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红  马飞 《新闻世界》2010,(5):127-128
调查性报道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它勃兴于整个西方国家。目前,它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同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调查性报道在我国显示了其特有的影响力,成为被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2.
王崴 《记者摇篮》2005,(9):53-54
战役性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运用在我国新闻工作实践中由来已久。近些年,这种报道方式更是越来越多地被媒体在宣传实践中所采用,成为媒体宣传中常用的词汇,是媒体宣传集约化、规模化、报道题材重大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不过,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的新闻题材。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负责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进而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伍柯 《新闻世界》2012,(3):122-123
在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备受瞩目,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随着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媒体对调查性报道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本文选取《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面为对象,重点分析调查性报道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媒体对深度报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在深度报道的众多形式中,调查性报道又是其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6.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它被称作媒体的利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当前媒体上呈现的一些调查性报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不精、调查不深、批评监督没有威力,致使利器不利,成为无查处结果、问题得不到解决与改进的烂尾新闻。如何使调查性报道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呢?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调查性报道应遵循选题的新闻价值要高、调查要深入、叙事要完整、逻辑更缜密、言辞要有度五大方面的采写要求。  相似文献   

7.
调查性报道能否获得媒体的重视,主要取决于盘旋其间的政治、商业、专业逻辑之间的博弈.当前,政治逻辑层面,官媒关系从控制、管理到合作;商业逻辑层面,调查性报道正成为媒介竞争的利器;专业逻辑层面,经济自主将进一步提升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意识.在可预见的未来,调查性报道或将成为一种政府接受、媒体青睐、受众认可的报道样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勃 《当代传播》2006,(1):98-100
在中国,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新闻报道方式,而且正受到越来越多大众传媒的青睐,本文从中国社会加速转型和新闻改革的社会背景出发,研究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趋势,认为调查性报道将会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报道方式,将会出现一种个性回归的趋势,调查记者将会成为一支更加成熟的队伍。  相似文献   

9.
李淦 《新闻前哨》2011,(7):65-66
调查性报道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如今已经与客观报道一同成为西方新闻报道的主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第四权力"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登陆中国,迅速与中国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成为广受中国媒体青睐的报道形式。本文通过对中西调查性报道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比较,探索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由于特殊的媒体生存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报道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诸如经济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经济报道理念的落后、经济报道方式的陈旧,等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科学、规范地传播经济新闻成为社会各界对媒体的期待。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报道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突破和创新之路,从业者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有了深刻的变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史经学 《新闻知识》2004,(11):61-61,26
我国传媒业的宏观政策的价值支点正在向着实现普通公众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信息获知安全的方向转移,从公众角度看,他们面对的新闻传媒所传达的信息是庞杂的,让人目不暇接又难以选择的,越来越多的受众不再满足于媒体对诸多中性尤其是正面题材的传统的“说教式”报道方式,不满足于简单的陈述性报道,渴望看到由记者引领的更为详细、更为宏观、更为透彻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同时也给了调查性报道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赵智敏 《新闻传播》2007,(10):32-32,33,34,36
由于特殊的媒体生存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报道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诸如经济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经济报道理念的落后、经济报道方式的陈旧,等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科学、规范地传播经济新闻成为社会各界对媒体的期待。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报道在不断地摸索中寻找突破和创新之路,从业者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有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作为种独特的节目形态,自从进入电视媒体以来.便以其多侧面、多角度、深层次报道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创造了诸多精彩的电视新司深度报道文本。调查性报道作为深度报道中的种样式.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选题的重大性,与百姓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内容具有曝光性等因素之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便是其叙事方式。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叙事方式把观众紧紧吸引到了屏幕前。  相似文献   

14.
程瑛婷 《新闻世界》2013,(3):130-131
调查性报道属于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份量重,因而受到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国内很多媒体所做的调查性报道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但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专版里的调查性报道却受到好评。笔者通过对其2012年的310篇调查性报道进行分析,了解其是如何较好地呈现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15.
《青年记者》2006,(12):8-8
调查性报道在21世纪的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较名的案例包括“南丹矿井透水事件”、“黑哨事件”等。在报道形式中,越来越多的媒体将调查性报道视为“重拳”。但是,像舆论监督在中国艰辛而困难的历程一样,从中国的新闻记开始尝试着进行调查性报道的那一天起,就充满着苦涩和风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新闻信息量的多与少之争、时效性的快与慢之争,更表现为新闻报道的独到性与深刻性之争。因此,深度报道成为各媒体普遍采用的报道形式之一。事实上,深度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迅速崛起至今,已成为各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增强吸引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传媒品牌、提高媒体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多年来,各媒体对如何搞好深度报道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很多可贵的经验。但如何深化对深度报道的认识,如何深入搞好深度报道,如何提高深度报道的水平,这些问题尚需我们进一步探讨。本刊特约请新闻界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7.
汪媛媛 《新闻世界》2011,(8):145-146
近年来,在调查性报道上,媒体越来越多地采用互联网进行跟进和处理。互联网以及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数据图像分析功能,为调查性报道提供了很多硬性的条件。本文从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性报道的现实根据出发,从新闻生产的角度,分析在现代的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应积极利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18.
题性报道是融新闻性、宣传性于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宣传色彩十分浓厚。当前,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各地方媒体,都在积极探索改进主题性报道,力求使主题性报道获得最大收视实效。在2006年4月份衢州市开展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宣传报道中,《衢州新闻》的系列节目摒弃了以往套路式的报道方式,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做了些创新,收到了一定的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静 《新闻实践》2013,(3):12-13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和渠道多元的年代:报纸电视上各种声音云集,新闻评论动辄以数千上万条计,而全国三四亿网民更是能随手发布140字微博信息。但就在我们被各种信源的消息包围时,却发现“真相沦陷”。为了帮公众剥开包裹住真相的层层外衣,调查性报道成为媒体近年来颇为热衷的报道形式。所谓调查性报道,即通过记者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某一社会事件或某类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度报道。一个成功的调查性报道,除了向公众陈述事实外,更重要的是找出单个、零碎表象的内在联系,并进行立体解构,从而使公众看到隐藏在背后的真相。2012年底,今日早报刊发了一组有关温州楼市真相的调查报道,记者通过多天的走访调查,对当时甚嚣尘上的“楼市崩盘说”进行了深入求证。以该组报道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调查性报道采编链条上的四个关键节点,即主题认知、外围搜索、核心调查和样本分析。  相似文献   

20.
提起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许多观众立刻会联想起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调查性报道。诚然,《新闻调查》中的一些节目确实属于调查性报道的范畴,而且它以科学、严谨、理性的调查风格使自己成为了中国调查类节目的榜样和标杆,强烈地吸引着千万人的眼球。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新闻调查》中的许多节目并不是调查性报道,而且,笔者认为《新闻调查》正和调查性报道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