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全面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对大专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地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生病。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自觉的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辉 《中国学校体育》2013,(Z1):152-153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健康的心理是健康身体的内在动因”。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患病,甚至会影响一生。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的心理治疗,保汪学生能全面地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情感上与他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识的时期,他们变化的状态中。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及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中小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的心理、生理迅速发展,并处于激烈问卷调查表明: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由此表明: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表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任务的重要性。因此,探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处方原则,制定出符合不同中小学生群体心理健康运动处方,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心理良性健康循环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是中学生全面发展、早日成才的重要基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本文分析了中学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运动的属性,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保障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贾翔翔  陈广旭 《精武》2012,(12):10-11,13
创建运动员身心评价体系对于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动员身心健康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大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建立运动员身心健康评价体系,为运动员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提供指导,使运动员形成健康的身心状态,为取得更优异的运动成绩奠定坚实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 体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身体锻炼观念是不全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在认识上也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将“健康”一词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体育不仅具有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具有促进心理发展的功能。体育与心理健康,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命题。心理卫生,亦称精神卫生,是研究如何达到心理健康的学问,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追求“健康”已是众人的目标。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已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被许多人列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中学阶段体育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已被写入到教学大纲中。然而人们通常对“健康”的理解往往等同于身体功能的正常,忽略了心理方面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说明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通过体育运动,既促进了中学生肌体的生理健康,又增进了其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1 前言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 2 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而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则是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 1995年 6月 ,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该《纲要》的目的 ,旨在提高全民身心健康水平。“心理健康”亦称“心理保健”,它“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 ,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等等。大学新生的体育心理健康 ,是指对大学新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 ,态度习惯 ,情绪的变…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目标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身体练习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进行研究。认为只有当身体练习满足某些特定条件时,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达成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的目标。创设身体练习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与氛围,可以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学者们在关注心理健康内涵同时 ,对何种方式能有效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探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探讨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界的关注焦点。因此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1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已得到大多数研究的证实。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五方面 (根据国外心理学家对身体锻炼的积极心理效应的研究总结 ) :情绪状态 ;睡…  相似文献   

19.
1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人的健康角度看,由于个体是一个身心同一的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的身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能使人情绪乐观愉快,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有利于身体健康;另外,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使人产生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心理上长期  相似文献   

20.
运动心理学     
G804.8,G806 9802397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The effecf ofphysical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y[刊,中,A]/季浏,李林,汪晓赞//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1),-37-42参23(TY)体育锻炼//身体训练//精神卫生//情绪//心理调节//运动心理学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一直是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然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主要讨论以下4个问题:(1)身体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2)身体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