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讲述了旧金山一个普通华裔家庭梁家的故事.<骨>一书以梁家二女儿安娜的自杀为中心事件,运用点辐射的文本结构,由此而产生的骨架意象与书中"骨"的寓意相对应,从而有力地再现了美国华裔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汤亭亭的《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白虎山"一章中多次出现"鸟"的意象。"鸟"意象的运用,与作者所面对的令人沮丧的海外生活现实有关。"鸟"意象既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色彩,又蕴含了西方基督教的文化内涵,表征了某种对立意义。"鸟"意象虽然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映,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却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反映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3.
宋秀文 《海外英语》2015,(9):182-183
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的处女作《女勇士》,被盛赞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并成为国内外文学界的讨论热点。其中,它的副标题为"一个生活在鬼中间的女孩的童年回忆",由此引出对"鬼"的诸多意象解读。鉴于作者所生活的特殊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得文中对"鬼"的形象描写既不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鬼",也并非是纯粹的美国文化意义上的"鬼",而是赋予了其新的涵义。该文试图重新解读"鬼"的意象,说明"鬼"具有替罪羊的形象,"鬼"言说了女性对性别歧视的反抗,以及"鬼"展现了华人处在两种文化背景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乐丽华 《文教资料》2008,(24):23-24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中"四人帮"之一.任璧莲在其作品中精确阐释了美国华裔这一散居群体的身份认同.本文对其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中的美国华裔散居者的文化认同进行了解读.在美国伊始,张家人期待着落叶归根,坚守着中国的儒家道德主义.但随着回国梦的破碎,他们开始拥抱美国信仰: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通过对他们的孤立和同化策略的谴责,任璧莲对美国华裔散居者的文化认同进行了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5.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谭恩美的作品大多描述在美华裔女性在异国他乡进行自我探寻的旅程。而本小说探寻的核心是她们如何在母女关系冲突与和解中获得身份认同。小说中四组母女关系都与"镜中像"这一意象密切相关,显现了维系母女关系的四种不同纽带,母女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系可以超越年龄代沟及文化隔阂,最终达到精神上的一致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徐丹 《文教资料》2009,(35):13-15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著名小说《中国佬》中叙述了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60年代移居美国的华人的遭遇.重新审视了华裔美国人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过程.真实反映了其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意象的分析,探讨了各种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作家中.赵建秀和汤亭亭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作家.作为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学传统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们都积极找回并重述被美国主流文化淹没的美国华裔的历史.颠覆历史的权威以及历史是延续、无缝隙的观念,在历史的裂缝和断裂处重新塑造美国华裔的历史.本文试图对美国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赵建秀的<唐老亚>和汤亭亭的<中国佬>进行深入地解读,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探讨美国华裔作家如何在文本中借助中国文化资源寻找精神的"父亲",改写中国文学与文化书写,消除性别化的刻板形象,建构华裔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8.
文化取向作为《喜福会》的主题之一,隐匿在诸多的象征意象之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在生活中常用的汉语和"洋泾浜"英语映射出第一代美国华裔女性对中国文化靠拢和对美国文化疏离的取向。  相似文献   

9.
任璧莲在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迁徙母题,巧妙地展示了华裔移民追求美国梦的心路历程。表面上,作家延续着“美国梦”叙事,实际却运用一个个运动的迁徙意象,质疑美国梦,揭示华裔移民美国梦的虚幻和移民在美国社会所遭遇的残酷现实。  相似文献   

10.
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与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有着共同的主题:关注中国第一代移民与他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后代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尤其注重母女之间关系的探讨。而两部小说又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共同的意象——"骨"。"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蕴,两部小说中的"骨"也有着多重含义。该文以两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分析"骨"这一意象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鬼魂迷信作为中国丧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后者有着天然联系。鬼魂迷信在其诞生之初的原始社会带有纯粹的祖先崇拜及鬼神色彩,而到了奴隶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等级思想与伦理道德逐渐取代神秘因素成为中国丧葬文化的核心。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科学与理性的思想进一步冲击了鬼魂迷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丧葬文化中的地位,使后者不断边缘化,以致逐渐淡出人类历史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非裔作家,发表于1987年的小说《宠儿》是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一直被评论家视为"黑人文学历史的里程碑"。本文以二元对立为视角对《宠儿》进行文本解析,通过对《宠儿》中四组二元对立的分析:人与鬼、反抗与压抑、黑人婚礼与白人婚礼、塞丝母爱的缺失与对子女的宠爱,分析出是奴隶制社会以及塞丝本人性格中的对自由和平等的追逐导致了塞丝弑女的非偶然性。  相似文献   

13.
《沉没之鱼》是谭恩美全新突破的一部作品,文中的幽灵叙述者陈璧璧是潜在的主人公。她幼时缺乏母爱的"创伤性经验"对她以后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在兰那王国之旅逐渐走出自己的心理创伤,并去了解爱、接受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霍小玉、美狄亚同是痴情女子,都面临着心爱的人的负心背叛.同为弃妇,两个人在痛切之余均选择复仇,但是由于中西方道德观念、中西方婚姻制度、人物性格等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复仇激烈程度也有很大差别:霍小玉死后化为厉鬼使负心人终日惶惶而终;美狄亚则用断绝子嗣来惩罚负心的丈夫.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一枝独秀的美艳"牡丹",《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以鬼之"虚情"对己,以人之"实礼"待世,实现了其人生价值追求的最大化。同时,对人性中潜在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淋漓尽致地演绎使其不仅在同类文学形象中独树一帜,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审视现实的空间和角度。  相似文献   

16.
亨利·詹姆斯的《螺丝在拧紧》扑朔迷离,关于"女教师是否见到鬼魂"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但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不过,造成这种不确定性的原因却是有据可寻的,女教师在紧要关头一次又一次的踌躇不定就是原因之一。她的踌躇是女管家和她所处的社会地位造成的,踌躇背后折射出女教师身陷两难困境的悲剧现实。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评论界都把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中的主人公尹雪艳看成"幽灵"、"死神"或是"精灵",但透过小说文字的表层我们会发现,她不是能够把人们推向死亡的"幽灵"、"死神",也不是迷人的"精灵",尹雪艳有着难言的苦楚和悲惨的命运。本文试图从这一个角度去解读尹雪艳,发现她既作为尘世中的一名女性又作为一个弱者的悲哀与痛楚。  相似文献   

18.
水字是水族人民的古老文字,水书是水族人民的古老典籍,是水族的百科全书和易经。水族先民为了满足生存和理智的需要,把汉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加以吸收,并结合水族的传统思想,形成了水族的阴阳五行思想,同时以水书的形式将其记录和传承下来。水书是作为水族阴阳五行思想的载体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回答志怪小说"为何关注鬼"、"如何体现鬼"及"描写鬼的意义"三个问题,阐释传统志怪小说所描画之"鬼"其实只是思想观念上的一种寄托,其最高级和最终极的文学意义在于观照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回答志怪小说"为何关注鬼"、"如何体现鬼"及"描写鬼的意义"三个问题,阐释传统志怪小说所描画之"鬼"其实只是思想观念上的一种寄托,其最高级和最终极的文学意义在于观照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