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概念。语文学习情境从内涵来讲,是引发学习者经验重构的契机或条件;从外延来讲,体现为“三重经验”的同构式展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树立“情境范式”的教学理念,改变仅以激发兴趣为目的的单一情境,创设贯穿探究全过程的系列情境;其次要凸显语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以语文知识的“发现—迁移—评价”促进动态的思维发展;再次要构建“多重对话”的学习共同体,包括与语文知识对话的认知性学习共同体以及与他者对话的交往性学习共同体,进而与自我对话促进经验的发展与重构;最后要彰显“语言运用”的学科实践内涵,教学若是离开了情境中的“语言运用”也就悖离了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当以语文学习情境为实践支点,以真正撬动素养导向的语文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2.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下的移动学习设计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人类学对学习的诠释.在人类学看来,实践共同体是知识的载体,个体学习是在实践共同体中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而进行的.因此,“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可为移动学习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在解释情境学习理论及“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下的移动学习设计,可通过高度重视移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移动学习者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及活动,充分挖掘移动学习的“学习型课程”,关注移动学习目标的综合性,为移动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要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移动学习评价等策略,使学习者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共同体中文化的吸收以及自身身份和地位的建立.本文可为移动学习的设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知识网络生成的"学习共同体"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要素的综合运作,依托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知识共享是新型学习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基础,共同体成员只有在相互介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协商、妥协、认同,最终才能确保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语义达成、意义贯通和间隙流动,从而真正实现人的社会化存在。  相似文献   

4.
“对话”即师生互教互学,并在对话、互劫、讨论、交流中不断生成新知识的“学习共同体”的关系。数学课的对话首先基于一定的“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便于鼓励学生将知识进行整合,挖掘出更广更深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情境学习理论与PBL的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海智  丁楠 《教育探索》2007,18(11):118-119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情境互动的产物,强调学习者在参与共同体的活动中建构知识的意义.情境学习理论可以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对它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实践课程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优构学生个体经验、增加其服务社会能力及培育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的情境理性、问题解决能力、实践共同体等观点与社会实践课程的意义旨归不谋而合。由此,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社会实践课程“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重构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与“适应性”的学习目标,重构课程“真实情境”、学习“共同体”以及基于“真实任务情境”的课程评价体系,实施成效尚可,但仍需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对于“实践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莱夫和温格(Lave &Wenger)在《情境认知:合法的边缘参与》中提出的,用以表达一种“基于知识的社会结构”。他们认为,“实践共同体实际意味着在一个活动系统中的参与,参与者共享他们对于该活动的理解,这种理解与他们所进行的行动、该行动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所在共同体的意义有关。”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到情境认知:课程教学观的重要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境认知把学习视为人在自然与社会情境中,通过与他人或共同体进行互动活动,重构人与环境的意义,同时获得对事物和知识的理解的过程,行动认知、具身认知、分布式认知为其主要特征。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是,情境认知下的教学观倡导教学内容的情境性、教学方式的互动建构、学习方式的合作分享、师生关系的实践共同体以及教学评价的全息性。  相似文献   

9.
“优质”的教师培训项目必须是建立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优质”教师培训项目的标准应转向教师的视角,应该按照教师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深度学习”作为考量的标准。从实现路径来看,“优质”教师培训项目应致力于“情境对话”,保证教师对学习情境进行感知与开展对话,通过知识、激发与转化来共同保证“深度学习”。“优质”教师培训项目应保证教师基于学习共同体形成身份感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传统职前教师培养中存在“知识、学生经验、学习情境、应用情境之间的相互割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等问题,提出了以学习共同体为组织形式、以案例教学和示范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体验学习为实践方式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概念理解片面、个体认知过程缺少关注以及内部组织层次受到忽视等问题,文章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即从“共同体”出发,重新阐释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揭示出课堂学习共同体对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以“学习心理学”课程为例,通过对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要素,即教师与学生、认同与协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提出了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对知识性质的多重维度的认识,基于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明确性”、“个人性”和“简单性”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已出现了危机,与之相应的“个体化的”、“去静脉化的”、“抽象化的”和“简单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鉴于此,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在强调知识的建构性、情境性、默会性、社会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展开,并力求在建构性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情境性教学、默会知识与复杂知识的教学等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3.
一、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观:学习共同体的理论背景多学科聚焦于“学习”的研究,不断建构着关于“学习”的新的意义,揭示着学习的社会本质、实践本质、分享本质和默会本质,从而消除将真实生活、社会实践与当前学校情境沟通起来的理论制约,开辟出以学习共同体作为学习组织方式的理论和实践空间。1.从个人的认知建构到知识的社会协商:学习的社会性发源于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观、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引领有关学习的研究从关注以大脑为基础的个体认知领域,逐渐深入到学习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之中,从不同的角度把学习的研究从纯粹心…  相似文献   

14.
刘凤玲 《考试周刊》2011,(3):176-177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活动,是经验;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丽是教师和学生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整合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新的课程理念才引起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刻变革,“情境教学”是教师感悟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15.
王吉平 《考试周刊》2011,(77):184-184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对意义建构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情境学习理论的人类学视角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学视角中,情境学习理论有其本身的特征和核心要素,实践共同体是知识的载体,学习则是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来实现的,整个学习过程则被理解为文化的吸收与融入,最终实现在共同体中身份的转变。根据这一理论,职业教育应该建构情境,以活动为载体来传授知识,在对时间情境的参与中进行学习,而教师则是能力发展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7.
王薇 《陕西教育》2007,(3):38-38
如今的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要“创设情境”。“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确实,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  相似文献   

18.
在E-learning中,学习者不仅注重获取知识,更注重知识在自身乃至其所在组织中的转化。“对外汉语学习可视化教学管理平台”有效利用远程学习交互策略,提供了协作互助的“做中学”环境、合适的实践情境与及时交流、共享氛围浓厚的学习共同体环境、合理的分类归纳工具等,实现了汉语学习者从知识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到认知和反馈的知识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括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都受到了质疑.为了探索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本文尝试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出发,将学习共同体理论应用于大学课堂教学.这种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共同学习愿景,关注认知的分布,关注学习者之间的经验交互,关注社会文化的学习情境,关注知识意义的协商和学习者社会身份的构建.本文在讨论学习共同体概念及主张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学习模式的演变,提出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学习模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本研究对有效拓展大学课堂教学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