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高中语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底蕴,还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好的转变。语文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高中语文教育进行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铸造起学生美好的心灵感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基于此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多向性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底蕴,还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好的转变.语文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高中语文教育进行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铸造起学生美好的心灵感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基于此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多向性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作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阐述了文学的美、语文的魅力。现代生活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迅猛突变使人们盲目追求,躁动不安,心无所寄,生活茫然。而语文是一个情感纯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它是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优美的汉语音韵,博大的处世博学令孩子们遐想于字里行间,放眼于无限的精彩奇妙的大千世界,进入至真至美的心灵天地。  相似文献   

4.
周虹 《考试》2009,(3):44-45
绿色语文的核心是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以教师高尚的人格为动力,以自然性、和谐性和人性化为主要内涵。它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摒弃了“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然、和谐、平等和人性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去学习,轻松地去认知,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万物生命的绿色让人赞叹上帝的伟大,语文教学的绿色则让人敬畏文明的博大与精深。  相似文献   

5.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恰当使用肢体语言,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使教师魅力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眼神成为心灵之使、让表情成为互通之路、让体态深入学生之心。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的体态语要“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6.
语文最显著的特征是诗意,是一种诗意的追求与心灵的唤醒。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人为中心,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让人文之花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静静绽放。  相似文献   

7.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语文从浩渺的远古走来,传承文明,生生不息。漫游其中的人们感受浪漫,为之陶醉。可是,语文的魅力却一点点被一些非语文的东西抹去,让人遗憾,让人心痛。痛定思痛,就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真实与浪漫的语文世界里徐徐穿行,寻回语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学习》2009,(7):28-30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语文从浩渺的远古走来,传承文明,生生不息。漫游其中的人们感受浪漫,为之陶醉。可是,语文的魅力却一点点被一些“非语文”的东西抹去,让人遗憾,让人心痛。痛定思痛,就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真实与浪漫的语文世界里徐徐穿行,寻回语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饶袭龙 《新疆教育》2012,(9):140-141
初中语文新课程到底应该怎么教,是基础教育阶段永远探讨的一个话题,这主要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侧重工具性,教师往往容易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如果盲目追求人文性,很多教师则会花费大量精力专注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而缺乏对文本的有效阐释和挖掘。语文教学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在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又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还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语文课堂呈现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0.
语文最显著的特征是诗意,是一种诗意的追求与心灵的唤醒。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人为中心,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让人文之花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静静绽放。  相似文献   

11.
语文多媒体课件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信息传输量大、速度快,传统教学媒体无法与之相比。中国的"语文"在文字造型、语言表达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塑造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多媒体的使用不能过分追求外观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我们要牢记语文教学媒体的本质——"媒介",它仅仅是载体或工具。  相似文献   

12.
学习是灯     
学习是灯。可以照亮我们的心情。正是因为心的狭隘,一小片阴霾(mai)就可以遮蔽心空,让灰黯郁闷弥漫不散。而学习——对心灵疆土不断的开垦和拓展。让我们的心变得博大、宽容和坚强。一个爱学习的人,必定是一个乐观的人。  相似文献   

13.
阅读和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阅读是人们的心灵之舞,是用另一只眼睛看世界,理应让人愉悦;习作是人的另一张会说话的嘴巴,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有人将阅读称为"悦读",还阅读的本来面目,而习作又何妨改成"喜作",还习作的本色本香呢?让习作成为"喜作",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一、将语文课堂磨得光光亮亮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才会对作文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14.
彭银兰 《成才之路》2011,(36):34-34
在语文考试中,曾经有这样的一道题:“语文是一。”回答对语文的品味题的答案是: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这些美的体验应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高中新课程标准已经出台,面对着语文本源之美不断流失的现象,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求本溯源,让语文之美冲破各种“应试化”、“标准化”的束缚。以它的本来面目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出现在学生们面前。  相似文献   

16.
语文世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语文课堂应是美的旅程,因为它是最生动、最活泼,也是最富有诗意的。可事实上,我们的语文课堂改来改去,语文的特点似乎越来越淡,无从发现语文的魅力,更无从体现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独特之美,不能让人陶醉其中,感受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我认为语文之魅力就在于其“美”,不美的语文,不美的语文课堂,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喜欢,不会让人着迷。不能让人喜欢,不能让人着迷和陶醉的语文课常必将永远不会让人心灵震颤,也不可能提高语文成绩,更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要刊要点     
《教育》2012,(28):8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才有生命《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8期刊登马丽文章指出,语文学习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语文学科是最容易学习的,语文课是最生动有趣的,这才应该是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可是,我们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自觉地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如何还原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一段精彩的生命律动,这是课程改革中语文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高中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学者提出  相似文献   

18.
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提出"心根语文"的概念。"心根"在此限指"人的心灵之根",它是人出生后接触世界经验积累所形成的最本源的心灵根基,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精神之源。语文是个体间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赖以代代相传的载体,这就决定了它成为"流淌在人的精  相似文献   

19.
"万物起于生命,而人却达于精神",追求教师的精神建构,是心灵关怀的理想追求;以心育心的引领策略,是心灵关怀的力量源泉。一、教师管理:在精神引领中存储心灵能量"物洗则洁,心洗则清",洗涤心灵能让人获得一种战胜自我的欣喜。我校坚持以精神引领洗涤教师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高中新课程标出台之际,在语文的美不断流失的时候,我们更有必要对今天的语文和明天的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从而还语文以本来面目,要让语文华丽转身之后回归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