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文化之根的寻觅 关于文化寻根的问题,是一个已经兴盛了近半个世纪的世界性潮流,其现象纷繁复杂,寻根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在国外,主要表现有三:①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给现代人找到一个精神家园,以救治工业化社会给人们所带来的"拔根"状态;②在拉美国家,主要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发掘,以创作能与欧美文学相媲美的民族文学;③在阿拉伯世界,则主要是复归原教旨主义,试图以古老的宗教文化对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的挤压.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从"女权主义批评"到"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意识"到"社会性别",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性别诗学"."女性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和歧义的文学概念,并且造成了批评与阐释的困难;相比而言,"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明确和清晰."女权主义"代表了西方早期妇女运动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偏重于政治和斗争性;而"女性主义"则深受西方后结构主义影响,偏重于文学、文化."女性意识"带有"性别本质论"色彩,以"社会性别"替代"女性意识"必将给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带来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为了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性别诗学"学说被适时引进.但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尚需建构.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湘西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建立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体系,他摆脱了20世纪"五四"文学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惯例。同时也避免了乡土文学的感伤与忧郁的文风,用自己熟悉的湘西世界,融合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中国民族文学,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自己对现代都市文明病的忧郁。  相似文献   

4.
达姆罗什提出的"椭圆折射"世界文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西方经验与世界文学根本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考虑了世界各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它把民族文学通过折射进入世界文学空间看成必然,把世界文学看成原语文化与宿主文化的混合物,为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描绘了清晰的路径。这一理论有助于克服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空间时遇到的原作本质主义阻碍,对促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闻一多认为小畑薰良的英译唐诗把灵芝变成了黑菌,是对原作的亵渎,这是原作本质主义的典型体现。而事实上,正是大量这一类英译中国古诗,在异文化空间里蓬勃生长,增强了世界文学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对一个民族如何感知和想像世界的研究,对一个民族的感情、志趣和自由想像的精神历程的研究.中国文学史写作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中华民族精神演变的过程.从当年讨论"文学定义"到今天讨论"文学边界",我们对文学史写作和民族精神重铸关系的关注重点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应该把它归还到原本的文化语境之中,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发掘它与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民族学以及文献学等之间的联系.一百年来以<中国文学史>命名的著作,基本上都是汉语文学史,而实际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过数千年的碰撞融合,早已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总体,衍化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哲学.今后少数民族文学的"边缘的活力",应该进入中国主流文学史的写作之中.  相似文献   

6.
2012年12月10日晚,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领奖.此前,他以“讲故事的人”为题,在瑞典文学院发表了获奖演讲.从追忆母亲,到介绍自己的作品,再到以三个小故事作结,莫言的故事让世界对中国作家、中国文学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让土地气息浓郁的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化握手言欢.  相似文献   

7.
吕汝茵 《文教资料》2008,(12):60-61
中外文化和文学交流方面的"翻译逆差"与中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文化全球化时代要求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和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的媒介尽快地走向世界.中华文化传播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因为异化翻译可以"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或文化较量的舞台上,异化翻译可以其特有的锋芒挑战西方文化霸权,为民族间平等对话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内容题材、思想主题、叙事技巧都显现出依附于文学的倾向;而作为时代文化主流的电影也使文学的思想观念和表意策略得到深刻的转变.与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并轨",成为了新时期中国电影从荒芜走向繁荣的主要动因.而文学、电影二者在"寻根"上的契合则展现了新时期的中国文艺追寻民族特性、反映民族时代特征的探索轨迹,并预示着中国民族文艺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9.
从《红高梁家族》到《丰乳肥臀》,从《生死疲劳》再到2009年的《蛙》,莫言以巧妙的向度和深人的刻画将中国大地和人民遭受的灾难与被历史叙述所遮蔽的独特生命感受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他始终"把自己被酱油染黑的心挖出来,切成三份,在那片红红的高梁地里,为我们的祖先,招魂"的姿态和面对历史、现实的文化忧患意识是尤其值得敬佩的。莫言的文学世界既是个人化的,又因为深深浸染着中国历史文化的记忆而萦绕着民族的灵魂;民间资源、魔幻色彩、民族意识、历史思索,种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却被莫言汪洋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西方人起码应该知道,首先它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亦与西方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第三,他们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论人口,论国力,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相埒。今天中国人口达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到1/4。近几十年来世界迅速"变小",与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打交道显然将会深刻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1941年以来中国国内与边境上的三次战争已使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加速奔向没有灵魂的欲望之乡。与此相呼应,欲望化叙事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重要的文学现象。灵肉分离的欲望化叙事对传统中国文化形成强烈的冲击,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也产生了背离。中国文学需要一种精神还乡,重新确立崇尚个体生命价值和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文学创作方向,回归文学追求超越意义的文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离魂文学者,其虽兴起于六朝志怪小说,然尚未得以深化之,演至唐代,摄入传奇创作,遂得以可叹为成熟境地,而至元明时期,其体裁已为戏剧,叙述增强,表达方式尽显其妙;其内容已摄入社会思潮,为反讽社会之载体;其文学造作,亦颇具艺术之强势。此时之离魂文学,要以《倩女离魂》为代表,虽固有其缺陷,然其足见离魂文学自魏晋发展以来,至元明以获第三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经典的品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作为儿童文学神韵之所在的快乐的游戏精神与温暖的童年诗意,和作为儿童文学神韵外化手段的想象和幽默。以儿童文学经典的品质作为参照,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想象的缺乏、幽默的僵化、童年诗意的误读以及游戏精神的缺失等方面,唯有树立创作与阅读的经典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儿童文学迎来飞跃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其以“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视角为关注点,摆脱了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唯“阶级论”是从的理念.“现代”一语不仅是个时间概念,更是价值取向变化的标志.“现代性”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应用凸显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学以“悲剧美感”取代传统的“优美美感”的主导地位,因为悲剧美感有利于我们民族灵魂的改造。这种悲剧美感与西方现代悲剧美感相比,虽有相通之处,更有质的不同。这种悲剧美感的主要情感是“悲凉”,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我们民族灵魂的变革都极其艰难造成的。除“悲凉”外,还有“悲壮”和“悲喜剧结合”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菲华作家多数来自福建闽南地区,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根据于他们灵魂深处的闽南情结成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给菲华文学打下闽南文化的鲜明烙印。菲华作家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闽南文化的传统性,世俗性、宽容性等精神批征和价值观念,对我们深入认识菲华文学与中华民族文的血肉联系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特殊意义都将具有丰富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情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真情实感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课堂教学语言、挖掘教学内容、优化朗读教学等方式投入情感,完成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8.
谢有顺的批评具有鲜明的批判立场与品格,主张存在是文学的基本维度,提出文学是灵魂的叙事、人心的呢喃,提倡灵魂叙事。谢有顺的文学幻梦,体现出他远大的胸襟与磅礴的气象,以及当代批评家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学使命感;但同时也显得过于理想化与绝对化,尤其是对我国悠久的文学传统与精神的背离与误读,反映出很多当代文学批评家的通病。  相似文献   

19.
苏青的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颇具异趣的特殊存在,一方面表现为女性意识的自觉,一方面却又流露出对传统的眷顾。通过对这一矛盾现象的挖掘,似乎可以揭示现代知识女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路途中痛苦而真实的心灵本相。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人生和创作大起大落,誉毁兴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从创作观念上的政治功利性的形成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相对于“五四”时期恶化的创作环境对作家心灵自由的摧残.忠实于生活的精神品格带给赵树理的成就与磨难等方面来解读赵树理,那么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就会更为明晰地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