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优势视角下,青少年偏差行为社会工作介入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与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相互沟通合作,发挥青少年自身的优势力量改变自己。从优势视角出发解决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必须以个案、小组、社区作为介入单元,将优势视角融入社会工作实务中,进而改变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优势视角理念,是对传统问题视角理念的修正,基于优势视角理念的青少年偏差行为社会工作介入,不仅能帮助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发掘自身的优势与潜能,纠正偏差行为也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实施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而且能体现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
养成教育:青少年偏差行为预防与矫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兰 《教育探索》2006,(1):83-85
青少年行为偏差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由于复杂多变的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同伴群体以及青少年自身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我国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日益严峻。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青少年养成教育应坚持系统化、人本化、实践性的教育原则。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偏差行为的防治的有机结合,在预防、减少青少年偏差行为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对全国七城市共2352名中学生父母监控、人格和网络偏差行为状况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1)青少年父母监控状况存在性别差异.重点校学生父母监控的消极控制与反馈维度得分存在年级差异.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得分基本随年级升高而显著增加;(2)人格五维度、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之间呈显著相关,青少年人格可分为和谐型、一般型和情绪型,其中和谐型人格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型和情绪型个体;(3)人格类型在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青少年的自杀、杀人与弑师等极端偏差行为具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生命意识的缺失、应对挫折能力的不足、情绪不稳定与归因偏差是导致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出现的心理因素.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出现,就必须以生命意识教育为核心、培养青少年应对外界挫折的能力、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与归因能力,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人的行为偏差普遍存在于各个社会阶层中,尤其在还是学龄阶段的青少年中更是明显,许多人的行为偏差大概都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我们应重视了解青少年行为偏差的特点及产生原因与对策,对防止青少年的行为偏差,奠定青少年优良的人格品性,以免将来步入歧途造成终生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青少年的行为越来越自由化,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评价准则对他们的约束也渐渐弱化,青少年越来越多的出现各种偏差行为。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表现特点、原因及如何预防和矫正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唐鑫  夏鹃  田莉 《考试周刊》2008,(24):129-130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加强青少年行为的正确引导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范畴.本文就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现状及其产生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引导下,针对如何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的偏差行为的具体措施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青少年在网民中占有很大比例。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50名初一至高三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不同群体青少年网络使用偏差行为的特点。结果显示: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容易出现网络偏差行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网络偏差行为;住宿生与走读生在网络使用偏差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已网络成瘾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网络偏差行为;青少年网络使用动机的不同在网络偏差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偏差行为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第二期数据,以八年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层线性模型考察了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家庭规模、父母监管、父母关系、亲子(父子/母子)关系和父母期望显著预测青少年的偏差行为,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预测作用不具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0,(A5):21-22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青少年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正是叛逆和探索社会的年龄。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加。对于农村中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有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网络游戏等,其容易造成农村中学生产生偏差行为。中学生阶段正是偏差行为出现的主要阶段,同时也是偏差行为矫正的关键阶段。中学生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矫正中学生的偏差行为,使得中学生逐渐的认知和纠正偏差行为,转变为社会认可和遵守法律法规回归道德规范的好少年。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化指导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其中当然包括那些行为偏差的学生。大部分学者认为,青少年偏差行为是指青少年出现的一贯与年龄不相称的、导致社会冲突、个人不幸和学业失败的行为,其中笔者较为认同吴武典教授对偏差行为的定义:"偏差行为是指那些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学生中的偏差行为是专指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一、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形成的影响1.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形成的影响个体从出生伊始就浸润在家庭的教育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偏差、心理异常等问题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焦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青少年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及时的辅导,就有可能出现思想偏差、行为失范,甚至走上犯罪歧途等种种问题。因此,全面实施预防为主的对策,建立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随笔集》中写道:“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传统价值观念逐渐淡薄,面对日益复杂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环境,青少年在思想上的困惑、观念上的冲突和心理上的失衡,日益加剧了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当今,青少年各种偏差行为以及对这些偏差行为的控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一青少年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变…  相似文献   

15.
以北京市37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成瘾问卷、网络偏差行为问卷、一般问题行为问卷考查了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并探讨了两者对一般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网络成瘾、网络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网络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最多;(2)网络偏差行为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成瘾者比非成瘾者表现出更多的一般问题行为;(4)网络偏差行为在网络成瘾与一般问题行为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偏差行为是指背高、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其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此类问题,可以社区为平台,从防止无效的文化传递、开展"传统文化兴趣小组"等渠道入手,借鉴西方国家预防青少年自杀的一种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形象教育与"恐惧学习"--等方法,以及防止"负面标签效应"等方面构建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机制;从"重点个案...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行为偏差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时青少年行为偏差的构成及原因的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分析,根据教育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提出了更深层次更具现实意义的预防青少年行为偏差的对策与措施,以期时实践有所裨益。并针时这一问题领域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做出了研究展望,以发展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家庭、学校环境以外的其他各种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思想、心灵行为产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一部分青少年成长存在着心理和行为的偏差,这值得我们关注、探析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9.
吴宁 《教学与管理》2007,(11):36-37
一、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形成的影响 1.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形成的影响 个体从出生伊始就浸润在家庭的教育氛围之中,直至青年前期的大部分生活都在家庭中度过。血缘遗传与长期的共同生活影响互动,使父母和子女间建立了最为密切的亲子关系。在此环境中,父母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如细雨润物般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  相似文献   

20.
“边缘青少年”的内涵“边缘青少年”工作,是香港青少年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边缘青少年”,是指24岁以下(15~19岁居多)没有工作,虽然选修了一些课程,但是每周上课时间很短,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客观因素与自身的主观因素无法达到和谐而在行为上产生偏差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的行为远离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