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行霈先生治学,博采众长,独辟蹊径,致力于学术的代际传承和文明的国际传播,用力领域涉及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国学研究、为师之道、诗文书法创作.本文论述其中国文学研究部分的方法及成就:即诗歌艺术研究的纵横贯通:关于陶渊明的文献考辨与跨学科研究;以文学为本位的、多侧面透视与立体阐述的文学史研究,以及"三古七段双视角"的文学史分期主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以朝代次序编写的历时性通史与从文体角度书写的分体文学史是最常见的形式。相对目前流行的历时性通史,分体文学史内容集中,更接近回归文学本位,使专业学习者更易于把握文学的"文学性",也更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并且在以社会文化视角解读文本方面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唐诗研究是闻一多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史料的考订整理和作家作品的综合研究两个层面上均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绩。本文以《唐诗杂论》为对象,主要分析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方法论视角和内容特征,认为:闻一多的唐代诗人的研究,主要从诗人的文化人格结构特征切入以把握诗歌风格;以直觉而鲜明的文学史意识将诗人诗作放归文学史历程中,论定其文学史中关键性地位;并从更广闭的文化学视角展示出了一幅诗唐文化的图景。  相似文献   

4.
皮尔士提出的语篇象似性概念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音韵、字形和修辞三个层面的象似性解读中国古典诗歌,能更好地揭示古典诗歌独特的魅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5.12”地震诗潮是文学史上少见的诗歌现象,它的出现不但使诗坛再度活跃,而且开阔了诗歌新的意象天地;从创作者的身份、传播方式以及创作方式来审视,地震诗歌都具有一种“草根性”;这种集体创作与集体式的抒情,更是继二十世纪以来诗歌精神的皈依与再度高扬。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到来之前,妨碍研究者和自学者真正走向“中国现代文学世界”的众多因素中,政治浪潮的起伏、时代条件的限制、研究视角的单一、批评标准的僵化,可说是主要的。以“新民主主义论”的文学史观和理论体系去编写文学史,使文学史和革命史相去无几,大同小异,缺乏文学史自身的特点,也就很难具有创造性。对待文学史上的作家,主要以  相似文献   

7.
邵洵美的新诗创作深受波德莱尔、魏尔伦和乔治.莫尔等人的影响,诗歌风格带有明显的象征诗派死亡、阴郁、颓废和放荡的基调,致使邵洵美的名字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的文学史书写之外。新时期以来,文学史的建构是以文学性和审美性作为视野的。邵洵美诗歌颓废的诗美特征及独特的诗体建设,使他有理由成为新诗建设中颓废诗派的代表,邵洵美也应成为一个被书写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一种写史"范式",影响且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夏志清从文学性、人性和道德情感的角度评判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式,与大陆以"革命斗争"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灵魂"等关注视角迥然不同。对言词、字句和文字本身细腻的关注是文学史编写文学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基本立足点。就此而言,夏著的典范意义对当前文学史编写如何走出困境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李白在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他以天才的创造力极大地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由于他继往开来的作用,使我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源远流长的浪漫主义传统。李白以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扫清六朝浮靡诗风,完成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伟业,为唐诗繁荣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唐诗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水平,开创了以他和杜甫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诗歌,以突破闭锁态势的开放性发展机制,对中国诗歌的传统进行自觉地断裂性选择,使诗歌在认同和对接中发展新诗的表现艺术;试图梳理这一时期对西方诗歌的借鉴与归化,重新认识现代诗歌的建构方式,树立诗歌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煤矿诗歌作为工业文学的一部分,在当代文学史中有其存在语境及独特性。这一类型的诗歌在整体的文学史教学中应侧重分析时代文化语境、诗人的个人身份、创作心理等,以深化学生对文学史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史料的搜集、分析能力,以反思煤矿诗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学史的视角对美国表演诗歌及其美学特征进行梳理。本文认为,美国现代表演诗歌源自19世纪诗歌朗诵之风,20世纪的表演诗歌经历了从集体方言到个体方言的转变,并促成了诗歌文本结构与形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诗歌,以突破闭锁态势的开放性发展机制,对中国诗歌的传统进行自觉地断裂性选择,使诗歌在认同和对接中发展新诗的表现艺术;试图梳理这一时期对西方诗歌的借鉴与归化,重新认识现代诗歌的建构方式,树立诗歌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15.
熊皓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294+306-294,306
从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重新审视诗歌的不可译性,意象再造是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海子主要的诗歌为文本,分析了海子诗歌的抒情特质、乡土色彩与先锋意识和神性意味等艺术特征;还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海子诗歌的语言特征,认为海子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人”,其诗歌空间在当今诗坛中呈现出广阔的背景和深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海子主要的诗歌为文本,分析了海子诗歌的抒情特质、乡土色彩与先锋意识和神性意味等艺术特征;还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海子诗歌的语言特征,认为海子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人",其诗歌空间在当今诗坛中呈现出广阔的背景和深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以现代中国诗歌翻译历史为背景,描述浙籍诗人诗歌翻译实践的地缘倾向,观察地缘文化对这个群体的诗歌翻译的影响,分析他们的翻译实践和创作对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意义,重新评价了该群体诗歌翻译的特点以及在新文学史上的客观地位。  相似文献   

19.
陈衡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有贡献的女作家,她以超前的思维和敏锐的视角,积极主动投身于新文学大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进入女作家之林的第一人。她的诗歌创作流露了先驱者初创时奋斗的艰辛与历史的痕迹,使读者感悟到了"五四"青年奋发图强而又矛盾困惑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与考察了二十年代重要文学史著中的新诗论。二十年代文学史著在关于新诗的评价上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侧重从诗歌艺术形式来关注新诗,关注新诗体式;二是以客观呈现,理性分析的态度来评价新诗,具有史的价值;三是以中国文学史为视野来看待新诗,赋予新诗合法性。但也存在缺乏全面整体系统分析,未揭示出内在规律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