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平 《文教资料》2010,(17):6-7
文学作品多是按照男性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理解描写女性,女性与男性常呈现"奴性"和"人性"的存在模式,关汉卿笔下的婢女燕燕毫不妥协于封建尊卑等级的社会次序,努力为自己的"人性"抗争终获成功,本文就此形象从"奴性"到"人性"的抗争,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磨倌冯二成子是萧红小说《后花园》中的主人公。作品以冯二成子在孤独、寂寞的生存环境中的精神情感变化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下层劳动人民在苦难中的挣扎和反抗,显示了苦难者顽强的生命活力和一种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3.
“驴驹子”与“小男人”──有感于《北京人在纽约》的幕后悲剧荆明太我的家乡山东有句俗话:“一岁不成驴,到老也是个驴驹子”,乡亲们用这回话评驴也论人。我看了《教育艺术》的《北京人在纽约》的幕后悲剧一文之后,首先涌入我脑海的就是这句家乡的俗话。而我们把这个...  相似文献   

4.
你道是“为马开户口--打一字”,我说是 “一‘驴’字”,你道是“马到芦边草不生,--亦 打一字”,我说“还是一‘驴’字”。主客二人,一 道一说之间,可谓闲人有清福,“驴”字有雅趣。 然而生活中怕不是这样的。夫妻相骂,一 方说另一方不听忠言相劝,则往往说:“你耳朵 塞了驴毛了?”忘本就说成:“把好心当成驴肝  相似文献   

5.
在工作之余,我有一个自己的社交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都是“酷驴一族”(驴是“旅”的谐音,取驴吃苦耐劳之意,即旅游背包客以及迷恋徒步行走的自助旅游者)。每到了周末,我都会背上帐篷,和朋友一起去陌生的远方寻找风景。  相似文献   

6.
译文一个人到市场上去买驴。他看中一头外表不错的驴,但是他想先牵回去试一试。他把驴牵回家,放在自己其他的驴中间。这驴四处看看,立即走到一头好吃懒做的驴的旁边。于是,买驴的人立刻给新买的驴套上辔头,牵去还给驴的卖主。  相似文献   

7.
俗语"猴年马月"系由"驴年马月"衍化而来,现今词典上都将其视作同义词,泛指事情遥遥无期,不知什么时候方能实现. 两者是怎样产生,如何衍化和为什么有这样的语义呢?分说于后—— 先说"驴年马月".中国古代是用十二个地支(相应的是十二种动物的生肖)来记录人的出生年月的.十二个地支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动物的生肖依次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据此,子年出生的人生肖属鼠,子年就是属鼠的人之本命年,依次类推.但十二生肖中没有"驴",因此,"驴年"成了不可知的年岁,于是就有了泛指事情遥遥无期,不可能实现的语义.  相似文献   

8.
“驴”成为“自助旅行”的代名词.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驴”与“旅”谐音:二是自助旅行需要自己背负行装,足量征程,就像负重的驴子一样。“驴行”开始只指徒步自助游.后来只要是自助旅行都以“驴行”冠之。自助旅行都要背一大包随身用品,所以又有“背包之驴”的说法。自助旅行在国外早已有之.比如在新加坡,人们称自助旅行为“背包客”。  相似文献   

9.
卢佐兴 《新作文》2004,(4):37-38
写出动物的“人”性,我认为是一个很独特的教学点,这是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后一个深刻的体会。我深入地发掘课本资源后认识到,出自名家之羊的动物之所以不同于凡俗,不同于学生的习作,在于他们把动物都作为了一个承载人生思考的寄托物,写动物其实是在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反恩。而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本的过程中确能受到一些人性启迪,但要上升到动物“人”性的理性  相似文献   

