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远的怀念     
2011年10月30日上午,我突然接到系里老主任张琪玉教授的电话,他用极其沉痛而缓慢的语调说,我的恩师黄宗忠先生已于当日凌晨仙逝。惊闻噩耗,不禁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界失去了一位领军人物、为我将永远见不到敬爱的学术导师和精神导师了而悲痛万分热泪潸潸。仅仅7天前在参加他的八十寿庆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我们刚刚见过面。  相似文献   

2.
朱光烈 《现代传播》2003,(4):104-108
20 0 3年 4月 15日 ,雷颐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 ,李慎之先生病危。我着实地震惊了 ,眼睛立即涌出了泪水。在这之后的几天里 ,我们一直保持着电话联系 ,我从他那里不断地了解到李先生的病情。我们都明白 ,先生已经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渐渐地 ,我的心情倒是平静了下来 ,并开始撰写悼念文章 ,准备后事。噩耗终于来了 ,4月 2 2日中午 12点 ,雷先生来电话说 ,敬爱的李先生两个钟头前去世了 !先生带着他的渊博的学识、伟大的精神和先进而又极具价值的思想 ,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祖国和人民。一、先生对我的鼓励、批评和期望初识先生 ,先生给我过于沉重的…  相似文献   

3.
从友人电话中获悉丁先生病重入院的消息,心情备感沉重,虽然近期事务繁忙,还是想挤出时间飞往上海病榻探视,不料第二天下午即传来了先生辞世的噩耗,远隔千里的我只能打电话向同学询问先生的后事,被告知先生病逝前曾留下遗言:丧事从简.鼻头不禁发酸,-股热流涌上心头.这是先生的一贯作风,处事为人低调,不愿意给别人增添负担.  相似文献   

4.
据台湾中央社1993年12月21日电讯,报道我的谈话:“毛泽东热莫明其妙”。我看了这条消息,不禁大吃一惊。 事情是这样:1993年12月17日,一位中央社记者来看我。她第一次来采访是今年上半年,是经过中国人民大学外事处同意的。以后隔几个月她来大陆,知道了我的地址电话,又来看过我两次,不是采访,未见什么报道。最近这一次来,也只说来看看我。先是谈两岸  相似文献   

5.
萨尔扎纳先生很忙,要见他颇不容易,里外两道秘书使我连电话都打不进去。无奈,我只好搬出“后台”——法国的一位文化高官。秘书的口气马上变了,说尽快把我的请求转告给总代表先生。第二天一早,我便接到电话,说萨尔扎纳先生很乐意见我,并与我具体商量见面的时间。两天后,萨尔扎纳先生在他宽大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6.
并不是笔者忽发妙想,要把鲁迅先生与柏杨先生相提并论,比较一番,而是《<丑陋的中国人>编后记》说了柏杨“继承了鲁迅先生的“正视现实的优良传统”这样一些话,使笔者不禁将鲁迅先生与柏杨先生进行了一番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大异而小同,深感《编后记》所论大谬不然,故只得握管为文,做此异同论,评一评《丑陋的中国人》。“非好辩也”,实有此必要焉。  相似文献   

7.
大约前年.电视剧《雍正王朝》播出期间.有一位边远省份出版社的编辑不速而来,兴致勃勃对在病榻上的我讲:“我们总编来电话,先生的小说章我们包揽出版。不要您出书号费,一切费用全免。稿酬按规定最高的付给:”我不禁哑然失笑,回说:“多承厚意,实在感谢您和总编。不过您来迟了。”  相似文献   

8.
本人有嗜书之癖.因此,一直对古今藏书家敬而羡之,对历代藏书楼心向往之.近日,在书店忽见架上同时陈列着装帧极雅致的由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藏书楼>和由傅璇琮、谢灼华先生主编的<中国藏书通史>,不禁狂喜.一经翻阅,更爱不释手,立即掏出三四百元一举买下.对"工薪阶层"来说,这也可算是豪快之举了吧.  相似文献   

9.
从2003年出版余光中先生第一本书算起,我与余先生的合作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前的一天,我接到南京作家冯亦同先生的电话,他向我转递了一个信息,余光中先生有意在江苏文艺社出版一本散文集。余先生是海内外著名诗人、作家和文化名人,在大陆一向不乏出版者,他选择江苏文艺社出版作品,理由十分简单,就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古都南京曾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这样,仅仅因  相似文献   

10.
曹玉龙先生走了,走的那样的匆忙,那样的突然.1998年4月16日,我曾去东北烈士馆资料室见他(时曹先生离休后最后受聘于此).那时他仍然精神矍烁,谈吐如旧,午间还用一茶缸粥一点咸菜充饥而忘我地工作.谁知此时他早已是重病在身了.临别前他送我一册<老照片>合订本和一册<文献著录标准>,这已不是他第一次送书给我了.4月22日,我因一事需要向他征求意见与他通了电话,这次电话中他已透露出自己身体不适,患肺感染云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