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从民俗文化的视域出发,基于节日整体依存的载体(文化生态)、节日内容的表现客体(节日习俗)、节日活动的行为主体(民俗大众)和节日运作的组织介体(各社会机构)四个维度构建了节日民俗系统,深入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生存困境的根源.同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构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系统,分别从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识别系统与实体系统出发,根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体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2.
关昕 《文化遗产》2016,(1):15-22
国家权力的介入和规划是当代传统节日发展的重要表征。关注传统节俗内涵与主流价值观的融合,加强道德化的诠释,凸显社会公共性和民族主义的理念,是政府主导型节日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政府的节日治理透过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并部分通过局部的运动式动员,促成了传统节日文化在地方社会的再生产。这种"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各地节俗内容的同质化。在节日活动的组织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3.
任何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符号,而节日文化则是各国民族文化中的代表性、标志性符号。中国也好,外国也罢,不同的节日都是其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情结和民族伦理的一个浓缩。中国的节日文化丰富而悠久,一个个传统节日首先是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民俗文化的视域出发,基于节日整体依存的载体(文化生态)、节日内容的表现客体(节日习俗)、节日活动的行为主体(民俗大众)和节日运作的组织介体(各社会机构)四个维度构建了节日民俗系统,深入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生存困境的根源。同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构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系统,分别从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识别系统与实体系统出发,根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体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5.
何彬 《文化遗产》2008,(1):71-79
本文例举海外节日文化的两类事例,从不同角度阐述节日民俗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第一部分以海外华侨华人的事例,论述传统年节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联,民族传统节日、传统节日食物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向心力的关联;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日本传统节日今昔变迁的事例①,阐述传统节日习俗蕴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作者认为,传统的节日习俗行为和与之相配套的节日食物具有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无可替代的、巨大的潜在型教育功能。笔者欲通过两类海外事例的阐述和分析,指出传统的文化习俗的教育机能与民俗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以及民俗学者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6.
2008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首年。传统节日法定化,代表政府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传统节日放假让人们有更充足的时间享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传统节日怎么过?节庆活动行为方式有何规律?节日的公共性和社会价值体现在哪里?节日文化遗产具有怎样的特点?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予以保护?诸如此类的问题,民俗学者、文化工作者以及公共文化空间的执行者——博物馆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12)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近两年来在节日期间投放的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借鉴霍尔和罗兰·巴特等在表征研究中的基本观念,在微观的文本分析中融入行业现状与社会背景,从广告目标、主题、创意表现方式和符号及其运用方式四个方面剖析当下公益广告对节日文化的表征路径,着力勾勒近两年相关广告的变化,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力求提升公益性节日广告的专业性和沟通力,摆脱与节日文化简化对应的层次,以及在广告观念及实践中谋求不变与变化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文化积淀深厚.但是,近年来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越来越被人遗忘.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经济生活的改善、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传统教育的缺失以及西方节日本身的一些优势等方面论述了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西方节日应持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9.
朱志刚 《文化遗产》2013,(4):124-130
本文围绕一份账簿对九阡水族的传统节日和礼物交换进行讨论和研究,解释和揭示了九阡水族社会内部和外部其实存在着若干个"节日圈",而这种"节日圈"的功能主要在于,通过传统节日中的人情往来和礼物交换,有效地构建了九阡水族地方社会关系网络,积极促进了九阡水族地方社会结构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张芬芳  黄晓慧 《新闻界》2007,(4):56-57,65
本文分别选取中央与地方两份典型报纸,试图通过对传统节日期间相关报道的内容统计分析,探讨报纸在传承节日文化中应起到的作用,从而更为清晰地认知报纸媒介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与责任定位,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重视并建立节日文化体系,最终使节日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袁玮 《今传媒》2016,(12):86-88
中华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统媒体、国家法定节日的活动传播来实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全新的传播方式为受众提供丰富、快捷的服务;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媒介组合的传播趋势大大提升了传播效果,将极大推动传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彦泽  赵华 《新闻世界》2011,(6):272-273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的西方节日在我国迅速发展流行,而我国传统节日却遭到国人的冷落。本文分析了传统节日淡化和西方节日流行的原因,指出传统节日应当如何与"洋节"相博弈,并对两者的博弈制衡提出一些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13.
钱梦洁 《新闻世界》2011,(9):272-273
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来探析消费社会中大众传媒对传统节目文化产生的影响,并以电视这个媒介手段为例分析节日文化内涵嬗变的原因和节日的电视化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应用传统节日传播国家形象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节日传播的广泛性,强调应用节日文化的软性传播方式来进行国家良好形象构建,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注重国家意志的宏观把握,引导媒介传播内容,加强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的正确认知与自觉传播,加强传统节日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发展,突出传统节日的地域性,展现国家多元、包容形象,以及注重软传播方式的沟通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社会性时间,在以农为本的社会状态下,中国传统节日是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并进而通过崇宗敬祖与神灵崇拜等精神内涵而被建构为一种非日常的神圣性时间。但今天,随着中国日渐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传统节日的这种节点与坐标功能逐渐消逝,传统节日内涵与神圣性也日渐失去。因此,要想传统节日在今天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重建节日在现代民众时间生活中的节点与坐标作用,如实行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实行地区性的弹性节假日制度等。同时,还应重塑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以重建这一时间制度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6.
崔莉萍 《新闻大学》2012,(4):98-103
本研究旨在探讨当前节日传播建构的文化空间议题。文章概括分析了传统节日在当下的传播状态,并比较了西方节日在国内的传播现状,从节日文化空间建构的四个维度: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展开,逐步探讨了当前传统节日传播的发展变化及呈现原因。文章最后并关注了节日传播的公共性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优秀思想,指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具有调节个人心理与社会情绪的功能,应对其加以继承和创新,使之成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资源。文章探讨了保护、开发和运用传统节日的途径,提出倡导传统节日的关键在于进行现代性的转换,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行政推动、市场运作、专业参与、媒体造势、旅游承载等五个角度,提出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打造广东省节日文化品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理解民俗展现和节日仪式传播意义,就是在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的"想象的共同体",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建构中重新发掘现代性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的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19.
林慧 《文化遗产》2017,(2):50-54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当代,传统节日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中,在社会、经济、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正在发生巨大的变迁。原本是我们生活世界一部分的传统节日,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如何让传统节日真正返回人们的日常生活,让节日回归其本来的意义,这在当下尤为重要。保护节日遗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生活在传统中,让传统的文化精神扎根于现代民众的心里,让传统成为当下生活、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当代具有生命力的节日传统,都是与民众生活相融合,在生活实践中得以传承。生活在传统中,并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而首先是对传统的自觉认同。其次是指在保持节日内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重塑。在传统中生活,既是对自身文明传统不断确认、自我认定的一个过程,也是节日文化遗产进行现代性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当前,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商品拜物教"、消费主义、原子主义及世俗文化的不断冲击,节日文化的深度感缺失、历史感浅薄及"光晕效应"弱化,导致节日文化在深度、厚度及广度上出现全面危机。在危机下,节日文化真实性存疑、意义淡薄、复制品流行及文化主体失落等危害随之出现,这给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带来了诸多桎梏。要解决和消除传统节日的现代性危机及其带来的危害,则需回到节日文化和节日主体生存生活的日常生活,在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一个富含意蕴的生活世界,才能消除节日文化与人之间的距离感、重估节日复制品在文化现代性转换中的地位和作用、重建节日文化的真实性和价值性、重塑节日文化主体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