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可以从起源、理论基础、特征、教育者队伍、学生观、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来论述;其联系则可以从内容、形式、方法、效果等方面来论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两者应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注重“以心育德”争“以德育心”,可以提高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则。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其三大基本原则具体运用到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德育模式上实现从灌输德育到生成德育、从封闭德育到开放德育、从知性德育到践行德育转变。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高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长时期一直被简单、片面地为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所包办,从而形成了一种“理论专修”式的德育思维方式和教育教学实施模式:当代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生活本来就先天不足,而现行教育模式更使他们后天失调,无法满足其思想道德发展的要求、只有构建一种以理论认知教育为基础,以校内情感体验性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为重要环节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模式.才能真正使高校德育走出困境.提高实效。  相似文献   

5.
德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应该面对社会生活的实际,德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对青少年学习目的的教育,最根本的是如何认识和对待个体需要、个人利益与群体需要、社会利益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问题。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也无法回避个人利益的追求与个体需要的满足,而只能引导青少年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协调起来。在为社会、群体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完美,证实和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1“.生活教育”理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和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道德教育也不能只靠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来进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2“.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尊重个体,强调个体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1]人本主义主张让学生成为教育…  相似文献   

7.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也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9.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历来的传统,但道德修养的提高不能仅靠理论教育来完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教学法、生活法、创造法,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在他一生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对德育的意义他认为德育是强兵和富国富民的需要,有助于改变社会不良风气,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需要。他以道德教育为中坚,寓德育于体育、智育、美育、世界观教育之中。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为“自由、平等、友爱”。首次把心理学引入德育理论的研究中,符合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蔡元培的德育思想在当今大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今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化德育,即以学校文化的“四大”功能与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以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与内涵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德育架构。  相似文献   

12.
1996年起,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开展了关于现代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九五”期间,我们重点围绕“课程教材的意义重构”、“师生关系的意义重构”和“活动方式的意义重构”展开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十五”期间,作为现代生活教育的滚动发展,我们将研究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德育,提出了“关于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构想,经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审批被确立为江苏省“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王崎峰 《天中学刊》2007,22(3):125-126
主体性德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举措。从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出发,存在着三种教育模式,即“选择-养成”的德育认知模式、“生命-关怀”的德育情感模式和“生活-体验”的德育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前行和社会的变迁,在以培养人和发展人为主旨的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构成了凝聚和支撑学生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主导性因素。强化道德教育成为实现学校“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创新”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也成为实践“为了生存而学习,为了发展而教育,为了幸福而奋斗”这一办学理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德育模式建构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论题。”生活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的德育模式建构应以道德功能相融合,教育机制相融合.知情交融等原则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郑洁珠 《教育导刊》2001,(13):29-30
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光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合力”,从微观上说,校内各种力量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宏观上说,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有机联系,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目标一致的立体式的“合力”,建立“三大网络”系统(即家庭网络、基地网络、保护网络),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合一致,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整体。我们不断研究探索新的德育方式,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实效性,使之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增强德育实效,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主要是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教育;变“说教式”为“践行式”教育;变“外显式”为“隐潜式”教育;变“临管式”为自主式”教育。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对人造成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处在社会转型期的职高学生 ,见识广而杂 ,思想活而乱 ,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 ,具有多元化的倾向。“无可奈何读职高”的思想 ,困扰着部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志愿报读职高的仅占40.3 %) ,失落感带来的自卑、脆弱、失衡、厌学心理 ,影响了自信心的树立、顽强意志的产生 ;家长文化偏低现象影响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大学学历不到10 %) ;职高阶段的见习、实习生活 ,比同龄上学人更高更多地接触社会 ,思想和道德处于矛盾和困惑中 ,使意志薄弱者受不良风气迷惑 ;“西化”腐朽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在有…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早已为大家熟知,走进上庄中心小学,校园中的生活德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惊喜。  相似文献   

19.
试探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内涵丰富。从时代的现实生活出发,他确立了符合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德育目标、“明民德”的德育内容、“共修养”的德育过程、“爱满天下”的德育情感、“集体生活”与“学生自治”相结合的德育途径等。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所创立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留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生活教育理论很早就已经提出,但是它仍对现在的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生活即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发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