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综述了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及对映异构混合物的手性拆分,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色谱固定相用于分离和对药物以及环境有害物质的检测的研究进展.同时还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各种化学传感器的敏感元件,作为酶模拟催化剂的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合成了纤维素-三(1-萘基氨基甲酸酯),再将其涂覆于氨丙基硅胶表面,制备成手性固定相。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元素分析仪、扫描电镜等方法对纤维素衍生物及固定相进行了表征。将该固定相填充于空的色谱柱中,制备成手性色谱柱,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所制备色谱柱对几种手性样品的对映体分离性能。本实验涉及有机合成和表征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手性药物色谱分析等应用性问题,综合性较强,可作为大学本科综合实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发展过程,介绍手性冠醚类、Pirkle型、配体交换型、大环抗生素、多糖类、环糊精类、分子印迹类、蛋白质类、手性聚合物类手性固定相在2006~2007年的发展过程,展望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葡萄糖、纤维二塘、棉子糖、乳糖等用来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这几种糖类作为高效液相色谱的手性固定相拆分效果比较好,比较有前途.同时展望了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手性技术为中心、以光学纯药物的应用、研制、生产作主线总结了目前手性药物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阐述了手性药物的设计研制、有效成分筛选、工艺开发和商用推广等过程的特点、经验教训及注意事项等.采用列图表,举例子,相比较的方法,从手性药物结构的复杂性、研发过程、广阔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说明了手性技术在药物工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采用涂布手性固定相的毛细管柱在气相色谱上进行手性化合物对映体的分离是一种简便而快速的分析方法,本就分离机理,手性化合物的衍生化,构型分析和光学活性固定相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属性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本文讨论了近年来手性与非手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固定相在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中的应用;并对这种新型功能材料在色谱分离中的广阔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手性,手性药物及手性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性是自然界的属性,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质属性之一,在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化反应过程均与手性的识别和变化有关.从而联系到药物的手性,由于手性药物的对映异构体的药效也有差别,导致在药物合成过程中不对称合成成为重中之重.以乌苯美司为例,介绍了原料手性诱导合成和不对称催化合成方法,提出了不对称多组分反应在乌苯美司合成中的新应用.  相似文献   

9.
我院模拟移动床分离制备技术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依据制药工程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成功开发应用创新型本科生专业实验模拟移动床分离提纯生育酚,实现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实验教学。该实验紧密结合科研热点和工程应用,体现了我院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对原课程做了有益补充和深化,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了我院的市重点特色专业制药工程的专业亮点。  相似文献   

10.
先制备了纤维二糖手性固定相和棉子糖手性固定相两种手性固定相,然后制备了混合型手性固定相,以正己烷∶异丙醇=90∶10为流动相,拆分2种手性药物,没有拆分开.结果表明,混合型寡糖手性固定相拆分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11.
The salt-gradient operation mode used in ion-exchange simulated moving bed chromatography (SMBC)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rotein separations. A detailed model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any kind of adsorption/ion-exchange equilibrium, salt gradient, size exclusion, mass transfer resistance, and port periodic switching mechanism,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complex dynamics. The model predictions were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al data on upward and downward gradients for protein separation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ll design and operating parameters (number, configuration, length and diameter of columns, particle size, switching period, flow rates of feed, raffinate, desorbent and extract, protein concentrations in feed, different salt concentrations in desorbent and feed) can be chosen correctly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This model can facilitate the design, operation, optimization, control and scale-up of salt-gradient ion-exchange SMBC for protein separations.  相似文献   

12.
The salt-gradient operation mode used in ion-exchange simulated moving bed chromatography (SMBC)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rotein separations. A detailed model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any kind of adsorption/ion-exchange equilibrium, salt gradient, size exclusion, mass transfer resistance, and port periodic switching mechanism,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complex dynamics. The model predictions were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al data on upward and downward gradients for protein separation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ll design and operating parameters (number, configuration, length and diameter of columns, particle size, switching period, flow rates of feed, raffinate, desorbent and extract, protein concentrations in feed, different salt concentrations in desorbent and feed) can be chosen correctly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This model can facilitate the design, operation, optimization, control and scale-up of salt-gradient ion-exchange SMBC for protein separations.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sign and test a model of classroom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K-12 schools. The proposed multilevel path analysis model includes teacher, contextual, and school related variables on a teacher’s use of technology and confidence and comfort using technology as mediators of classroom technology integratio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235 K-12 teachers, who were located in 336 schools in 41 districts across the state of Florid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teacher’s experience with technolog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his or her classroom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ccess to technology in classrooms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quality technology support were related to classroom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addition, how frequently a teacher uses technology and his or her confidence and comfort using technology were mediators for classroom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hese results provide preliminary evidence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is both useful and relevant in explain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K-12 schools.  相似文献   

14.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技术曾经对教育变革产生过革命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教育应该围着技术转。包容性思考是整合"以技术为中心"还是"以教育为中心"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有效方法。技术分为革命性技术与过渡性技术两大类,未来的革命性技术是能进入普通家庭的多向视频会议系统和移动视频终端技术。在技术与教育之间应该寻找一个平衡点和结合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应该从以前的资助项目,向今后的资助人的方向转变。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既是新技术的引领者和推广者,同时还应是技术的反思者。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科协专利数据库”对1998~2012年美国电气技术领域专利申请进行检索分析。本研究以电气技术一级技术领域、二级技术领域和IPC三个层面的专利指标为基础,分析判断美国电气技术发展趋势。发现美国电气技术发展与经济环境和创新思路关联较大,近年来美国电气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主要以电网智能化为目标,主要专利热点分布在电机与电器、通信技术与信息化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低压电力抄表系统现状的分析,结合现代传感技术、总线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研究了户用计量仪表数字化方法、总线技术、PSTN网络通讯技术,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四层架构的自动抄表系统,重点介绍了电力抄表系统中的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虚拟制造技术得到发展。本文着重介绍虚拟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及在模具行业中应用过程,以推动虚拟制造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师生通过信息技术使用活动,构造了新的教学环境,生成了新的教学关系。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技术使用的实质是实现信息技术和使用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蕴含在信息技术与使用者双向建构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技术使用具有体现方式(学习者身体的延伸)、解释方式(学习者语言的拓展)、背景方式(学习者认知的场域)和他者方式(学习者交流的对象)。技术使用者需要在知识层面分析深度融合中的信息技术是什么;在价值层面阐释在深度融合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做什么;在伦理层面判断如何在深度融合中更好使用信息技术。为优化技术使用,需要由既定设想到情景应用,促进由预设性使用实现创造性使用;从关注技术实体到变革教学关系,实现由个体性使用到社会性使用;根据教学需要创新信息技术,增加技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创新是银行业发展的永恒策略。在不同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信息化创新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我国银行信息化创新的主要策略包括业务流程再造、数据仓库建设、决策信息化、数据挖掘、系统安全性改造、复合型人才培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和信息系统监控等策略。信息化创新的策略性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创新的深化提供了理论性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的教育技术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教育技术未来发展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中国百年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电化教育发展道路探索阶段(20世纪20年代—1985年)、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形成阶段(1986年—2017年)、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成熟阶段(2018年—2035年)。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发展持续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但是必须面向四新(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新趋势),深刻把握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选择正确的教育技术发展道路。教育技术未来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需的卓越拔尖人才,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树立大教育技术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加快教育技术颠覆性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