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自己的稿子见报是十分高兴的事,但每当收到报社寄来的样报样刊后,我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把原稿找出来,对照着反复阅读,看一看报稿与原稿有哪些出入。取见报稿之长,补原稿之不足。几年来,我坚持这样做,稿子写得越来越得心应手。《自行车管理有方》原稿有400余字,在《商丘日报》发表时仅剩150字。寥寥百余字便把问题说得一清二楚,不能不惊叹编辑的妙手,经过分析发现,我的原稿修饰成分太多,后来我还认识到写消息稿,文学色彩不能太强,否则有可能喧宾夺主,影响意思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从编辑的改稿中总结经验,也是学习新闻写作的一种方法。我每次发稿,总是一式两份,一份寄报社,一份留底。留底的目的是为了将原稿和见报稿逐字逐句地加以对照,看看编辑将哪些地方作了改动,然后用心问几个为什么,即:编辑为什么在这儿作改动,改动的好处是什么?从中学习。1985年2月28日《工人日报》采用了我一篇《让他们过好“交接关”》的稿件。原稿1300多字,见报稿只用了其中一段和末尾点题的几句话,共400多字。为什么只选了中间的一段?重读原稿我才发现,其他几段都是泛泛议论,  相似文献   

3.
《“朱”“墨”之间》的“快语”,刊于1990年7月20日,见报不久,四川日报社主办的《文摘周报》摘登在一版报眼。作者王德勋(淮安师范学校教师)在兴奋之余,寄给编者的一封信中说:“叹服您的眼力和手笔……现寄上《文摘周报》一张,让您同我一道分享欢乐!”这些言词,倒使编者不安起来,重新把原稿翻了出来,从题目到结句,仔细比较,寻找长短,以求一得。一是题目。原题是《“朱者”应乐于近“墨”》,改题为《“朱”“墨”之间》。编者改时出于这样的考虑:题目要能表达文章主旨。“快语”的题目,要求“短小、新颖、形象、含蓄”。这篇文章所说的“朱”  相似文献   

4.
我是《新闻与写作》杂志的老读者和订户。我在阅读《新闻与写作》中深切感到“来稿评析”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主题鲜明,既有评析作者的精辟评析,又附有被评析的稿件作者原稿和编辑后见报稿样,读者看了原稿后看编辑见报稿,再细读评析,尤如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新闻刊授课。评析作者入情入理、恰如其分的评析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把脉一样,号到了原稿的“病源”,开方恰当,切中要害,使人折服,读者看了的确受益匪浅。“来稿评析”不仅对广大通讯员起到了最好的业务指导作用,给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帮助极大,对专业新闻记者、编辑也有很…  相似文献   

5.
我参加了《北京日报亚运专刊》编辑工作。9月26日一版头条《超越自我——陈翠婷夺魁记》一文,我认为是篇较为精彩的特写。然而,拿见报稿(见附件)与原稿(见附件)相对照,便可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几处明显的差异。一处是原稿第5自然段,见报时已经被删节部分内容后合并到上一自然段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否定“训练出成绩”的“常理”,这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再一处是原稿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赛后她这样说,‘但不能在家门口失败,不能让大家失望’”,也被删掉了。这是考虑到这句话插在这里有点生硬。而重要的差异,则在特写的开头。笔者认为,原稿的开头失败在于用了叙述式的写法,平淡无奇,不能让读者一下看到陈翠婷在那场竞赛中的某一个精彩场面,收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无定法,风格迎异。各种新闻文体,在写作上也有些不同的要求。“小论坛”因其小的特点,文章当以简洁明快为好。这里想通过一篇见报的编辑改稿,和原稿对照,来讨论一下与此有关的问题。请先看原稿,题目是:森林·文明·沙漠。文如下: 夜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其中一段史料,颇觉有味,又逢植树节之际,我想把它奉献给大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记载了如下事实,“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相似文献   

7.
我有个拿自己的见报稿和原稿对照比较的习惯,每上一篇稿,总要从抽屉里找出留下的底稿,从标题到正文,都仔细地品味二至三遍。通过比较,看原稿与见报稿的区别在哪。我作会到这样做的好处有三:其一;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写稿作风。把见报稿与原稿作对照比较,常常发现由于粗枝大叶,把本可以写好的主题和章节没能写好,倘若再马虎一点,稿件必定被编辑“枪毙”无疑了。认识到急躁情绪的危害后,我就下气力改变它,很快养成了快中求好的习惯,稿件见报率明显提高。其二,对写作技巧会有提高。一般来说,发表的稿件体现了自己的最高水平,有…  相似文献   

8.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9.
读者之声     
陕西汉中241信箱21分箱阎晓华:作为《新闻与写作》的热心读者,我在这里试说一、二,权作建议。1、“新闻来稿评析”栏目办得好。既有原稿,又有编辑后的见报稿,还有评析文章。评析文章针对性强,说理透彻,给人以启迪。此栏目读者众多,每期刊登二、三篇并不为多。  相似文献   

