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作家喜用笔名,中外皆然;因长期使用某一固定的笔名,最终以笔名名世,而原名却被人们遗忘的现象,在国外也屡见不鲜。高尔基原名是阿历克塞·玛克西姆维奇·彼什柯夫·他取名高尔基(俄文‘痛苦’的意思),是为了不忘自己艰辛的生活历程;马  相似文献   

2.
安·谢·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教育革新家和教育艺术家。从1920—1928年,他在“高尔基工学团”工作,这一时期是他创造性的建立新教育理论的时期。《教育诗篇》就是他以艺术的手法成功的描述了“高尔基工学团”的教育过程,表达集体形成的经过,集体发展的辩证法和集体在教育、改造人的过程中的强大作用。布·考斯捷良尼奇对《教育诗篇》作了长篇的评论,这对研究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有重要参考作用,本刊将连续刊载。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以出色的文学创作反映了俄国无产阶级摧毁旧世界,建设新政权的斗争,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其早期创作主要是揭露社会丑恶,抨击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小市民的自么、保守,歌颂和呼唤推翻旧制度的社会革命。这些作品以散文诗《海燕之歌》、《鹰之歌》为代  相似文献   

4.
海啸虽然夺去了佩特拉·娜姆科娃的至爱和健康,但是夺不去她的美丽、和对生命的责任。捷克名模佩特拉·娜姆科娃因作为2003年《体育画报》泳装专辑的封面女郎而声名鹊起。去年圣诞节次日,当那场席卷印度洋及周边地区的巨大海啸袭来时,她正与男友——英国摄影师西蒙·阿特利在泰国海滨度假。汹涌的海水将他们从别墅冲出,狂涛夹带的各种垃圾碎片将娜姆科娃的骨盆撞碎,而阿特利则消失在茫茫海水之中。一瞬间,最美好的时刻荡然无存两人的泰国之旅原是娜姆科娃为阿特利设计的一个惊喜。那是她最喜爱的地方,可阿特利从未去过。她要让他看看那里的…  相似文献   

5.
《童年》     
(这是一部反映磨难生活的真实之作!) [前苏联]高尔基高尔基(1868-1956)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生于木匠家庭。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1884年,离开故乡,来到喀山。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  相似文献   

6.
1917年高尔基任《新生活报》副主编,他在《新生活报》上开辟专栏,定名为《不时之想》,抒发不同政见,抨击时事。《新生活报》从1917年5月1日到1918年5月29日共刊载高尔基政治杂文八十一篇。尔后,高尔基将八十一篇政治杂文收入两个集子:《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收入高氏杂文三十三篇,1918年在柏林用俄文出版;《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收入高氏杂文四十八篇,1918年出版于彼得堡。1918年以后两书被列为禁书,从未再版。最近重版,在苏联国内引起轰动。  相似文献   

7.
1917年高尔基任《新生活报》副主编,他在《新生活报》上开辟专栏,定名为《不时之想》,抒发不同政见,抨击时事。《新生活报》从1917年5月1日到1918年5月29日共刊载高尔基政治杂文八十一篇。尔后,高尔基将八十一篇政治杂文收入两个集子:《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  相似文献   

8.
智慧·成功     
智慧·成功去小智而大智明。──《庄子·外物》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倾听自然的话。──赫拉克利特智者不冀侥幸以要功。──《燕丹子》不用理智是难生活的。──高尔基在希望与失望的...  相似文献   

9.
由季库申、泽利别尔什坚、罗津布柳姆编辑的苏联《文学遗产》第九十五卷,即《未出版过的高尔基作品》中,首次发表了高尔基的大批来往信件、他的未出版过的被人遗忘了的政论作品、他同记者的谈话以及蹭书上的题词等.这里所译的是在苏联《文学问题》杂志上首次刊载的几封信.  相似文献   

10.
<正> 《诗经·国风》160篇,多为男女之恋歌。这些恋歌,从不同侧面反映青年女子对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她们或大胆地说出青春易逝,希望早日同意中人结合。如《召南·摽有梅》:“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三章之中,由“吉兮”、“今兮”到“谓之”表现女子求偶的急切心情。有的因等情人来会,小伙子暂时未到,于是姑娘产生各种遐想。如《邶风·匏有若叶》“人涉印否,印须我友”。如《王风·丘中有麻》:“彼子嗟,将其来施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情人不  相似文献   

