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学校文化是在学校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潜在课程的一个重要教育因素,对师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什么是学校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客观存在于我们周围,真实地影响着我们学校的教育活动。所以,我们简单地将学校文化理解为一所学校特有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或者更具体地理解为一种  相似文献   

2.
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悄然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也为今天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提升学校办学的积淀,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提出了"热爱生活,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教育和生活的关联是一个关乎教育观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实践的问题。我们对教育与生活关联的中心理解是:学校教育是生活。以此核心理念为指导,我们进行了系列化的教育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3.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师生学校生活,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并建构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赋予学校生活以意义的过程。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在文化中生存是每个师生必然的生存境遇和方式。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活者,而后才是工  相似文献   

4.
孙岩梅 《河南教育》2009,(12):19-19
理解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新型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股新风。一所学校,一旦将具有校本特征的“理解教育”作为一种强势文化来塑造,使学校文化带有深深的理解特征与个性痕迹,就可以说形成了“理解型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5.
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哲学和教育人学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敞开了一片明亮的视野.本文借鉴生命哲学和教育人学的思想理论,提出学校精神文化重建的价值转向和路径.我国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调整文化观的价值转向,使之建立在生命哲学的基础和教育人学的视界,立足师生生活,在生命体验中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并建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6.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师生学校生活,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并建构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赋予学校生活以意义的过程。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在文化中生存是每个师生必然的生存境遇和方式。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活者,而后才是工作者和学习者。这是建构学校精神文化对师生最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形态。理解教育理论针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学校文化,提倡建设理解性学校文化:坚持有利于实现师生生命可能性的价值取向,努力消除误解增进理解,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宋运来 《江苏教育》2013,(11):59-59
每一所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都想拥有一个好的教育品牌,以此博得社会的好评,更好地拓展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学校教育品牌是学校特色、学校文化、学校传统以及学校品味的集中体现,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积淀。学校品牌首先是一种识别符号,并且得到公众认可、理解和支持,成为一种文化载体,进而形成一种无形资产,有利于学校形成竞争优势,树立学校形象,吸引优秀人才,也能给学校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并形成品牌效应。优秀的学校倾力塑造自己的品牌,他们以创造自己的品牌而获得极大的办学效益。这就是品牌的价值,品牌的力量,品牌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我们必须建造这样一幢建筑,它的每个细节都应当在心灵科学上和其他方面找到出处。"然而在现实的校园里,有多少孩子的心灵能够在建筑的细节上找到出处呢?学校建筑是人们为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而兴建的教育活动场所,同时它作为载体还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思想与价值观念、经济与文化面貌等的具体体现者。本刊现推出"建筑"栏目,从跨学科的视角,洞悉和解读不同学校建筑空间所蕴涵的教育意蕴与文化意义,在"赋予建筑教育的深度,彰显学校文化的魅力"的使命下,为读者认识和理解学校建筑提供科学参考。栏目特邀浙江大学学校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邵兴江博士主持,他长期致力于学校建筑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在学校建筑文化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学术积累。  相似文献   

10.
学校建筑是教育的场所,是师生学习与交流的空间,学校所建构的景观环境,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文化性。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曾经诙谐地道出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建造了大楼,大楼也塑造了我们。学校建筑文化的影响力量是不容忽视的。部分学校领导对学校建筑所建构的教育环境缺乏一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校教育面临现代性伦理问题,即学校是为个人自由而教育,还是为社会团结而教育的道德两难困境。了解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论学校教育中的文化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什么样的视野来观照教育的问题和本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文化学的视野实现了一个方法论的飞跃,使我们可以从人的实存状态来理解教育,[透视教育与人类的联系,把握教育在人类生存中的意义,并超越表象文化深及教育的观念文化,进而更深刻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实现对教育的内在批判,同时在实践上真正确立学校教育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学校文化,就是一个学校当中,隐藏于制度、管理、物质存在和校园生活方式背后的文化元素,就是一个学校教师身上的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就是周围师生身上的素质修养和生活状态.学校文化不是一种显见的教育要素,但它蕴藏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校的教育活动,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及其学校生活样式方面也发挥作用.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是最能体现文化价值的地方,文化理应成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一所学校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具体的学校及教师的行为离教育问题最近,因而在学校本身层面上思考、解决教育问题也更直接、更明确.学校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探究如何更高效地解决教育问题,而学校的教育有效性往往表现为一种文化特征.学校教育之有效,在于其文化之利,学校教育之不力,亦在于其文化之弊.因而,学校改革应该把文化重建作为增强自己教育力量的根本途径.学校改革中的文化重建本质上是一个解放学校自身发现并解决教育问题的潜力和创造力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学校是教育系统的基本单元,办好教育必须关注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内涵发展。通俗地讲,学校的内涵发展一般是指在学校规模已经具备、办学条件基本完善、教学管理基本规范的基础上,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方式,主要表现在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发展规划和共同愿景、师生核心价值观、学校文化品位、有效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长期的办学思想和师生行为的积淀与升华。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在开展理解教育研究的进程中,营造一种"宽容理解、和谐发展"的校园人文环境,努力构建积极的人际文化、管理文化和学习文化,引导学校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走向相互理解,感受学校生活的美好,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学校文化与学校教育同质相关。尤其在当今,人类正置身于多元文化激烈撞击的复杂环境,任何一种理性的学校教育观念,都不单单是对教育的认识,也是对学校文化新生命的探究。学校文化的冲突、变迁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学校文化的现代化呼唤"素质本位"的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8.
学校精神是学校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学校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对于凸现和稳定一所学校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塑造学校精神是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孙卫卫  蒋荣 《林区教学》2008,(5):152-154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对学校体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文化价值、教育内容和素材是进行体育文化教育的资源。在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将不可回避地要面对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化,要充分利用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和北京奥运会的教育功能,促进与发展中国的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校长、教师和学生所有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也是学校软实力重要的指标,一所新的学校,其文化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应在学校核心理念引领下,逐步培育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靠全体师生共同持久精心地培育才能形成发展。一、培育学校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作为学校文化的传承者、引领者和践行者,校长的文化自觉对学校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文化需要精心构建、长期培育,校长要准确地把准学校发展方向,挖掘学校沿革与发展中的文化脉络,重视从其他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