10.
生存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在《狗日的粮食》中,刘恒以曹杏花为典型,对处于生存困境的洪水峡村民与粮食的抗争进行了深刻的描写。本文试图从物质极端匮乏的生存空间,粮食抗争所带来的人性悲剧以及人不可破灭和挣脱的宿命色彩三个方面来探析《狗日的粮食》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驴和马本是同属,但禀性迥异。驴溺于拉磨,穷其一生,不离咫尺之地,被人呼为“蠢驴”;马则志存高远,但得时机便铁蹄踏清秋,以极千里之距,被人誉为“骏马”。驴、马同属而异性,何也?考其字形,自然得之。“驴”为“马”字旁缀一“户”字。“户”者,“家门”也。这就是说,“驴”本有  相似文献   

12.
卢梭从人性自然演变出发,基于霍布斯、洛克等人的人性观,提出自己的人性论思想并发现人性异化是一个逐步发展并渐渐找到摆脱异化出路的过程,即由自然人到社会人,再由社会人到自由人,并最终通过契约的建立,使个人成为集体的过程。每个人的意志成为公共意志,思想获得解放,人性在集体中得到真正的释放。人性由扭曲异化后而得到重生是卢梭人性论的终极指向,揭示出人之为人的根本,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李瑞 《文教资料》2014,(16):94-95
在孟子所处的时代,有三种关于人性的论断: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有性善有性不善论及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跨时代地首次提出“性善论”,指出人生而有行善的倾向,这对中国道德文明乃至中国人的信仰精神有深远影响,《孟子·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对人性的辩论亦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人性”和“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具有层次性,而且是多层次,变化发展的。“人性”和“人的本质”具有质的区别:涵义不同;反映人的深度不同;人性属抽象概念,人的本质属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15.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把人生比作驴拉车 ,车前有一把草料 ,驴为了吃上这草料 ,就会奔跑起来 ,它奔跑的同时 ,也就拉动了车。驴哪里知道草料是绑在车前的 ,它奔跑得越快草料移动得越快 ,它不奔跑了草料也停下来 :它和草料之间 ,永远有相同的距离。它为着吃上那把草料而跑 ,直到跑死还是不明白 ,它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吃上那把草料的 ,它根本就没有这种可能 !人比驴聪明的地方 ,在于人长到一定的年龄便会明白这个道理 ;人比驴更聪明的地方 ,在于人即使明白了这个道理 ,也不可能放弃奔跑。人是不能停下来 ,除非他死亡。所谓的“哲学” ,就是教人明白这…  相似文献   

16.
张钰 《文教资料》2013,(32):50-52
老舍先生以动物入喻、以“动物性”反衬“人性”的这一“动物性书写”手法,不仅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而且在思想上深入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生,以及人们妥协或抗争的生存选择背后的人性沦落,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为今天关于人性的讨论提供着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五四”这一社会转型期,“立人”是摆在作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作家们从理想人性、理想人格的角度探索人的新质,以对环境的否定和个性的声张表现人的抗争。并另辟蹊径,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否定民族的旧我,呼唤新人的诞生。“五四”播下了发育不全的、伤痕累累的新的胚胎。尽管发育不全,毕竟是生命的种子。他凝聚着思想的力量,传承着真正的人的基因,他裂变着、扩展着,在成长的过程中终于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面对自己。  相似文献   

18.
语课本中有多处用到“好事”。初中课本中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人。”课本注“好事:喜欢多事的人。”《大铁椎传》:“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皆来学。”“好事”也被“教参”译为“喜好多事的人”。高中课本《促织》:“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教参”也将“好事”译为“好事的年轻人”,还有的译为“爱闲荡的少年”。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教育渴望并呼唤人性的回归,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还给学生人性的课程。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帮助他们成为“完整”的人,简单地说,为师应该有“四到”。  相似文献   

20.
马衡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6):118-119
霍桑自幼生活在一个清教徒家庭并深受清教徒意识的影响,他也浸润于十九世纪美国流行的超验主义思想之中,然而他总是在亲近中保持距离。正是他对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人性观批判接受的态度,形成自己独特的"灰色"人性观,即从善到恶,人的心灵分为很多层,不存在绝对的善恶极端。他的宗教观,道德观以及人性观统一于诗性言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