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这一上海近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应宝时先在太平军围困上海中崭露头角而进入新任江苏巡抚李鸿章的幕府,后从李鸿章幕府走向上海道台岗位。在两次代理该职到正式担任该职的五年多的时间里,上海因太平天国战争而被扰乱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应宝时为这一时期的上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基于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一书,归纳分析梁启超对李鸿章的看法。梁认为李鸿章是“真将将之才”的兵家,是“为时势所造”的洋务“英雄”,是“应龙入井”的外交家;认为把晚清近四十年来之失政“皆归于李之一人”,将“怨毒集于李之一身”是不公道的。梁与李“政治上为公敌”,然能以公平之心为史,所述凿凿,所论淳淳,为今天评价李鸿章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致丁日昌函稿>显现了李鸿章与丁日昌的亲密关系以及丁日昌在李鸿章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法战争前,中法两国的外交交涉曾在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以及与法国驻日公使脱利古之间进行.李宝谈判中,李鸿章妥协求和;李脱谈判中,李鸿章据理力争.李鸿章态度的变化,虽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清政府的决策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无本回译”为视角,对《李鸿章回忆录》的底本及两回译本(2011年赵文伟本和2013年崔姗姗本)中的李鸿章英语语境形象、本土形象以及回译本形象建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曼尼克思书写的李鸿章形象较为全面,含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方面,与李鸿章的本土形象(主要侧重政治生活)相比,多了生活化中的李鸿章形象,并且在描述李鸿章形象的过程中渗透了作者作为美国人的价值观;两回译本中的回译形象,整体上较为还原李鸿章的英语语境形象,但涉及晚清中国国家主权及历史史实方面的本土李鸿章形象时,崔译本选择复刻式回译,而赵译本采用的建构式回译充分考虑了我国的政治历史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对外交涉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威 《历史教学》2002,(6):14-21
中法战争时期的对外交涉中,李鸿章先后主持了李宝谈判、李脱谈判、李福谈判、李伊谈判、李巴谈判,对战争的进程有重要影响.李鸿章在谈判中有过妥协,更有过抗争;其妥协多是在清政府授意下做出的.探讨李鸿章的对外交涉活动,以及李鸿章思想变化与朝廷态度变化的关系,对中法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兰彬与李鸿章因选派幼童留美开始交往,有了共同利益。李鸿章对陈兰彬垂暮之年勇于督率幼童留美十分赞赏,力荐其出任驻美西秘三国使臣,促成了陈兰彬的仕途升迁、青史留名。陈兰彬监管留美幼童不力,并因错误地理解李鸿章的意图而径自奏请撤回留美幼童,致使李鸿章回天无力,导致了二人关系的疏远乃至分离。没有李鸿章作靠山,陈兰彬很快黯然离开晚清政坛。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参与了中法战争期间的朝廷决策和一些对外交涉,其思想和行为与这场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十分密切。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李鸿章是主和的,对其表现基本是否定的。其实,李鸿章的思想及活动是复杂的,在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这种复杂性首先与他个人的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清政府的态度及变化有密切关系。我们应该结合史实,对李鸿章的表现给予具体分析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是中国在19世纪发生的早期现代化历程。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到今天仍莫衷一是。海外学者牟复礼从军队现代化等角度,严厉指责李鸿章的洋务活动。通过史实资料等,从19世纪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困境、近代中国军队现代化两个问题可以看出牟复礼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失偏颇,李鸿章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应得到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笔者多年来致力于李鸿章文档的整理研究工作。曾于《中华文史论丛》第5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发表《关于李鸿章文稿的发掘与整理》一文,对李鸿章幕僚吴汝纶和李鸿章家人等整理刊印李鸿章各类文稿的情况,予以介绍和考论。因本人作为执行编委之一参加新的《李鸿章全集》的编纂工作,近几年来了解到一些有关新的情况,对李鸿章文档整理研究有些新的心得体会,特作“续议”,以为前文之补充。一1992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牵头,开始了大规模的《李鸿章全集》的编纂工作,收藏于各处的李氏文稿也陆续进入了整理阶段。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有…  相似文献   

11.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美术教育家,辛亥革命后自署“清道人”。李瑞清与著名书法家曾熙乃至交,辛亥革命P~--.k鬻书海上,时有“南曾北李”之誉。二人共同开门授徒,形成盛极一时的“曾李同门会”。国画大师张大干即师出曾熙和李瑞清。本文以年谱简编的形式,对清道人李瑞清一生的主要行事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2.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美术教育家,辛亥革命后自署“清道人”.李瑞清与著名书法家曾熙乃至交,辛亥革命后二人鬻书海上,时有“南曾北李”之誉.二人共同开门授徒,形成盛极一时的“曾李同门会”.国画大师张大千即师出曾熙和李瑞清.本文以年谱简编的形式,在前一篇的基础上,对清道人李瑞清48-50岁的主要行事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美术教育家,辛亥革命后自署“清道人”。李瑞清与著名书法家曾熙乃至交,辛亥革命后二人鬻书海上,时有“南曾北李”之誉。二人共同开门授徒,形成盛极一时的“曾李同门会”。国画大师张大千即师出曾熙和李瑞清。本文以年谱简编的形式,在前一篇的基础上,对清道人李瑞清51-54岁的主要行事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美术教育家,辛亥革命后自署“清道人”。李瑞清与著名书法家曾熙乃至交,辛亥革命后二人鬻书海上,时有“南曾北李”之誉。二人共同开门授徒,形成盛极一时的“曾李同门会”。国画大师张大干即师出曾熙和李瑞清。本文以年谱简编的形式,在前一篇的基础上,对清道人李瑞清45—47岁的主要行事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形态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目前地方高校形态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形态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以期为今后地方高校形态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位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家来说,拜师是件大事。张大干拜书坛名家曾熙、李瑞清为师,历来认定为已未(1919)年,地点在上海。由张大千六朝铜镜拓片跋文及清道人丁巳五言联以及《曾农髯年谱长编》中有关张爰丁巳拜师的诗文等物证,可推知张大干实乃丁巳(1917)拜师。张氏自述的“二十岁从日本归国,拜曾熙门下学字”或是因晚年记忆误差所致。  相似文献   

17.
姚路  李婧  曾斌 《教育教学论坛》2019,(19):248-249
文章按照习主席"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的指示,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和当前实践教学的不足,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和信息系统实战化应用能力两个要点,提出了"以实战化教学改革为导向,以提升岗位任职能力为主线,以PBL+翻转课堂+BOPPPS模型+双效案例为手段,以管理信息系统实践平台为支撑"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下经济的飞速发展急切需要新工科人才的支撑,国内外高校迫切需要面向未来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本文以现阶段科技发展的热点为切入点,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的能动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要求,探索了能动类新工科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法医毒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基于网络的法医毒理学而开展的综合案例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法医毒理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依据网络平台,结合法医毒理学教学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通过网络解决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因此本文从综合性案例出发,充分利用法医毒理学课程网络平台,来探讨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在法医毒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美术教育家,辛亥革命后自署“清道人”.李瑞清与著名书法家曾熙乃至交,辛亥革命后二人鬻书海上,时有“南曾北李”之誉.二人共同开门授徒,形成盛极一时的“曾李同门会”.国画大师张大千即师出曾熙和李瑞清.本文以年谱简编的形式,在前一篇的基础上,对清道人李瑞清34-44岁的主要行事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