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元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因素,使得元代文人画家大多具有隐逸心态,山水画多表现隐居题材。"元四家"的山水画以简淡的笔墨,营造萧疏简远、平淡清旷的意境,形成了各自独特风貌,使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抒情写意成为元代山水画的标志性特征,"逸格"成为了文人画家追求的目标,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元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因素,使得元代文人画家大多具有隐逸心态,山水画多表现隐居题材。"元四家"的山水画以简淡的笔墨,营造萧疏简远、平淡清旷的意境,形成了各自独特风貌,使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抒情写意成为元代山水画的标志性特征,"逸格"成为了文人画家追求的目标,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元代是一个民族融合的特殊时期,民族压迫与民族反抗充斥着整个社会,元代文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为了表达他们的愤懑与不满,文人画家们借绘画来宣泄感情。表达主观意趣.他们在“时代苦闷”中转向自我反思、自我关照,并加强了对自由的要求、对自然的皈依、对隐逸生活的怀念。秉着这种精神,元代文人画家们在绘画领域反俗尚雅,打破传统束缚,发挥个性自由,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4.
竹以其虚心劲节、潇洒多姿的外在形象和不畏逆境、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精神内涵同元代文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追求平淡的价值取向相契合,成为元代文人画家们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求得内心世界安宁和恬淡的最佳载体。以竹为载体的文人作品与道家道教文化中所蕴涵的追求安宁、恬淡的隐逸之情以及崇尚自然、与世无争的心态息息相关。元代文人的竹情结表现在诗中、画中,竹成为连接元代文人与道教之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5.
在元代特殊的环境中,宋遗民画家呈现出“隐逸”、“复古”等思想状态。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遗民画家在绘画风格上多强调“写意”,追求“逸品”,以此寄托自己的丧国之痛和超脱的态度。宋遗民画家在画风与追求上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了元代文人画的兴盛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元代诗坛盛行隐逸之风、游历之风、雅集之风、题画之风,代表着元代文人心态和生活趣味的两种倾向:隐逸与游历,是诗人们走向自然的标志;雅集与题画,则标志着诗人们对文人生活的雅趣的热衷。元代文人在雅集中找到了心灵寄托和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当他们充分享受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发现了自身的价值以后,便从内心真实地忘怀于世俗的权贵势利。考察元代文人的雅集之凤,对于了解元代文人生活状况,进而透视他们的心灵,把握元代文人精神世界,就成为元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阿里西瑛是元代中后期散曲作家,他仅有的几支散曲,反映出丰富的思想状态及其存在方式。有别于元代文人的隐逸主调,西瑛的曲作表现出对隐选身份的废置,以及友朋唱答与寄意山水等体现隐逸情趣的生存方式的弃置。这种“多余人”式的存在,与俄罗斯“多余人”形象相较,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马致远的隐逸思想,针对其杂剧散曲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中表现出的隐逸思想,探讨马致远隐逸思想形成的原因,分析这种思想对元代大都文人群体的影响。在研究马致远作品的基础上,提出其隐逸思想的矛盾性和大都文人群体中普遍存在此种矛盾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倪瓒是元代文人画家典型代表,为著名“元四家”之一,一生性洁孤僻,素被人视为“高人雅士”,在美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提出“逸笔”、“逸气”之说的艺术主张被视为文人画审美品评的标准。不仅打破了晋唐以来普遍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功能,同时也开创了与宋代院体画精工细密所不同的疏简清逸的文人画新风格,丰富发展了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程式,对后世的绘画发展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0.
德祐二年(1276)元兵统帅伯颜占领湖州,祥兴二年南宋即灭亡.元代统治者在征服过程中注意到利用封建文人巩固统治的重要,元世祖就曾征召著名儒士.但是走上仕途的文人很多因受蒙古贵族的歧视而苦闷不满,终又消极归隐.这对元代文学有很大影响.元代的湖州文人,或如钱选的入元不仕,或如赵孟(兆页)等较多的是应诏入仕而终又归隐.因此,元代湖州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内容上功歌颂德的很少,反映隐逸生活、怀念往昔者较多.元代湖州文学的另一特点是与绘画的结合.湖州绘画艺术的发展,使湖州画坛为元初画家所崇敬,赵  相似文献   

11.
元散曲有一种泛隐逸化倾向这是在其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元代文人的一种潇洒超脱的人生态度.无论为官还是在野的文人,都有一种怀才不遇的精神感受.对此的反应,一种是故作潇洒、超脱之态,消极遁世.另一种是愤世嫉俗.还有一种虽隐逸,却仍在忧国忧民,幻想受到当权者重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已是元代文人的痛苦与无奈.  相似文献   

12.
陈方媛 《文教资料》2009,(20):81-82
隐士和隐逸行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隐士们的生活方式为有文化有修养的文人所推崇和效仿.伴随隐士们的隐逸生活所产生的隐逸思想又在儒道禅三家思想中得到强化,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审美趣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古代画坛众多有影响的画家也接受了隐逸思想,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古代绘画的发展大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隐逸是中国古代文学上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它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像在元代表现得如此强烈和普遍.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元杂剧中文人隐逸的积极心态.  相似文献   

14.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隐逸思想与其“仁”的思想同样浸润和影响着后世作家文人。本文从《论语》中所反映出的隐逸思想分析说明后世作家文人的隐逸情怀其源于此,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为例。  相似文献   

15.
孙敏 《文教资料》2013,(29):20-22
《庄子·渔夫》以其抱朴归真的隐逸思想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渔夫形象亦成为历代文人描写的对象。至元代,隐逸之风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心理内涵,有关渔夫题材的创作亦大量涌现,不仅表现在对诗、词等文学创作的影响中,更扩及至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本文就渔夫这一形象及庄子隐逸恩想对有元一代文人心态及创作的影响,试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采取典型,拟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16.
自元代文人墨戏发达后,梅、兰、竹、菊"四君子"就成为历代文人画家的珍爱,因为"四君子"题材最能体现出画家笔墨修养和人格内涵。  相似文献   

17.
浅论大山水     
闫景阳 《职业技术》2012,(5):128-129
中国山水画始于晋唐,盛于宋元,衰于明清,其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关,晋唐时期,文人崇尚博大、自然,始知以山川入画图可以寄性情,王维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也。至宋代,山水画受理学影响,格物究理,逐步形成了完备的法度程式,并承继了文人对意境的追求。到了元代,文人画的介入,张扬个性,追求性灵,不求形似,逸笔草草,解放了山水画在法度中的笔墨束缚,开了一代新风。明清以后,一方面有许多追求个性、追求生活的画家,使山水画坛不时闪光,另一方面有过于追求逸笔草草或过于拟古的画家,使山水画坛整体步入了教条和旧的程式化而愈显衰微。这同样与明清文化趋于市井,与热衷俚俗的境界追求有关。  相似文献   

18.
赵孟Fu是元代文人画的开启者。笔者从赵孟Fu的“复古”思想、“隐逸”意识和“书画本来同”的艺术主张等三方面,探讨了赵孟Fu对元代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沧浪之水因孔子听到"孺子歌"而留名,因屈原流放的事迹和他的《渔父》而获得象征意义,"沧浪·渔父"的组合成为后世文人隐逸意识的文化符号,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它要素,在元代完成了从楚辞中的客体形象,向代表中国文人主体人格精神的象征性艺术形象的转变。汉水流域是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自宋代以后,文人画就一直占统治位置。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风格,就必须有它品评的标准。“逸品”一方面是文人画家在人格上的逸,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就是一种图式的逸,图式也就是相应地要求题材,造型,章法,构图,形神,笔墨等具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