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阵营活动作为一项传统,也许是美国所独有的。1861年,美国就出现了第一个专门化的阵营组织,它是由耿(F·W·FUNN)及其妻子所创立。后来,各种形式和特色的阵营组织就发展起来,如,1874年成立了第一个面向家庭妇女的阵营组织;1876年成立了第一个私立的阵营学校;1900年成立了第一个面向男生的阵营俱乐部;1912年成立了第一个面向女生的阵营训练组织等等。  相似文献   

2.
许多评论家谴责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女主角凯蒂·康普生是一个堕落的女人,认为她使康普生家走向了衰落,另有一些人赞扬她是一个敢于反叛传统家庭与社会的英雄。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公正。其实,凯蒂从一个纯真美丽、勇敢自信并具反叛精种的女孩沦为妓女,并最终沦为纳粹军官的情妇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应该说,她是美国南方妇道传统与双重标准的牺牲品,凯蒂的堕落和毁灭是来自男权制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势力共同作用造成的必然结果。福克纳借凯蒂的悲剧批判旧制度,谴责各种非人道的道德和社会势力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3.
从抗战胜利到冯玉祥逝世,是其一生多变的政治思想经过曲折的道路,最终转到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丢掉和平建国幻想,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后又抛弃在美国支持下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响应“五一”号召,最后逝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道路上。冯玉祥在这一期间政治思想的演变,是那些身处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又摇摆于反动势力与进步阵营之间,最终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人,在革命势力与反革命势力对决将见分晓的前夜,所表现的政治行为的一个较完整的摹本。  相似文献   

4.
《华章》2006,(8)
美国:六种德育模式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权威研究机构的美国“重视品质同盟会”,提出了构成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六大支柱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已经得到美国国会和几十个州政府的广泛认可。这六大支柱是: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美国人把这六大支柱视为能够超越各民族文化、超越不同宗教信仰,每个青少年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一、当今美国存在六种主要的学校德育模式,这些模式具有下列特点:1.多元化与针对性共存。美国的多元文化和社会政体决定了其多元的德育模式。从内容上看,可大致分为:(1)以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5.
希望哲学的艺术理论逼迫道德教育回归方法论的改变以及价值观的讨论。审美作为一条精神解放的道路,推动哲学寻求艺术审美的可能,使审美成为哲学诠释的一种方式。道德教育在希望哲学的启示之下,把希望、审美和道德三个元素牢牢地连接在一起,从伦理的希望走向艺术的想象,从艺术的想象走向道德的审美,从道德的审美走向解放的希望。道德教育借助审美的逻辑成为一种人的解放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美国对冰岛共产党的关注,不仅在于冰岛对大西洋防务体系具有特殊的地缘战略价值,也在于冰岛国内的政治传统和力量结构为共产党和左翼势力的崛起提供了空间。1956年,进步党和社会民主党组成左翼政府并吸收共产党进入内阁,要求美军撤出冰岛,甚至威胁退出北约,成为西方阵营中第一个挑战美国和北约集体安全政策的国家。此外,1956年危机也是典型的一国政局变动危及美国海外军事战略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道德本来是要成就人、成就德性、成就善的。但是,明清时期以传统礼教为核心内容的权威主义思想体系被官方意识形态强化,传统道德所蕴涵的主体性和仁爱精神被日益消解,体现近代取向的道德哲学和行为被视为异端,道德日益变为对规范的绝对强调,走向人的反面。《红楼梦》深刻批判了封建末世道德对人的物化与工具化、道德与德性的背离以及德行与善的背离等等道德异化现象,表达了道德向人回归、向德性回归、向善回归的憧憬,预言了以人为本的道德重建。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当今中国道德演变的基本走向?本文认为,它既不是回归“优良的道德传统”,也不是,向个人主义,而是走出整体主义,超越个人主义,走向完善的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9.
促进学生道德与公民素质的发展是美国高校的教育传统。整个20世纪,美国高校的道德与公民教育面临学生群体多样化、高等教育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巨大挑战。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导致公民与道德教育同学科教学的割裂、学术与生活的分高。为此,美国高校重新审视大学的使命,采取措施回归道德与公民教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传统道德教育忽视道德的生活性,因此失去了吸引力。生活叙事通过师生对蕴含道德价值或道德冲突的生活事件的朴素表达,展示真实的道德情境和体验,反映具体的道德精神状态。其运用于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于道德教育实现向现实生活的回归,由僵化走向鲜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德育的弊端和由此引发的道德教育中的一些悖论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试图寻找各种解悖途径。主体间性德育的提出不失为解决道德教育中悖论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和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引发这一理论提出的道德教育悖论现象分析出发,以便针对性的寻找到主体间性德育更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德育效果从根本上说,是德育力的问题。德育力在于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把握实践的力量。在于思想道德实践关系的力量和德育者的教育力。德育力从实践活动的整体分析,可分为社会德育力和学校德育力。由于青少年时期道德成长的重要性和学校德育的特殊地位,因而提高学校德育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力必须通过德育的专业化方能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3.
伦理感、道德感与“实践道德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精神有“理论道德精神”与“实践道德精神”两个结构和两种形态。前者是道德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即“知”的结构;后者是意志和冲动,即“行”的结构。在广义上,作为“行为一般”的意志有客观意志(狭义的意志)和主观意志(情感)之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传统以“理性 情感”为精神结构,以情感为“实践道德精神”的精神哲学基础。据此,伦理感与道德感就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伦理感”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感、实体感、精神感为基本规定,道德感以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为基本规定。现代道德教育哲学应当由对“理论道德精神”的偏执,转向对“实践道德精神”的深切关注,实现道德教育的精神哲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推进现代德育及其现代化建设,必须对传统德育加以批判的继承。不可忽视的是在对其进行继承的超越过程中,对传统德育的认识理解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主流认识中存在着共时态层面传统德育研究的窄化倾向与历时态层面儒家德育研究的泛化趋势,以及大传统德育与小传统德育的两种不同认识。此外,也存在传统德育与德育传统的混淆以及对“传统德育”这一学术基础用词的错用甚至是滥用。这些共同构成了重话传统德育的现实机缘。  相似文献   

15.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工作如何在观念、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实施创新是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是现代文明的本质特征,现代文明对我国德育的影响恰恰是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浪潮带来的。积极的方面表现在:现代文明带来德育视野的变化;促进德育内容的更新和丰富;带来德育方法的革新。现代文明对德育带来的挑战主要是:价值多元化的挑战;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意识形态复杂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传统德育需要实现向现代德育的转变。主要有:第一,德育目标:由教会顺从向学会选择的转变;第二,德育过程: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第三,德育视野: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安顿和道德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德育要想获得教育实效,必须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使优良的道德传统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8.
宇文利 《中国德育》2007,2(11):22-25
韩国具有重视国民精神教育的传统,政府从文化传统、现实政治两方面构建起牢固的国民精神教育维系体系。韩国学校侧重从历史文化、道德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构建国民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依托强势的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推行理实结合、知行并举的教育模式。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做法对我国开展学校国民精神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传统德育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代德育从实践结果上来说是失败的,而相比之下,传统德育至少在效果上是成功的.我们通过对传统德育的分析,撇开对其进行批判的传统的政治视角,从传统德育对我们有何启发的纬度来重估传统,以尝试据此提出现代德育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20.
论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催生了高等教育的转型和与之俱来的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的新课题。转型期的高等教育应秉承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注重人文精神,注重道德教育和转化,强化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主要途径包括:强化道德教育和内化,抓好基础道德文明教育;鼓励道德教育和修养,完善个体道德建设机制;坚持一元道德教育,高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