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老班”     
一头乌黑的短发,一双睿智的眼睛,可“眼镜先生”不知什么时候爬上了他的鼻梁,始终不肯下岗,这就是我们的“老班”——班主任欧老师。  相似文献   

3.
高中时候我的眼镜就已狂增到800度,仗着这骄人的优势,每次老班调位时我都有恃无恐。因为他总在前排给我一个固定的好位置,不管我从哪个角度瞧黑板都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很多人都羡慕我是老班的“重点保护对象”。当然,我每次考试也不给老班丢脸,总能蹭到前几名。  相似文献   

4.
“我喜欢看他的照片,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今天在鲁迅纪念馆讲话,心里紧张——老先生就住在隔壁,讲到一半,他要是走进来怎么办?其实,我非常巴望老先生真的会走进来,因为我知道,我们根本休想见到鲁迅先生了。鲁迅先生被过度谈论了。其实在今天的社会尺度中,鲁迅是最不该被谈论的人。按照胡塞尔的定义:“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鲁迅的性格、主见,不管在哪个朝代,恐怕都是“坏公民”。好在今天对鲁迅感兴趣的年轻人,恐怕不多了吧。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7,(Z1)
孩子想体现他高深的文学素养,每每作文改词造句,先生总会谆谆教导“:不要乱改,要这种个性得不了高分!”孩子就说“:为什么鲁迅可以改,我不可以?”先生倒也实在,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因为他是鲁迅,而你不是。什么时候你成了鲁迅再改吧!”孩子自知有生之年不会变成“鲁迅”,于是老  相似文献   

6.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说到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情感,早在鲁迅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照顾鲁迅幼年生活的保姆——长妈妈就是一位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  相似文献   

7.
“张峰,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闲心交笔友?”老班站在我面前,脸上乌云密布。“没,没有啊……”我惊惶地站起来,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说没有?你看这么多的信!”老班把厚厚的一大沓信摔在了我的书桌上。  相似文献   

8.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用到了他的身上。早在1981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  相似文献   

9.
认真想来,忽然感到惶惑:一头儿是鲁迅先生,一头儿是先生呐喊着要救救的孩子。诚如鲁迅研究专家孙郁所言:“鲁迅复杂的精神意象所散发出的诸种不确切性的光芒,又常常使他成为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谜”(所谓“不确切性”是针对读者而言,并非指鲁迅的意象)。白纸一张的孩子和他们的语文老师对于接受早已光芒耀眼的鲁迅先生多少显得勉为其难。白纸一张的孩子,还不是时候,也确实不能准确地理解先生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我看这“Q”     
鲁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被选人高中课本第五册(节选)。在谈到鲁迅先生为什么给故事的主人公阿Q取名“Q”的时候,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备课资料》(第五册)一书,从众多的说法中归纳出以下几种关于“Q”的不同解释。  相似文献   

11.
当班主任十几年了,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学生对我的称呼发生了变化,我又多了一个新的称呼———“老班”。记得有一次我出差回来走进教室,猛然看见黑板上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欢迎老班凯旋!”当时我还真没反应过来“老班”指的是谁,后来才恍然大悟。当然现在“老班”这一称呼已从“地下”转为公开,学生甚至敢于当面说“老班”了,如:“老班怎么了”、“谢谢老班”、“老班再见”。“老班”,作为当前中学校园文化中的流行语之一,究竟是谁最先发明的这个词汇已无从考证。仔细品读推敲“老班”这个词,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老…  相似文献   

12.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其创作过程中除了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外。还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在他12岁的时候.就阅读了《鲁迅全集》.并且最喜欢的作品是鲁迅的《故乡》。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讲演时,曾引用鲁迅作品《故乡》的结尾“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标题。可以说,鲁迅对大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二人都有着很深的故乡情结。本文就两位文学家的故乡情结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共通的要素。  相似文献   

13.
【路子对你说】我们对鲁迅都不陌生,他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作家。今年的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的纪念日。我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考卷上经常出现和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常识填空,鲁迅是哪里人,哪年出生,有什么代表作品啊等等。往往还有一连三个空,鲁迅是伟大的某某家某某家某某家,这三个空如果答案次序填颠倒了,也是不得分的。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教导我们,要死死记住顺序,简称“文思革”,即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相似文献   

14.
鞭打与体罚鲁迅反对小学教师鞭打儿童,但有时他也会对海婴加以体罚,那是遇到儿子太执拗顽皮的时候。但直至他去世,也不过寥寥可数的不多几次。要打的时候,他总是临时抓起几张报纸,卷成一个圆筒,照海婴身上轻轻打击,样子很严肃,海婴赶快就喊:“爸爸,我下回不敢了。”平静地谈死许广平回忆了鲁迅和海婴之间的这样一段谈话:“爸爸,人是怎么死的呢?”“是老了,生病医不好了死的。”“是不是你先死,妈妈第二,我最后呢?”  相似文献   

15.
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呢?一首先,应该学习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的人品,从他们身上学会如何做人。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强烈的责任心。鲁迅先生爱国心切,救民志忱,不忍让愚弱的国民永远充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弃医从文,自觉地担起了唤  相似文献   

16.
半个多世纪前,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呼吁“完全解放了孩子”,再三强调要“把孩子当人”,担忧“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先生的担忧,在现时独生子女的家长们看来,似乎业已过时。今天的孩子,谁会不把他当人呢?就这么根独苗,姥亲爷抱爹疼娘爱的,一个家庭三代人都成天为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人性的剖析,特别是对中国人“为人”能力的剖析。在鲁迅的《祝福》中,人的生存状态各异,但都处于非人状态:祥林嫂生不如死,鲁四爷生而非人,“我”生而“无心”,其他众人生而茫然。从这几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样的“立人”观:中国人“非人”,所以需要“利刃”,只有“立人”,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文学史,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当首推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一生中使用过的笔名达140多个,特别是在他创作后期,几乎每发表一篇文章都要换一个笔名。有人说这是个人“嗜好”,也有人说是当时社会的文人习惯使然。但我们只要留心看一下《鲁迅全集》就会明白,他之所以这样如此频繁  相似文献   

19.
从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起,就一直固执地不喜欢寿镜吾先生,在我的感觉中,他算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究其原因,既不是因为他胳膊下那怕人的铁戒尺,也不是因为他读书时摇头晃脑的神态,而是鲁迅作为学生,在问他“怪哉”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回答说:“不知道!”我无法理解,先生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竟然回答说“不知道”。这不是冒师德之大不韪吗?  相似文献   

20.
著名记者严怪愚以鲁迅先生为楷模,在做人与作文上都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鲁迅先生逝世后,他成为鲁迅精神坚定的捍卫者和传承人。“做人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的信条,培养了严怪愚的铮铮傲骨和浩然正气,但也使他屡遭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