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颐和园》一课教案设计东北师大附小王显才教学目的:1.通过本文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美,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园林的思想感情。2.通过本文教学,理清作者的参观顺序、学会给课文分段。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颐和园的美....  相似文献   

2.
“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颐和园》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按参观顺序,叙述了游览颐和园的经过,描绘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感情.我们要通过讲读,让学生感知公园的美丽,把握观察的顺序,体会文章的韵味,临摹课文的章法.  相似文献   

3.
《颐和园》是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颐和园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优美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的,以此来启迪学生想象景物之貌,感受景物之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理清顺序,掌握课文脉络 课文是按照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记叙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读全文,以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可按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文的脉络:第一步,弄清作者是按怎  相似文献   

4.
《颐和园》这篇精读课,作按参观顺序,叙述了游览经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的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把握课的重点,感受公园的美丽,学习课的写法,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创设情境,紧紧围绕“美丽”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第七册第二单元教材编排顺序为讲读课文《海底世界》、《观潮》,阅读课文兼习作例文《爬山虎的脚》.独立阅读课文《一颗苹果树的来历》和《基础训练2》.本单元以观察能力的培养为训练重点,要注意把训练重点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海底世界》一文训练学生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观潮》一课的训练重点是教给学生对动态事物要按其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来观察,《爬山虎的脚》和《一棵苹果树的来历》则强调重复观察时,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基础训练2》第六题是检查学生观察事物能力的作文训练.一、教材简析讲读课文《海底世界》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为孩子们描绘了美丽神奇的海底世界.揭示了海底之谜,是一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典型教材.  相似文献   

6.
[课例简析]《八角楼上》是篇看图学文. 看图学文教学, 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仔细观察图画, 又要注意学习课文是怎样表达图画意思的. 教学时可采用“抓重点句, 图文对照” 的方法来导学.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0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 ,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 ,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课文的重点是二、四自然段 ,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 ,比较分散。因此 ,建议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紧紧围绕“美丽”展开教学 ,同时注意以下的三个结合。一、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前预习时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使学生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 ,说…  相似文献   

8.
小语第八册第一单元共有四篇课文:看图学文《小球门手》,《颐和园》,讲读课《趵突泉》和阅读课《猫》.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看图学文要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明白观察要依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景物的重点、特点,并能展开想象.通过学文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观察结果的,从而培养表达能力.讲读课《趵突泉》,阅读课《猫》,着重应当让学生理解写景状物怎样抓住其特点.为落实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提出以下建议:一、抓画面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小球门手》是单幅人物图.画面上赛球的双  相似文献   

9.
一堂语文课的导入就像一篇作文的开头一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精采的.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会使整个教学进行得顺利、和谐、自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现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模式。一、概括式对于一些比较长、学生又不易掌握的课,可采取概括式导人,接顺序概说课文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掌握课文。例如教《颐和园》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人:《颐和园》的作者以自己的旅行踪迹为序.依发描写了长廊内外的景物,万青山上的亭台阁榭、万寿山前的景致和昆明湖上的景色。把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园林,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好,现在让…  相似文献   

10.
《颐和园》是一篇看图学文,图文展现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了解作者在各观察点上看到了些什么,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丽。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紧紧抓住课文  相似文献   

11.
看图学文是由图和短文组成的,图是教学的主要凭借之一,不同于其他课文的插图。教学这类课文,要处理好形象的图画和抽象的文字之间的关系,体现图文紧密结合的特点,而且要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回反复,做到由图入手,图文结合,才能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如《桂林山水》是一篇看图学文,在教学中,可以按如下几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按顺序观察,捕捉景物的特点。《桂林山水》一文要观察的是一幅“国画”,画的是壮美迷人的山水。指导看图时,要注意观察顺序。可让学生作动向观察,先看水,再看山,最后是山水交…  相似文献   

1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一提起作文,不少学生就头痛,视之为负担。究其原因,主要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现浅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作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精细观察,拓展联想 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精细地观察生活。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观察时要抓住重点和特点。如讲授《燕子》一文,注重从以下几点指导学生:1.注意观察顺序。远山、湖面、稻田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燕子可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2.抓住事物的特点。如通过观察燕子的颜色、翅膀、尾…  相似文献   

13.
《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一课,用生动细致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学习本课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其优势,以声激情,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展示全景——感知  相似文献   

14.
《画法几何》是建筑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此门课的理论性,系统性很强,在教授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紧扣其特点,注意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要注意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原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便于学生的记忆,掌握,如此学习《画法几何》,学生学习起来感觉特别轻松,大大激发了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了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5.
《颐和园》(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2课)介绍了颐和园的几个主要风景点,摹写出其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富有特色的建筑,表现出作者热爱祖国的秀美河山和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其描写手法,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动定交织我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叫立足点。定点描写,就是固定立足点,将所看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出来;动点描写,就是立足点不固定,可以从高低、远近、前后,左右等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同一对象。《颐和园》是一篇游记,所记对象规模宏大,不仅要写外观和表面,还要写内部和深处,才能反映  相似文献   

16.
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鲸》一课教学设计新疆徐韵梅《鲸》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鲸的特点、种类及生活习性等知识。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因此教学本课要注意围绕课后问题,指导学生运用从《太阳》一课学到的有关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领会段与段之间的联...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这篇看图学文,包括两幅彩图和一篇课文。图画展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第一幅图是眺望佛香阁所看到的景色,第二幅是颐和园的全景。课文内容是作者按游览顺序描述颐和园的景致。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和叙述的方法。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激发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的热情。2、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耸立”隐隐约约”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按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课文是怎  相似文献   

18.
上好自然观察课,对大面积提高自然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就自然观察课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要从实际出发上好观察课。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搜集和选择观察材料,是上好观察课的重要环节。准备观察材料时,只要学生能找到的,要尽量让学生找。如教《植物的花》一课,教材提供的完全花是白菜花,很多学生不容易见到和找到。教师就应选择较为普遍的完全花,如茄子花等。选  相似文献   

19.
《小足球赛》一课,图文并茂。抓住“看”,可以使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把图学活,把文讲透的教学目的。一、讲自从看人手,由形到林。1.看(观察)。首先明确看的对象、顺序、重点。以小守门员为例,看的对象:小守门员;顺序:由上而下,由下而上;重点:动作、神态。然后按照看的顺序,抓住春的重点设计填空,要求学生边看图(观察人物时要特别强调学生注意人物面部表情和眼神)边境空。2.做(做动作)。让每个学生站到自己座位旁边照图上的样子做动作。当同学们用心模仿图上的小守门员的动作时,对小守门员的动作神态便体会得…  相似文献   

20.
《斧子的故事》教学谈南京市浦口实验小学朱秀云《斧子的故事》(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二册第34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它以浅显的故事揭示了“诚实”的内涵,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教学这篇课文,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这是一篇阅读教材,应该从学生的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