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风在这里述说,山泉在这里歌吟……一首立体的抒情诗,一幅满溢音韵的长卷,收藏着久远的秘密……”这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浙西大峡谷的美景。多少次,读着诗人那蕴含情韵的文字,我就在心底里无数次梦游过大峡谷了。  相似文献   

2.
自古有“女儿如花”之说,花与女性有不解之缘。“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易安词里有大量的写花之作,词家丰富多情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对花的格外关注与热爱,她的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嫠妇时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与花的开谢荣枯相暗合,通过咏花写花抒发自珍、自爱、自信、自怜的写意人生。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气魄,使之登上文坛一流作家宝座。  相似文献   

3.
夏彩玲 《职业圈》2007,(5S):62-63
自古有“女儿如花”之说,花与女性有不解之缘。“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易安词里有大量的写花之作,词家丰富多情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对花的格外关注与热爱,她的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嫠妇时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与花的开谢荣枯相暗合,通过咏花写花抒发自珍、自爱、自信、自怜的写意人生。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气魄,使之登上文坛一流作家宝座。  相似文献   

4.
何锐 《生态文化》2013,(3):29-29
生态文化,其实中国古已有之。历代丈人雅士大都年睛山水,咏花颂草,把山川草木活灵活现地克隆到诗书画里,并赋之以人的精神气质。最受名人雅士青睐的树木,除了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外,便是柳树了。如果说松的风格是坚强,竹的风格是谦虚,梅的风格是贞洁,那么,柳的风恪便是柔弱了。柳树那纤弱婀娜的身姿、柔软飘逸的枝条,酷似亭亭玉立、秀发飘逸的女子,给风流才子以无尽的遐想,又转而将美女的秀眉称为“柳眉”,将美女的身腰称为“柳腰”。其实,看似柔弱的柳树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是适应性很强、极易扦插成活的树种。  相似文献   

5.
正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读着徐刚先生的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成长起来的。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份量的对生态高度忧思、极度关注、时刻警醒人们的一篇具有震撼力的作品。后来,我又读过李青松先生的好多生态文学作品,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写北京公园里的笼鸟文化的作品,题目是《鸟语落寞未成歌》,描写的是现在的水泥、楼厦之林里,寂寞的花开、落寞的鸟语。这些作品影响着我对林业的钟情、热爱,对生态的忧思,给了我很多思想上的积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华云文化与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一部《杭州有意思》。说起来,这书还真有点意思。近300个段子,从南宋古城遗迹侃到眼下风起云涌的互联网电商,从百岁老人王桂花的名字探究到杭州市花的由来,从小小街头面馆到方言"好汉不赚六月钿"的解读,从荷花初绽登上报纸头条到几个曝料人引发的一场暗战……与杭州有关的林林总总,八卦小日子还是风雅趣事儿,都能在书里找到。不夸张地说,就是一部关于杭州的"段子体"生活百科。有的段子虽然只有寥寥几笔,看似漫不经心,却又直击命门,让你立马升腾起一股被说到点子上的认同感。读着读着,又仿佛被挠了痒痒一样,不小心偷偷笑出声。  相似文献   

7.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托物言志,是诗人的常态。王安石把梅和雪放在一起,对梅那种不畏风雪的个性进行了褒奖。类似的还有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相似文献   

8.
吕明 《生态文化》2002,(3):34-36
罂粟花儿曾美丽了我的许多个夏天.那时,我对罂粟的了解,仅限于它的美丽。小时,我家住在一个山坳里,那里住着林业工人的家属。山坳就如同一个盆地,四周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有点“世外桃园”的味道。我们和当地极少的几户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共同散居在几面山坡上。人家不多,但因为住得很分散,便占去了很多的土地。那时,人们除了在自家院子里种些蔬菜什么的,还要种些花儿来点缀简陋的庭院。我记得那时种得最多的是地瓜花,也就是大丽花,此外还有步步登高,扫帚梅什么的。  相似文献   

9.
虹霓 《生态文化》2013,(1):53-54
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其鲜品形态犹如一个穿纱裙的少女,活脱脱的"雪裙仙子"。竹荪头戴深绿色的菌帽,身着雪白的圆柱状菌柄,足登粉红色卵形菌托,并在菌柄顶端有一圈儿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垂落,使整个茵体十分俊美。竹荪不仅有奇异的色彩,而且具有很高的美食药用价值,更因稀有而珍贵,被世人誉为“茵中皇后”,亦有“竹参”、“网纱菇”、“真菌之花”、“山珍之花”等雅称。  相似文献   

10.
不经意间,一套名叫“咖啡屋美语丛书”的英语读物悄悄地占据了外文书店的书架一角。有讲究的书名、有意思的封面让人忍不住要拿起来翻翻。小书不厚,随身携带读着方便;价格不贵,10元左右学生承受得起。不同于时下流行的“报刊选读式”英语读物,书中的文章居然都是鲜活的“原创”! “咖啡屋”之名源于丛书之一,《当代美国  相似文献   

