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起来,我的新闻写作之路也不短了。从新兵连给大队写广播稿,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那会儿不懂得写作技巧,多是有感而发,不过因为写的数量多,最后还被评为"优秀报道员"呢!  相似文献   

2.
我写的第一篇新闻:《战士高学庆带伤救人风格高》,发出不到一星期,就被报纸采用。这使我体会到,是功夫下在“腿”上的结果。那天,我从别人那里听说了高学庆带伤救人的事迹,便立即决定去采访他。营房在山上,天又下着雨,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去,却扑了个空,他们全连外出施工还未回来。我等了两个多钟头,直到晚上八点多,他们才回来。在采访过程中,我得知高学庆所救的群众还有人在驻地医院治疗,第二天我又徒步20多里赶到医院了解情况,并又两次上山找高学庆采访。由于跑的地方多,采访细,稿子写、登都很顺利。看来,搞新闻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爱用梦编织理想的青年,4年前,在那个层林尽染的晚秋,我带着高考后的失落,也带着未竟的文学梦,穿上国防绿来到中原风沙弥漫的伊洛河畔。紧张而有序的新兵训练之余,我拿出心爱的笔,写呀,划呀,把军营的苦与乐,生活的所思所感倾注于笔端,常常忘记了自我。记得新兵连写心得体会,上级要求写8篇,我却写了42篇,并不是我水平多高,而是我觉得有满腹的话要说出来,一下子我成了连队注目的对象。“这小子真能写,将来是个当文书的料”,连长也这样说。同班的广东兵不黎明,家中拥有资产百万,新兵连的苦与累让这位享受惯了的…  相似文献   

4.
初学新闻报道,要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多学点“求医”术,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初我一开始写稿。就一个劲地拼命去采访,挑灯熬夜地写,第二天就火速去送稿,结果一连写了300多篇,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正当我准备“砸”笔时,一天我到城里去办事,路过一个专治疑难病的门诊部,被那长龙似的求医队伍所吸引,一个十平方米的“小不点”门诊部,为啥能吸引众多的人来这里?一位患者告诉我:“开始我的病被一家医院确诊为绝症,在我绝望时,有人劝我不要只盯住一个地方治,要多方求医。我只好多处求诊,直到我走了10多个医院,…  相似文献   

5.
我从干业余报道员到任大队报道干事有六七年的光景了,回顾以前被报刊、电台采用的300多篇稿件中,大部分都是依据事实产生灵感而写出来的。由此,定下这个题目:“抓住灵感快写稿”。我的第一篇就是靠灵感“创造”出来的。那是1990年的一天,警卫连小社对我说,他们连队两个战士拾金不昧,让我赶紧去采访。我到警卫连一问,原来是武汉理工大学的新生在我们部队军训,结束返校时,女大学生谢丛奖将挎包遗失在军营。里面除装有化妆品和一本通信录外,还有200多元现金。两名战士发现后急忙追到火车站,将钱物交给了谢丛笑。采访完这件事后,感…  相似文献   

6.
从战士到记者 我的新闻梦想是从军营开始的. 1992年12月,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我带着文学梦和将军梦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成为海军北海舰队的一名水兵. 新兵连第一次参加实弹射击,我连夜写了一篇散记<打靶的日子>,居然上了地方党报副刊的头条.  相似文献   

7.
写稿子要有吃苦精神。不吃苦,不去深入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就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我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学写稿,被采用的200篇稿件无一失实。我坚持不写道听途说的稿子,不写浮夸吹牛的稿子。1989年7月23日,江苏电台社会新闻节目,采用了我写的《家庭节约奖》一稿。在采写这篇稿件时,村干部当时只对我说,老党员夏候奎如何省吃俭用,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了使稿件做到真实、准确,我冒着大雨,去了夏候奎的家。回来时我差一点跃进路边的水沟里。采访结束,我一气呵成,写出了夏  相似文献   

8.
心声     
我没想到这辈子要搞新闻,因为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专业。1993年3月,却自投罗网进了县委报道组。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新闻杂志就是《中国记者》。回忆初次写稿,难就难在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是《中国记者》告诉我“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我一口气跑了十个乡镇,写出了几篇反映农村经济的报道。几篇  相似文献   

9.
1949年春天,《河北日报》刚出农村移位到城市不久,编辑部就派我到保定发电厂采访,要我写一篇在旧社会里事业心已经僵冷的人们,一旦接触到新社会的温暖,这种热情很快地复苏起来,积极恢复发展生产的通讯。然而内于我长期搞农村报道,对党的城市工作的方针政策不熟悉,缺乏企业管理的各种知识,真是有“冷手抓热馒头”的感觉。因此,采访时提不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开掘不深,写出来的通讯显得肤浅。那时,党的工作重心已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我从总结这一教训中懂得了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头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我开始自费订阅《新闻与写作》,三年来,我经常业余时间到附近的村组、学校、工厂捕捉新闻信息,遇到有新闻价值的就写出来。 1989年冬天,我听说本村有一青年原来一直靠赌博为生,现在改掉了赌博恶习,在家养起了蝎子,并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我便去采访了他,当晚我写了一篇题为《赌博不是致富路,一年欠债  相似文献   

