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献军 《广西教育》2009,(17):49-49
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当中,笔者发现很多中学生存在着"怕写"作文的心理倾向。如何让学生去"怕",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激励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培养成功的写作心理。具体做法是:一个结合、两面激励、三向思维、四种习惯。  相似文献   

2.
王礼平 《生活教育》2012,(23):29-31
班主任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而其核心内容之德育,学生常常觉得枯燥无味,不予理睬,致使教育效果欠佳。那么,如何开展道德教育呢?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需讲究一些方法,善于"五味调和",将"德育之羹"做得色香俱佳,滋味无穷,让学生易于入口、入耳、入心。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威力"毋庸置疑,然而学生的心灵是广阔的,思维是活跃的。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德育,如何有效地"释疑解惑",让学生"不畏浮云遮望眼"?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和主题活动就是德育工作一双隐形的翅膀。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百度"生本课堂",会显示19594条结果。可见"生本课堂"是一个热门话题。如果你到基层学校,领导、老师谈论最多的也是"生本课堂"。什么是"生本课堂",笔者查阅了一下资料:生本课堂具有三大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自主、合作、探究"是生本课堂的中心内容。"以人为本"是生本课堂的核心理念。"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是生本课堂的灵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是拥护生本课堂的。可是生本课堂在实施的过程所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应该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5.
文学经典在当代中国语文-文学课程体系中实际处于"出场"却又被"悬置"的境地,其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实践机制与"读图时代"的文化背景.将被悬置的文学经典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落到实处",实为迫切问题.文本"细读"的实践原则表述着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的心理亲近与行为接近,实则是读者与文本及作者三者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对话,也是促成文学经典进入当代世界与当代心灵的必由之路,它具有中华本土的悠远传统,古典"诗话"、"词话"及小说"评点"均为典范."对话性"课堂实践取代"独白型"课题模式,创设宽松而合理的课堂"对话情境",让不同的个性化认知形成意见交锋与交流,是文学经典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对话性"模式,是文学经典教学的理想建构.  相似文献   

6.
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复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让复习更加有效、有趣、有意义地进行,如何让学生在复习中收获最大的梳理与成长,也的确是很多教师苦恼和困惑的领域。本文从"复习课的使命何在"、"复习课的新意何在"和"复习课的动力何在",全方位解读复习的价值定位、创新优化和评价机制。旨在引导我们大家如何打破传统复习消极的苦累,如何让复习快乐自主地行进于师生之间。让复习"新"起来,"深"起来,"快乐"起来。  相似文献   

7.
所谓"先行后知",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任务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陶行知先生写了一首短诗《三代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曾解释说,我的理论就是行、知、行。行是知之始,知又可以反过来引导行。先行后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林忠 《广西教育》2012,(13):43+48-43,48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校德育最为重要的内容。如何提高学校德育效果,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德育的精髓是"无为而治",适当地采取"无为"策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德育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德育只有揭示"人"的本质,认清"人"的存在形态,通过"人",以"人"的方式,使学生成为"人",才能破解内在矛盾,完成自己的育人使命。  相似文献   

10.
"知行合一"重要思想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命题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重要思想对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大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体现了德育建设的实践性特征,强调大学生德育建设的内化与外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正确行使"权力",提升领导"权威",是当今领导者做好领导工作的关键.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力"与"权威"的关系,在实践中修炼、累积、提升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个人魅力,是确保领导者成为真正有权有威的优秀领导者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赵婷 《考试周刊》2009,(52):234-234
文章从目前幼儿教育认识上和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入手,分析了"机构教育"与"家庭教育",旨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提供良好保障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错误",而"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他能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问题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错误",不失为课堂上可充分挖掘与充分利用的重要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4.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应该如何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怎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结合我校数学科组评优课的听课情况和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伴随宋祖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曲,我实现了我的教师梦。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对学困生要勇于面对,不能避而弃之。对于转化学困生,特别是如何转化城乡结合部的"学困生",我觉得应从以下抓起。  相似文献   

16.
张翠霞 《考试周刊》2009,(4):217-218
新课程强调师生角色的定位要准确,学生主体性的定位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却很少论及,本文在作者自身的实践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感悟者"。  相似文献   

17.
新课切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现代教育学证明:成功的切入是一种艺术,被喻为教师谱写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成功的语文教学总是与这切入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黄检红 《广西教育》2010,(25):29-29
以制度管理学校,是当前学校管理的主流。但笔者认为在对师生进行管理、与师生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中,校长同时也应加强人本观念,以人为本,尊重、关怀、赏识、激励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使学校在和谐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务主任是学校教育管理的"纽带",其作用及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该如何以自身素养的提高来促成师生、学校更好地发展?笔者以为,应当在不断学习、真诚激励、自我教育中汲取生长的动力。既关注自身的生长,又给予他人成长的力量,在提升自我、激励他人的过程中,开启走向职业幸福的美好旅程。  相似文献   

20.
杜晓华 《甘肃教育》2011,(22):24-24
把德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接,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德育重在"育德",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其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要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接,学校要在教育目标任务、方式方法及成果转化上实现高度统一,取得"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