11.
梅雪争春     
当北国仍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南国的树树梅花已娇蕾初绽,向人们争报春的信息。武汉东湖之畔的东湖梅园内,只见满树都是将开末开的花蕾,似乎在试探着冬春之交的寒意。不几日,满园梅花竞相开放,数百种梅花姿态各异:银红梅花像玉碗,层层叠叠,满树粉红靓装;大羽梅色泽明丽,花大而芳香,任微风中翻飞,如同一树彩蝶;江南台阁梅,在花心中又开一朵欲开的含苞小花,好似万花丛中的仙宫台楼;龙游梅  相似文献   

12.
“千年紫砂,绵延至今;雅俗共赏,文化先行;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这是当代紫砂界对清代宁波慈城籍著名书法家、诗人、收藏家梅调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叶艳莉 《文化交流》2017,(11):30-33
近日,友人赠我《梅骨芳华——梅兰芳极限片集》(以下简称《梅骨芳华》)一书,适逢梅先生逝世56周年之际. 1961年8月8日凌晨4时45分,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眼前的这本书,用特殊的艺术形式,记录了梅兰芳先生梅骨芳华的一生,它如炎炎夏日里的一泓清泉,让人心舒神畅.  相似文献   

14.
张阳光 《职业圈》2006,(7):38-39
鲜花是人们表达心意的钟爱礼物,但它也有缺点——保鲜期短,几天就会凋谢,况且在展露个性的年代,大家千篇一律地送玫瑰、百合也缺乏新意。如果有一种永不凋零的花,还能吃出好心情,是否对你更具诱惑力?一位技校毕业的女孩大胆与美国发明者“叫板”,创造出国内第一束艳丽妩媚的糖果花,并从中“玩”出了百万身价。  相似文献   

15.
我本想用“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之类世间最美好的字眼 来描述咱们女生公寓210室的这一群青春洋溢的时代宠儿,但真实生活里的我们这一群实在有负于“精灵、灵长”之称。八个人一致不惯粉黛,本人又无生花之妙笔,只好如实记录其言行举止状貌。我敢保证,这绝对是新写实主义笔法,可还是心中惴惴,担心室友中有人读此短文,怪我没有美化大家而定我为“叛徒”,从而逐我出  相似文献   

16.
从假树说起     
尧一 《生态文化》2006,(2):55-55
一棵巨大的假树,粗粗的几人搂不过来的树干,在如石如磐的主干以外,还垂悬缠绕许多气根,假树造型当是仿的榕树。密密匝匝的叶子四季常绿,大有参天之势,即使在这边疆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里也不凋不谢,绿碧如兰,虽无“一枝春雪冻梅花”之雅,却有“绿树青苔伴夕阳”的景致,好一棵俊美的大树!这棵假树就屹立在矿区文化广场,据说花了许多许多的钱,也引起许多许多的议论。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有关跨文化传播资讯时,我常为“文化”与“文明”两词的涵义感到困惑。在英语里,culture(文化)和civilization(文明)似乎较易区分,在中文里则常易混淆。《辞海》里“文明”一词的释义有二:(一)犹言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二)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按第一义,文明与文化就混为一谈了。中国翻译者协会黄友义副会长在一篇文章中曾谈到,  相似文献   

18.
树冠下     
秦亮 《生态文化》2005,(1):54-54
一裸裸大树, 树冠硕大如棚。 你太崇拜这裸大树了。 想离去, 总是爱恋不舍。 于是, 永远走不出树的呵护, 永远惧怕岁月的打磨。 —那是给生命淬火, 让生命更加朝气蓬勃。 在树下, 你轻轻地圾步。 不知倦地久坐, 突臾地纳凉, 甜甜地哼歌。 对大树有太多太多的依赖, 想得到的呵护太多太多。 走出去吧, 荆棘坎坷, —那是人在旅途中, 一路相依相伴的风景, 让生命闪射出五光十色。 春日里, 有花的烂漫, 有翩翩起舞的蜂蝶。 走出去吧, 艰难的跋涉, 困苦的烤灼, 有了这样人生的“路考”, 生命之车、 才能风驰电掣。 复日里, 有无数婆婆的枝叶, 将太…  相似文献   

19.
寒梅雅韵     
正梅花历来是中国文人的爱物,常见于诗文歌赋中。梅花第一次独立作为主角被歌咏,始于南北朝时期诗人陆凯的《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迄今最早的一首借梅花传递友情的诗。后人常用"一枝春"作为梅花的代称。唐代诸多诗人都有咏梅佳作,如杜甫的"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白居易的"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等,都脍炙人口,久  相似文献   

20.
高山 《职业圈》2014,(22):78-79
如今,在商场里,有商家吆喝自己的产品“低碳”;在写字楼里,有白领标榜自己“低碳”;在家里,你或许是个督促家人节水节电的家庭“煮夫”。其实,在生活中,有多少行为符合“低碳”标准,可能连你自己都不清楚。如果你之前自诩自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低碳族”,那么请跟我们的“低碳族标准”对对号;如果你对“低碳族”生活标准还不了解,那么就从今天开始.一起米“低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