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一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鞠久虎 《教师》2010,(27):26-26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计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使学生将“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观的知识”,值得我们去思考。下面以“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想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全面发展,探索“低耗高效”的教学模式也成为广大优秀教师的明智之举和不懈追求,让禀赋高、基础扎实的学生能及时地得到教师的进一步辅导,以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禀赋低、基础差的学生保证学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尽最大的努力优化教学环节。在备课、授课、练习、作业、考试等方面都进行“差异”教学。  相似文献   

4.
韦铁清 《考试周刊》2009,(27):107-109
本文探讨了使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进行体验式教学中开展“话题任务互动式”的授课模式,在“任务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师的教应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把“教”转化为“学”。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长期以来以“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技能、概念、原理,而许多学生的学习则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输知识,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学习成了简单的、模仿和大量的做题。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调整,改变原有教师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应用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学的客体指教学内容(知识)、教师、教学媒介、学生。教学媒介是指教学的“语言”、“动作”、“表情”。于是,我们可以得出教师教学的实质:教师教学是通过构成教学活动四个客体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活动。进一步说就是:教师教学是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能动与媒介的中介作用,使知识产生飞跃,由客观知识转化为学生主观知识的一种认知活动。教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教学动作、教学表情的作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8.
冯丽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115-115,166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标准》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中还指出,教师要由传统的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解释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下面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9.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师生之间的“接受”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经验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一过程。重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获取学习、思维、创造的方法和技能,获取相应的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个过程是教师事先对教学内容“引导”预设策略与即时课堂生成的统一,整个过程设计的优。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中的即时创造,影响课堂生成效果。为此,加强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即时调整,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和谐课堂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转变中学物理教学的教学观念应注重教师角色转变;注重教师“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注重教师“演示实验”向“学生实验”的转变;注重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向“生活实际”的转变;注重教师传授知识向学生获取知识方法的转变;注重教师教学知识向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整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应从“如何教给学生知识”向“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应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学习的三个维度,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同时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技能,促进思维发展,使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学会、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小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重视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形成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就如何指导学生“读、看、说、想”,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认为学习者是一块可以记录知识的“白板”,是可以储存足够信息知识的“空桶”,从而使教学行为突出了“教室为主、教师为主、书本为主、知识为主”。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这种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实践证明,学生思维能力是他们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做的不仅是给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而是为他们能力的发展培育适宜的土壤,创造宽松的条件。一、注意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并进而向辩证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5.
以“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 指导中学生物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师按照模型中的各阶段和步骤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学习发生并持久保持。在知识的习得阶段,教学步骤分为四步:引起学生注意;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新知识;阐明新旧知识关系。在知识的巩固与转化阶段,针对两类不同知识教学措施应有差异。在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阶段,教师的任务是设计测试题,提供知识应用的情境并针对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反馈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学校中师生的关系是以教学内容为媒体的“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历来被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如何“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 ,如何“教”会学生进行思维 ,我们对教师“教”的功能的理解也往往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人格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实际上 ,教学过程应该是借助于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教师与学生形成双向的“教”与“学”的过程 ,即教师在向学生施“教”实现上述教学功能的同时 ,也应该是一个向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这种“教”与“学”的活动 ,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高…  相似文献   

17.
张洪洲 《山东教育》2002,(29):44-45
卡特金曾说过:“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遗忘。”情感是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不仅仅要求教师讲明道理,更需要教师以饱满之情全方位多角度激发起学生学习之情,即进行情感教学。因此,教师、学生以何种姿态、心理和情感进入教学角色,对情感教学的实施及教学效果的达成尤为重要。一、学生:亮化心情,平展心田迎春光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固守“学生”角色,不越雷池一步,以灰暗的心情、消极的态度,等待教师大驾光临;从“讲政治”的高度谛听教师的“谆谆教导”,…  相似文献   

18.
黄伟 《广西教育》2013,(45):11-11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有这样一段描述:“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应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或许是人们对课标整体思想的断章取义,也或是人们无法摆脱“功利”的束缚,在教学中,有一种意识始终占据教师们的脑海,那就是“致用”,即强调知识的实用性,重视知识的功利价值。然而,也正是夸大了数学的“致用性”,进而阻挡了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索的步伐,阻挠了学生试图通过数学方法、策略、思想的学习来捕捉现实问题,建构数学模式,进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颖 《中学文科》2007,(4):49-49
“六环节教学法”要求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学生推向主动者、创造者的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角,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着诱导学生做到“五动”(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动耳)去获取知识,实现“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变学为思、学思结合 、以诱促学、以导达思”,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到底是什么?是向学生传递知识还是对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改造?是学生配合教师还是教师配合学生说?这个问题其实是教学史上的一个老问题。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三个要素,不同的教学观体现了对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