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张羽 《青年记者》2008,(10):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2.
山东某晚报一位记者打电话给我,说是要电话采访一下我对官员财产公示的看法.我当即拒绝,我只是觉得这么重要的问题,电话里是讲不清的.与其让记者断章取义,不如拒绝为好.通讯工具发达之后,电话采访、QQ采访和其它方式采访,使记者采访手段非常丰富,也极大促进了新闻采访的发展.有些朋友甚至很得益于这种方式的采访,既方便快捷,又节省资源.  相似文献   

3.
1959年冬,我约好到北京某一个大机床厂采访,想不到在厂长办公室外坐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冷板凳,然后才得到接待.可是,采访才几十分钟,对方就说,工作忙,走了. 碰上这样的冷遇,谁不生闷气?我觉得,人家太不重视自己了,真想发火.可是,我又想到,这也是一次采访实践,一次体验,也不是没有收获啊,自己的任务是采访,不能受点挫折就要气.于是,我又耐着性子到这个厂的食堂采访炊具机械化  相似文献   

4.
我在南通广播电视报工作的五六年中,采访过海内外影视明星、歌星等名人近百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采访他们有时相当困难,甚至会遭遇意想不到的窘境.几多艰难,几多心计,实为局外人所不能体味.现在,我将这些年来在采访名人过程中发生的几则小故事写出来,供读者朋友茶余饭后“玩味”.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翻阅了过去的采访记录本子,找到了我同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宋万有的谈话记录.这是1954年冬天我在黑龙江省采访时的事.谈话是在马车上进行的.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着:"你是哪一年复员的?"我问."五二年."宋万有答."在部队上待了四五年,乍回到农村还习惯吗?"  相似文献   

7.
去年10月,全运会开始之前,我接到采访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任务.当时我刚进报社才一个多月,什么经验也没有,要采访罗格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大人物,我感到非常紧张.又因为晚报只争取到一个采访名额,我必须连文字带摄影一个人扛起全部的活,一点马虎都不行.  相似文献   

8.
提问是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新闻采访中的提问绝不仅仅是你说我记,我问你答,要掌握必要的方法,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运用必要的提问艺术,会使采访别开生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多种多样,记者一方面可以借鉴前人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提问技巧,另一方面也可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提问艺术.  相似文献   

9.
袁贻辰 《青年记者》2017,(22):38-39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特稿记者,我可以毫不犹疑地走进垃圾堆,和采访对象同吃同住;我也可以踩着刚被洪水粪水浸泡过的淤泥,深一脚浅一脚地采访;我还可以出入最顶级的写字楼和酒店,在高桌晚宴上连珠炮般地向西装革履的采访对象发问.因为我很清楚,这些地方有新闻,是新闻天然的反应堆,拥有无数矛盾、冲突和热点,以及让我兴奋浑身战栗的故事和细节.  相似文献   

10.
2006年4月18日,沈阳市男青年马林林被剧毒五步蛇咬伤后,因当地无解毒血清,患者生命垂危,家人束手无策.在这生死攸关时刻,作为《沈阳晚报》一名摄影记者,我得到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在采访这一突发事件过程中,我是唯一帮助组织抢救、并随着患者采访抢救全过程的记者.此事被京、沈多家媒体报道.回想采访并组织抢救患者的过程,我更深深感受到记者职责的神圣与重大.  相似文献   

11.
平时,在采访中碰到过不少特殊情况:被刁难、被拒绝,甚至是被威胁等等.但像这样的采访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不忍心去采访他,不得不去采访他;采访时被他深深地感动着、鼓舞着……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了蓝鸿文先生的<新闻采访学>,我感到这是新闻采访学的最新成果,也是一本新闻工作者的必读书.  相似文献   

13.
赌场暗访记     
我是南国都市报实施暗访偷拍活动较多的记者之一,报社为保障我的采访安全,特地给我配备了一台暗访摄影机.这台暗访机外表看不到镜头,一般人难以发觉它.它让我完成了不少用普通照相机难以完成的采访任务.  相似文献   

14.
在得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消息后,我就对这一事件高度关注. 1998年张北地震发生,我到震区采访,感受过-30℃的低温;长江抗洪救灾,我曾远赴湖北,江西灾区,进行过20多天的采访.当然,我知道,要采访大地震如此重大的灾难,必须做好最充分的准备,甚至最坏的打算.  相似文献   

15.
雷萍 《今传媒》2009,(8):59-61
2009年1月,华商报社首次派记者赴美采访时政新闻,见证金融危机下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就职,同时为境外非体育赛事采访获取第一手经验,为报社海外采访铺垫人脉,奠定基础.作为本次采访两名记者中的一员,我在经历艰辛采访的同时,最强烈的感受有两点:一是世界真的是平的;二是网络真的很猛烈.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我到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采访“女排精神”的相关内容.晚上刚刚抵达,当地宣传部的干部早已热情地安排好采访对象:一位基地老主任,一位基地现主任,历史与现实的见证人都在了,安排好的时间,总共一个上午. 我婉言拒绝了,说时间充裕,希望采访“慢一点”,对方先是诧异,“之前来的几拨记者都是匆匆来了又匆匆走”,而后又表示理解,“确实不必那么辛苦”.其实,我并不是因为“辛苦”,而是一种习惯.如果不是赶突发新闻,我喜欢放慢采访节奏,因为我信奉一条准则:采访慢下来,人心才能走进去.  相似文献   

17.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18.
让我从两次典型的采访说起:去年,虞城县利民乡农民张清海经过数年拼搏,办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罐头加工厂,年产值1000多万元,纯利润达数百万元.这么个“明星”人物,却拒绝任何记者采访.我几经探究才知他心怀几怕:伯宣传者要赞助,伯出名引来吃拿卡要,怕工商税务增加税收等.在当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由于我们一些改革运作不规范,张清海对宣传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在情理之中的.鉴于其他采访者吃了“闭门羹”,我前去采访时见面即先声明;一不拉赞助,二不写稿子,只是来看望拉家常.张清海思想放松后和我谈了整整一个下午.临走前我征求他的意见,能不能把文章写一下,他满口答应.我又对稿件的取舍征求他的意见.他非常满意.我成了成功采访他的第一个记者.  相似文献   

19.
曾玉 《新闻实践》2009,(3):24-26
作为上海新闻晨报的特派记者,我和张源一起前往处于战乱之中的索马里,就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海盗问题进行采访.这是一次充满了未知数的采访旅程.无论是生活环境、采访对象、采访内容,包括人身安危,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在这样一次"战地"采访中,我深深体会到,如何取得信任非常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前方和后方之间的信任,同行战友之间的信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现状,提出了适合我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模式,即"校、系两级文献采访模式",并阐述了实行校、系两级文献采访的优越性及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