10.
编辑挑刺     
从报上两则笑话谈起浙江某报上曾出现一个笑话:1987年4月24日,该报刊出一则《×××宴请泰国朋友》的消息。令人惊讶的是,泰国市长联合会访华团这一天还在外地访问,莫非外宾有了分身术?事后查明,见报稿是一篇按外事计划撰写的预发稿。因计划临时有变,泰国访华团抵杭日期推迟,而编辑一看原稿“昨日到杭”,信以为实,于是就闹出了外宾人在外地,而在杭州举行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作为通讯员,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经常见报,一旦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激动之后需冷静下来,将自己写的原稿与见报稿进行对照、比较,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这个做法,受益匪浅。在从事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把原稿都保存下来,一旦稿子见了报,首先把见报稿与原稿进行仔细对照、反复研究,从标题到内容,看看编辑作了哪些改动,怎样改的?并认真思考,为什么这样改,改后与原来有什么不同……经过这么反复思索,就使我从中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13.
《“干毛巾”是怎样拧出水的?》这篇重点稿是报道国有大型企业实行两个根本转变的重大主题,原稿内容扎实,材料具体。但也显得松散、冗长、枝蔓多、水分大。经过新华社国内部经济编辑室编辑姜军精心删改加工,提炼主题,削剪枝蔓,挤掉水分,播发稿比原稿精炼、精粹多了。 一是通讯题目和小标题简洁、生动、形象,同主题扣得更紧了。原稿的题目《七亿元成本是怎样降下来的——武钢以降低成本为突破口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记事》,编辑改为《“干毛巾”是怎样拧出水的?——武钢1995年降低成本7亿元纪实》,这一改,虚实结合,深入浅出地表达主题,而且寓意  相似文献   

14.
马厚寅 《军事记者》2002,(10):66-67
一些稿件见了报的学员可能注意到,拿自己的原稿和见报稿对照,往往有所不同,甚至是很大的不同。想必细心的学员会把这些不同一一找出.从中领悟编辑所以如此改动的良苦用心。实际上,编辑对一篇稿件的具体编辑修改过程,就是对学员的具体辅导过程。学员通过把原稿和见报稿进行对照比较,是领会编辑意图,进行函授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见报的学员毕竟是少数,如果有选择地把对少数学员稿件的修改予以公开,那么其他学员也有可能从中受益。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近期编发的几篇稿件中的一些改动在这里讲一讲,和大家一起商讨、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新疆新闻界》创刊号发表了《更正,并不轻松》一文,我同意作者的看法。根本的问题还是要从消灭差错做起,力求把见报差错率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才是真正对读者负责的表现,比发生差错后再“更正”有益。最近我剖析了各报刊登的七十多则“更正”,觉得可以从中吸取下列几点有益的教训: 第一,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一种严肃认真、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风,把新闻报道的事实搞得准确无误。《杭州日报》1985年8月10日一版《告慰九泉“活武松”》稿中,写到田汉生前给盖叫天赠联一事。那幅对联本来是“英名盖世三叉口,杰作惊天十字坡”,见报时却错成“盖世英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还没有开始向川农报投稿以前,我就喜欢琢磨川农报上的新闻标题,觉得很活,能引起人的阅读欲望,经常自己再作个标题以作比较。开始给川农报投稿后,通过见报稿标题和自己所取标题相对照,更觉获益匪浅。有几点体会,兹录于后。   一、标题要“实”但忌“死”。 1999年 8月 25日一版见报稿《江油巧打养猪“阵地战”》写的是江油市作为川北重要的仔猪生猪集散地如何确保农户稳定母猪存栏数和仔猪外销量,最初我起的标题是《品种改良 服务跟进 江油巧打养猪“阵地战”》,标题内容是面面俱到了,但太过“实”反而显得死板。见报稿去掉肩…  相似文献   

18.
人物通讯只要能抓住主要事迹,也能简练。请看今年三月二十三日《新民晚报》的见报稿和我写的原稿:见报稿:邹高治创造遗传工程奇迹的故事用一个水稻细胞培育出一枝稻苗,这一生物遗传工程方面奇迹般的成果对于培育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对于成果的创造者、四十九岁的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讲师邹高治来说,这次突破却是来之不易的。邹高治为了寻找合适的胚性细胞材料就花了两年时间,最后确定一种野生稻和粳稻的杂交稻的幼穗作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一些通讯员的要求,《新闻界》从这期开始, 在“通讯员园地”中,增设“稿件评析”栏目。此次,约请四川日报高级编辑许联炳同志撰文,通过谈一篇通讯员来稿的编改,阐明通讯员如何深化、升华主题,并紧紧围绕主题选取材料,把稿子写好,增强其效应。这里,我们将原稿和见报稿一并附后,供大家研读比较,看看编者有哪些精妙之笔可借鉴,欢迎大家赐稿。  相似文献   

20.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