11.
真诚劳动化作夕阳红在我满60岁的1989年,我从光明日报新闻研究所第二所长的职位下岗,1992年年初到《中华英才》做编辑工作,以后又采访写作,直到现在。我主动写稿,第一篇是写作曲家谷建芬。我是听了她的曲子,近乎一种狂热,非写不可。那是1994年秋,中...  相似文献   

12.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13.
一篇稿件的形成,从采访到报道出来,不仅要经过作者留心去发现,用心去思考,精心去提炼,还需要用自己的新闻敏感和独特的思维,较好的角度和丰富的内容去组合、去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一篇稿件写得既鲜活又有分量。  相似文献   

14.
黄晖 《军事记者》2009,(2):68-68
新闻,这个字眼,我对它倾入了太多的感情。 1999年底,踏着初冬的白雪,我入伍来到东北。新兵连的时候,指导员找到我们几个高中毕业的新战士,要求我们给旅里写广播稿。晚上正逢全连组织看电影,那几个战友都去了,就我留在连队写稿。指导员找到我说:“小黄,你怎么不去看电影啊?”我说:“我想到了一个好稿子,还没有写完呢!”指导员说:“你到连部来当文书吧。”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三年三月一天上午,早上九点来钟,我到开罗《消息报》一位副主编的办公室去,想同他谈谈有关《消息报》接收新华社新闻稿的问题。敲门进去,见他正忙着伏在桌上写东西。寒喧几句以后,我问道,“你正忙着哪?”他微笑着回答说:“是的,我在写一篇刚在新德里结束的不结盟首脑会议的稿子。两个小时以前我才从新德里飞回开罗。”原来他出差采访去了,连家也没回,顾不上休息,就忙着写稿。我当然不便打扰,只好约时间另  相似文献   

16.
笔为谁而握?     
一九四九年南下的时候,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育了选择.干什么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自己暗暗决定:"到南方干记者工作去!"到了武汉以后,组织上果然把我分配到广播电台工作去了.为什么我选择记者工作呢?理由有两条:第一,我爱好写作;笫二,记者容易出名.记者生活开始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出去采访要有人带着,怎样写消息、通讯,一窍不通.第一篇难产的稿子终于写出来了.可是整篇文章千孔百疮,错字、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不会点,句子不通更不用说了.可是  相似文献   

17.
去年5月,报社组织离休干部去西安、延安旅游,回京之前,我们抽了七八天时间到西安附近几个县的农村去看看,回来写了《在“转化”中看多数》这篇稿子,本来,我们没有采访任务,也没打算写什么,只是长期做农村宣  相似文献   

18.
初搞报道时,往往凭道听途说写稿,不深入采访就草草成篇。因事情没感动自己,文章就是写出来,也不会感动别人。结果稿于发出去不少,就是不见报。产一次我写了一篇小故事,自以为是“大作”,保准一碰就响。可让老新闻干事一看,说太子巴了。我不信这个邪,就投向报社。编辑回信说:文字基础还可以,但没真情,不能发。又一次,我耳闻目睹了~件事,感到很有意思,便写了一篇稿,老干事看了说,真实但不见真情,不可能采用。结果真的石沉大海。那么,怎样才算有真情呢?我在思索寻觅。一天,下连采访,得知战士姚宏亮因见义勇为而受伤住院…  相似文献   

19.
日前接到老同事贸俊文的来信.让我为他的新闻作品选集写一篇序。说‘老同事”,是就我和他交往的年头而言的。在我的印象中.贺俊文还是个稳重的中年人的形象。再一想,我已经是“过七望八”之人.贺俊文自然也是年过花甲了。对往昔的一些回忆,至今犹如昨日,那就真人真事、实话实说吧。我最早知道贺俊文的姓名、看到他写的稿件.是在1982年。当时,他是中央台陕西记者站的记者。他和四川记者站的记者康庆良沿着从西安到成都的古蜀道采访,写了十几篇游记。我们得到启发,后来又组织有关几个省的记者站.派人到三国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0.
我是部队的一名业余报道员,日常生活面窄报道范围小,而且军政训练紧张、时间少,开始,对搞新闻报道也不摸门。一九八三年我初学写稿时,只凑数量不讲质量,半年时间就写了八十多篇,而且一下笔就是三两千字。结果,稿件发出全如‘石沉大海’。一九八三年七月,我们连队一名班长带兵很有‘道道’,连续三年带出三个先进班,十五名优秀瞄准手。我了解到这件事后,上午去采访,下午就动笔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长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