码集》、《当代中国报纸大全》、《报刊邮资总付登记证证号汇编》等工具书,力求摸清办刊宗旨和栏目  相似文献   

13.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14.
报道员小李正在战友门的簇拥下,滔滔不绝地申侃,忽见指导员带一陌生人进来,小李热情招呼两人坐下,他猜想这个陌生人是求他拉关系上稿的,便拍拍胸脯说:“以后想发稿子找我,我与晚报的王义编辑是铁关系…话音未落,指导员赶紧介绍说:“这位就是晚报的王义编辑。”全室愕然。铁关系(小幽默)@张士新  相似文献   

15.
从“食不果腹”的“果”字谈起孙心伟在某编辑室里,一位年轻编辑在加工一本书稿时,遇到这样一句话:“在旧社会里,劳动人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穷日子。”他觉得“食不果腹”里的“果”字好像应该用“包裹”的“裹”字,便问身旁的另一位编辑。后者一时拿不定主意...  相似文献   

16.
据北京晚报上一篇文章说,肖乾同志主张编辑不改稿。说他看到他的英国朋友的编辑效率实在高,他们不改稿,文责自负:连标点也不改;必改的让作者去改。此事说来并不新鲜,不过,看后也不无启发。外国的编辑们这样“超脱”,我们还不能够“照搬”,  相似文献   

17.
时常听到有的基层报道员发出这样的议论:“现在上稿难得很,跟编辑没有特殊关系稿件投了也白投”;有的甚至说:“某某人之所以能够上稿,就是因为跟某某编辑是亲戚”等等。听了这些议论,我真有些为编辑们抱不平,忍不住想议论几句。对上述说法究竟对不对,这里我暂且不说,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用稿情况就知道其真伪。一份报纸每天要用大量的稿子,一年用的稿子不计其数,难道编辑跟每个上稿的作者都有“特殊关系”?即使编辑认识的人再多,也不至于跟所有的都认识吧。那些不认识的,又是怎么上稿的?不用多说,上述说法就站不住脚。有些报道员之所以出现那…  相似文献   

18.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曹雪芹的“写作经验”之谈。他把“文章”与“人情练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人情练达”是多么重要。老实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一点人情世故也不懂,那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对人情世故了解的越多,对世态万象观察得越透,所写的文章也就越有深度。新闻报道亦然。但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人把“人情练达”似乎看得过于重要了,甚至把它视作登稿的敲门砖,挖空心思拉关系、走后门,千方百计和编辑套近乎。所谓“要想稿件好发表,打通编辑不可少”,就是颇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我当报纸编辑多年,对附稿件来的信起初不重视,认为信上无非说一些“关照”、“扶助”之类的客套话。一次,一位老编辑对我说:“附稿信疏忽不得,它是编辑了解通讯员和作者写作动机的重要渠道,是对来稿的有益的补充和旁证,是发现新的新闻线索的一个来源。”他的话使我开始注意阅读附稿信。在我们报社,附稿信每天有几十封,我把这些信分成四类:第一类,诚挚的表白。这类信大都是表明为什么写稿和对编辑的期望。我选择有代表性的及时回信鼓励并提出努力方向。第二类,可靠的依据。这类信写的是稿件的一些旁证、数据、来源等,很有参考价值。我将这些信和稿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3月19日头版登载了该报记者龚永泉写的通讯《擦鞋者说》,编辑精心处理,除加框、排异体字,又在稿末加了编后语外,还配发了点评,足见编辑对此文的浓妆艳抹、刮目相看。这篇700来字的通讯好在哪里?笔者仔细地读了四五遍,确是不同凡响,是难得的佳篇。其特点有三:一、“小人物”登上党报的头版,着实引人注目。通讯《擦鞋者说》的主人公,是来自安徽的农民工郭兆松,他在南京莫愁新惠开了个擦鞋小店。他是个普通的中年劳动者,但他的事迹感人。他诚诚实实做生意,就像他立的店规一样:“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因此,生意红红火火,别人擦鞋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