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人们不断地运用它的观念与方法研究文学现象,但对文学理论自身的认识,却不够完全、深入。要准确把握文学理论基本形态,形成理论自觉,应该从文学理论话语方式构成的两个基本点入手,了解它言说什么,如何言说,进而深入到文学理论研究对象、文学理论自身品质、文学理论:髟态构成方式以及人们对文学理论形态形成的认识等方面,才能获得相对完整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对文学理论形态的认识必然转化为对文学理论本体的自觉。  相似文献   

2.
正"通感"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术语最早由钱钟书先生提出来,后来被一些修辞学家定为一种辞格,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它是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互为转移、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举例:"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王逸《楚辞章句序》的文学批评实践与童庆炳先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教程》建构的文学理论体系所依据的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要素”进行比较,透视出产生于不同时空的艾氏的文学理论与王氏的批评实践在构成文学活动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这四个方面存在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4.
党圣元先生根据拙文《“文本的悬置”: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指认笔者是“反本质主义论者”,“本质的悬置”说是“反本质主义论”的首要特征。笔者不认同党圣元先生。“本质的悬置”并不具有反本主义的内涵,其初衷是希望论争的双方能携手为文学理论体系的更新与建构做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由于在对科学和科学性的实质的理解上存在问题,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18、19世纪实证科学的求真尚实规范理解为所谓的科学精神。文学理论之所以是科学并不仅仅在于它具有求真性、客观性、逻辑抽象性,而更在于它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实质。文学理论这一学科与现代科学、西方理性主义文化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在今天讨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必须正视科学自身兼具有效性和有限性的事实。必须警惕欧美现代性、人文性的文化陷阱。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重建中国文论话语,重写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文艺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葛兆光先生关于思想史写法的讨论,可为重写文学批评史提供启示。罗宗强先生关于"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亦可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和重写文学批评史提供借鉴。重写文学批评史和重建中国文学理论,应重视新材料之采集和研究,作者以为:今日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其可作为研究之新材料,并足以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的,是学者不曾重视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资料和边省地方文献中的文论材料。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更值得重视的是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作品中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入手,辨析了作文分析与作品评论的异同,指出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辛弃疾词四首》一文是运用文学理论解析文学作品。应属于事理性说明文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是一部什么书?现已出版的有关研究论著,大都认为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近年来,随着文章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不少研究者提出了异议.王运熙先生说:"人们一提起《文心雕龙》,总认为它是我国最有系统的一部文学理论书籍,其性质相当今天的文学概论那样……但从刘勰写作此书的宗旨来看,从全书的结构安排和重点来看,则应当说它是一部写作指导或文章作法,而不是文学概论一类的书."(《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贺绥世先生说:"《文心雕龙》研究的不是单一的文学理论,而主要是文章学."(《写作》1983年第二期)我们认为这是切合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情况,也是符合该书实际内容的.因为《文心雕龙》的研究对象虽包括诗、赋、乐府等文学作品,但大部分还是论、说、书、记等常用文章;所论的内容虽涉及不少的文学理论问题,但基本上与今天的文章学观点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应该全面地、历史地研究《文心雕龙》,还它以本来的面目:一部文章学概论.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内容之一,是考察以教材为载体的文学理论讲述。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最具有代表性。《文学理论教程》作为审美文论思潮的产物,以崭新的理论命名,富于创造性的体例框架以及对于中西方文论大胆借鉴和积极吸纳的姿态等,完成了对新时期之初文学理论讲述模式的超越,实现了文学理论知识讲述的现代性转型。问题与局限主要体现在: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体例的过度追求,抑制了对自身科学性的要求;名词术语的密集使用增加了教材的费解程度;个别语病降低了人们的阅读美感。  相似文献   

10.
"文学理论"教学陷入难堪的境地,要改变这种困局需要从根本上革新教学理念,使文学理论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人的培养这个关键点上来。"文学理论"作为人文学科,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全面地塑造人。既然是塑造人,就必须追求一种理想,具体表现在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和艺术理想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董学文、金永兵等著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一书是近年来一部总结和反思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力作,它以科学的精神探究文学理论的发展,以科学的理念探究文学理论当代形态的逻辑,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文革时期的文学理论受到前苏联文学理论的严重影响,在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发展成自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几个关键词语能够反映这种影响、发展及其体系特征。它彻底、纯净,具有极强的现实控制能力,它在把文学和艺术当作政治的工具的同时,使自己也成了政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超文本理念与现代文学理论的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文本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以自身超链接、多向和非线性的特性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和理念。依据改变阅读理论的三个重要因素"作者之死"、意义的不确定性、文本的片断化对超文本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超文本理论并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文学理论,相反,它的雏形早已显现在传统的文学理论中。  相似文献   

14.
李衍柱先生的《经典文本与文艺学范畴研究》一书是钱中文、重庆炳两位先生主编的“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本专著既是作者对20年来从事文学理论研究既有成果的扩展、深化和总结,更是新世纪作者对文艺理论进行新的探索的理论风  相似文献   

15.
《文学理论学导论》“论”与“史”结合地拿文学理论说事,使得这部著作具有着扎实的理论丰富性。它意在为文学理论这个学科定性、立″法″,即通过体系性地论证文学理论应该是怎样一门科学这样一个大问题,来实现其为文学理论这门重要的社会人文学科疏浚航道并清淤去垢的整体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16.
1《文学概论讲义》(以下简称《讲义》)是老舍先生一九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在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时为学生编写的文学理论教材。它是一位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的作家在文学理论领域里广泛探求,深入钻研的智慧结晶,是一部富有创见、不落前人窠臼的理论力作。首先从批评方法看是独树一帜。在《讲义》中,他对中国传统论文方法作尖锐批评:“中国人因为有这么长远的历史,最富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加以传统的思想势力很大,也最  相似文献   

17.
自性研究缺失、相对主义与个人主义偏执,是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理论建设当中所存在的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所谓文学理论的自性,指的是文学理论独特的规定性或自身的构成性。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一直对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很少给予应有的关注,由此造成了文学理论的批评化与文学理论的知识性异化,文学理论研究的学院化与文学理论的知识性空疏化,文学理论的批判性、乌托邦性偏重与文学理论的失效。而以反本质主义为标榜的相对主义偏执,则有将文学理论建设导向虚无主义、唯事实主义、无为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性的全面展开,知识分化已然侵入到了学科的内部。这种现代性的知识分化在有效地组织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同时,也导致了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危机。不妨说,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与现代性的知识生产体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悖反。此一现代性的吊诡较为明显的表现在,文学理论研究者难以获取有效的"知识"以成为"文学理论家"。这种境况之下,19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危机总是此起彼伏,而应对它的重建虽然已经展开二十余年,却也难以奏一时之效。然而,在追问什么是好文学理论的同时,以"接着说"的方式来重建现代性语境下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合法性,就有可能开启一种新的希望。因此,值得学界投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艺术终结"论似乎将文学和文学教学送上了一条不归路,然而文学从未消失于人类视野,相反,它以越发突出的人性关注而趋近文学自身。文艺学学科的合法性一向遭受质疑,文学理论教学也一度遭遇困境。但学科定位的模糊、教学目标的游移、内容体系的体大精深都不是"文学终结"的依据。立足文学理论教学实践,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是文学理论走出教学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一、从课程性质、学生现状、培养目标的联系中确定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文学理论是高等学校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和必修课。文学理论是一定阶级的文学观点和美学理想的理论形态,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具体表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征。我们讲授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严格的科学性和革命的战斗性,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文学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可以使我们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薰陶和科学方法论的训练。以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