11.
论萨姆金     
高尔基一生的创作篇轶浩繁,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阔,全面评论高尔基的创作乃须大家手笔.本文仅从《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出发,探讨已和浮士德、哈姆雷特等典型并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萨姆金这一形象,以及高尔基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主义,对于市民市侩的鞭挞和批判.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在高尔基整个创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高尔基在他一生的最后十年都在从事这部长篇巨著的创作.小说内容浩繁,规模宏大,人物众多.作品向人们提供了一幅十月革命前四十年俄国  相似文献   

12.
二两种前景 M·高尔基看过了《教育诗篇》第一部手稿后,于1933年底写信给作者说:“依我看,您的诗篇写得很成功…手稿应该出版。”很快这个手稿就同高尔基的《多斯基戈耶夫与其人》在《第十七年》文艺选集上问世了。1934年5月马卡连柯回信感谢高尔基的支持和关怀。信中坦诚地说:“《诗篇》的出版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在信中,马卡连柯还向高尔基提出问题:即第二部写、还是不写?值得不值得写?…并说:我准备的第二部的材料似乎是很丰富的,这是高尔基工学  相似文献   

13.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平邑县文物管理站1984年8月征集到一册近代民族英雄左宝贵书信集。该《书信集》共收有来往信件四十九封,其中除左宝贵写给春山和马占鳌写给他人的信件各一封外,其余四十七封,涉及四十三人,均是当时文武官员、亲朋好友写给左宝贵的。在给左宝贵写信的四十三人中,见于《清史稿·列传》的有叶志超、盛宣怀、宋庆、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伟大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创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作家在他一生的最后几年(1925—1936)一直从事这部小说的创作。《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共四卷。第四卷最后部分未能完成,高尔基就去世了。这部规模宏大的小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作家全部创作生活的总结。《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有一个副标题:《四十年》。这部具有史诗性质的小说正是用鲜明的艺术画面再现了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一九一七年这个历史时期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十月革命前的四十年是充满尖锐矛盾和斗争的年代。这四十年经历了俄国解放运动第二  相似文献   

16.
在苏联革命文学史和世界进步文学史上,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年代,来自社会“底层”的高尔基,在革命导师列宁的亲切关怀下,象革命的海燕那样,迎着暴风雨战斗成长。他从一八九二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到一九三六年写完最后一部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四十多年中,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为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论体育美──读《体育·品德·美》吴翼鉴(九江市教育局)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作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著作等身,但专论体育的文章却不多。最近,读到叶老的《体育·品德·美》一文,拜读以后,深感叶老对体育美见解精辟,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18.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其中以描写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这使得欧·亨利又享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分别收入《白菜与国王》《四百万》《西部之心》《市声》和《滚石》等小说集,其中《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爱的牺牲》《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等名篇,使他获得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誉…  相似文献   

19.
戴·赫·劳伦斯是个颇有多议的作家。本文从三个方面评介了劳伦斯及其作品:1、“不做生活中死人”的小说家,通过对他有关信件的分析研究,指出劳伦斯“拉纳尼姆”主张的荒谬。2、劳伦斯的几部重要代表作。较扼要地分析了《儿子和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3、劳伦断和“血的意识”。意在阐述劳伦斯有关性的观念,指出我们在劳伦斯小说中所领略到的“血的意识”,是建立在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劳伦斯独尊男性的偏见以及赞赏男性性器的心理变态,比弗洛伊德的“里必多”说更玄乎。  相似文献   

20.
德国女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 ,在鲁迅先生主编的《北斗》、《奔流》两份杂志上曾刊登过。鲁迅说 :“在女性的艺术家中 ,震动了世界的现在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一位评论家说过 ,假若说 ,高尔基的《母亲》是把两种最美好的东西———劳动者的母爱和无产阶级的党性结合在一起 ,从而产生了动人心弦的力量的话 ,那么 ,珂勒惠支一生的版画艺术 ,则是塑造了一些处在历史重压下 ,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了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性形象 ,从而在这些形象中看到了她自己的影子。这一幅石版画《面包》 ,即是这许许多多母性形象中的一个。珂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